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罗瑞卿跳楼自杀未遂 叶剑英作诗讽刺 /

罗瑞卿跳楼自杀未遂 叶剑英作诗讽刺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政治斗争是层出不穷,一场接着一场,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刚进行没多久,《海瑞罢官》又引发了更大的政治风潮——文化大革命。那么,文革是因何而起的呢?为何运动一开始就直接党内高层?乔雨于2010年5月炎黄春秋刊发的《从《海瑞罢官》到彭罗陆杨——谈文革初期毛泽东对党内高层的批判》一文,为大家分析这一历史背后所蕴藏着的玄机。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建立新中国以来,走了不少弯路,犯过不少错误,又以1966-1976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最。在1981年6月27日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发动文化革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本文全面回顾文革初期各个重要历史事件,对当时遭罪的中央领导作逐一分析。

毛泽东是个自尊心极强、霸气乃至执拗、兼有帝王之气的领导人物,这在他早年的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已有体现,建国之后,毛理所当然的坐上了共和国第一把交椅,此后一直极重视自己的威望,生怕谁在党内的号召力超过了他。如果毛觉得谁的威信超过了他,他一定会想办法把他赶下台。事实上,他的有些做法已经类似于古代封建专制的君主。

时间回到1962年,此时毛泽东就已经开始酝酿整刘少奇的事情了。当时毛因为大跃进的错误,已不再担任国家主席一职,取而代之的正是刘,毛因此感到自己被架空。到了1964年四清运动时,两人的矛盾到达了顶点。刘在南下视察座谈时指出:“现在调查研究,按毛主席的办法不行了,现在的办法,只有放手发动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目前,我们这种工作方法,层层听汇报,或者看报表,不行了。这种领导工作、领导革命的方法不行了。我们现在这种靠会议、报表的领导方法,一定要亡国。”[①]表达了对毛的不满。这次发言使毛、刘两人多年的积怨又深了一层,毛对刘的批判活动一触即发。

时机终于来了。1965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文件接受了毛泽东对政治形势的基本估计,强调运动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并特别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整治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显然,此文件将矛头直指刘少奇。但无奈此时毛不是国家主席,仅任党的总书记一职。那么靠谁来发起这场运动呢?经过慎重考虑,毛最后将目光放在了他的夫人江青身上。刘是国家主席,直接对他下手肯定不行。江青是文艺界人士,对各项艺术样样精通,毛打算江从文艺界打开一个缺口。

江青仔细考察了当时各种剧本,最后将目光放在了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写的京剧《海瑞罢官》上。从艺术性的角度讲,这其实是一个十分蹩脚的京剧,毫无精彩之处。可就是这拙劣的剧本,成了整个文革的开端。

找到了靶子之后就要准备弹药开火了。在筹备写批判《海瑞罢官》的文章时,毛先派人试探一下《人民日报》的态度,结果对方答复:《海》剧是北京副市长的作品,要发表批评他的文章必须请示北京市长。毛听了之后说了一句“北京市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于是转战上海,找到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让他写一篇批评《海》的文章。柯一看毛主席亲自来了,自然不敢怠慢,于是找到了擅长写政论文章的《解放日报》编辑姚文元。后又调来宣传部长张春桥,可他 “没有碰过明史”[②]。因此,他们又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找到朱永嘉这位教授加入写作班子。他们三人白天武康路88号秘密写作,晚上住在华山路的丁香花园,毛则在西郊宾馆遥控。这篇文章耗时半年,一共写了17稿,终于在1965年11月10日在《文汇报》第二版整版发表,标题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署名姚文元。

这篇文章一经发表,立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北京市委书记彭真看了这篇文章后大怒,心想:你们文汇报想批我北京的副市长,怎么能不给我汇报一声呢。拿起电话就打给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柯已于几月前罹患急性胰腺炎而死),因为“江青曾一再交待此事要保密,特别不能让北京市委知道”[③],陈在电话中也是支支吾吾,不敢说出实情。彭真放下电话,气不打一处来,下令在京各大报社一律不准转载这篇文章。毛一看北京报纸不转载,接着派人把这篇文章印成小册子,结果北京的新华书店亦不征订。过了15天后,也即11月25号,周恩来和罗瑞卿陪同柬埔寨首相朗诺来到上海。陈利用这个机会,将毛泽东派他们写这批《海瑞罢官》文章的事情告诉了罗瑞卿,罗马上转告了周恩来。第二天周恩来见到陈丕显时,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感谢你,丕显同志。”[④]为什么要感谢他呢?因为他向总理透露了这个重要的秘密,在政治问题上,谁先掌握了秘密,谁就拥有了主动权。

周恩来一行回京后,立即告诉了彭真,彭真一看是主席的意思,也不敢和他对着干,只能立即在《人民日报》上转载,但毕竟批评的对象是副市长,又增加经周恩来和彭真审定修改的按语,即《〈人民日报〉转载的编者按》,解释说这只是一篇学术讨论而已。《评海瑞罢官》一文实质上影射了彭德怀事件,吴晗这时真是百口莫辩。确实,他是冤枉的,甚至剧本发表时彭德怀事件还没有发生(实际上两者相差约有半年)。

毛看到这个声明后,心里觉得不妙,自己确实是忘了当时彭德怀事件还没有发生了,当晚辗转反侧,一夜无眠。思量了很久,他决定成中央文革小组(后称文化革命五人小组),彭真在内,目的在于进行“彻底的”文化革命。1966年2月,小组向中央递交《二月提纲》,明确“反对将一切矛盾与争议上升为政治因素与阶级斗争等思维方式”,将重点指向批判知识分子,打到学阀。这个学阀是什么意思呢?用彭自己的话说,就是:“阿Q,谁头上有疤就是谁。”毛听了之后又大怒,认为就是指向自己的。

此后,彭罗陆杨四人被带上“反革命集团”的帽子,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别是怎么倒霉的。

最先倒霉的是杨尚昆,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室主任。罪名是窃听毛主席,搞特务活动。事实是这样的:50年代邓小平提议,为了保存档案,所有党内会议和会见外宾的谈话均应录音存档。其实,邓小平这样做主要是考虑到毛经常说话不算话,毛有时说了对自己不利的话,经常就不承认了。刘少奇、周恩来立即同意,毛勉强同意。这项任务由杨负责安排,做为一个办公室主任,他实在是太负责了。他不但把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各地的行宫里都安上了录音机,就连毛的专机和专列上都有。一天,毛坐在专列上,对面是一个女青年,两人一路聊天,言谈甚欢。在途中停靠时,毛和乘务人员下车散步。这时一个女机要员对那个女青年说:“你可别乱说什么,你说的我都能听见。”女青年吓坏了,马上报告了毛。毛这时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都被监听着,心里十分窝火。于是在1965年5月8日,把邓小平狠狠批评了一顿,当时并没有说要处理杨的事。谁知到了10月29日,毛说:“杨尚昆怎么还没滚?”这时,彭、邓、周都意识到保不住他了,便派他到广东当市委书记处书记。因为杨属于机要人员,他也不能向上申诉。在他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这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⑤],虽未展开,但我们也能猜出是这个原因。在他去广东之前,他向周恩来同志说:“照目前的事态发展下去,可能将来要处分我,甚至开除我的党籍。”周也很无奈,紧锁眉头,说:“不至于如此,你放心……”[⑥]可他到了广东赴任后,马上被捕。在狱中,他既不申诉也不交代,没有连累到别人。杨尚昆便成了反革命集团中第一个被捕之人。

然后就是罗瑞卿,当时身兼十五职。罪名篡军反党,反对突出政治。据说,当时他在党内威望极高,虽然他是大将,但许多元帅见了他也得让他三分。罗在政治上犯的错误主要是因为他向周恩来转告了毛组织人写批《海》剧的事情,这在上文也提到过。林彪的夫人叶群专程从苏州到杭州见毛,告罗的状。她汇报了有六七个小时,毛也认真听了六七个小时,结束之后毛说:“我看罗瑞卿不行咯。”随后指定叶剑英元帅负责处理罗。叶对罗一直怀恨在心,大约是因为两件事:其一,叶帅成立了军事博物馆,组织人编写了从红军时期到八路军时期的各种档案集,精装后送给各个元帅和大将,别人看了都赞不绝口,唯独罗瑞卿看了之后说:“这是泄密!统统销毁。”就这样,叶帅的心血毁于一旦,现在仅留下了几套存在军事科学院的图书馆里。其二,1964年全国军事大比武时,南京军区第12军341师100团2连有个副连长郭兴福训练很有一套,叶帅看了之后决定把他上报成先进材料。而罗抢先一步在全军范围内推行“郭兴福”教学法,成了他的功劳。这两件事使叶对罗恨得咬牙切齿,这次整他的时候到了,自然毫不手软。于是1966年3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公开对罗瑞卿进行批判斗争,叶剑英作了“彻底粉碎罗瑞卿同志篡军反党的阴谋,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红旗奋勇前进”的发言。3月18日,罗瑞卿纵身从家里的三楼平台跳下,造成“双侧多根肋骨骨折并双下肢跟骨粉碎性骨折”。叶剑英听到此消息后,作诗一首,题为《将军一跳声名裂》。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诗并没有被收录到《叶剑英诗词选集》。

而后便是陆定一,时任中宣部长,因为1966年2月的匿名信事件而遭罪。在50年代到60 年代,林彪家里经常收到匿名信,内容主要是对林彪的辱骂。而且,林彪到哪信就寄到哪,林去青岛养病,信就寄到青岛。信封上印着“中南海幼儿园”的字样,署名一个王字。有人便想到是王光美,但字迹特征又不符合。实际上,是陆定一的夫人严慰冰搞的鬼的——她嫉妒自己的同学叶群的丈夫林彪的官职,比自己的丈夫陆定一更高。1966年2月的一天,严慰冰和叶群在中南海的一个商店里不知因为何故发生口角,事情闹到了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的同志让严慰冰写个材料。结果就是这个材料暴露了她的笔迹。林彪将此事告诉了彭真,此后严被捕入狱,陆定一也在1966年5月被撤职。

最后是彭真,时任北京市委书记。据彭真的秘书张道回忆,早在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上毛泽东已对彭真不满。因为彭真在检讨“大跃进”时支持刘少奇,他曾说:“我们的错误,首先是中央书记处负责,包括不包括毛主席、少奇和中央常委的同志?该包括就包括,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毛主席也不是什么错误都没有,三五年过渡,办食堂,都是毛主席批的。毛主席的威望不是珠穆朗玛峰也是泰山,拿走几吨土,还是那么重。现在党内有一种倾向,不敢提意见,不敢检讨错误,好像一检讨就会垮台。如果毛主席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错误不检讨,将给我们党留下恶劣影响。”1966年春,彭真以“反革命政变的头目”等莫须有罪名被批判。

1966年5月16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在“很不正常的气氛中”召开,会后宣布废除《二月提纲》,废除文革五人小组,新成中央文革小组,由中共中央政治局领导。毛又回到了中国权力的顶峰。这个小组与上一个小组有根本的不同,不但人员组成不同,政治作用更是大相径庭。一纸《五一六通知》成为了十年文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文革开始的标志。此后,便开始了整治党内走资派,《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等为人们所熟知的事件了。

至此,所谓“彭罗陆杨阴谋反党集团”已全部被捕,毛完成了他计划的第一步。他们四人是倒霉的,但,也许他们没有想到,此后的十年中又有多少人向他们一样被整、被批斗?有人说,毛是因为没有建国经验,老糊涂了才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显然就是站不住脚的。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它的特定背景,从上面的史实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毛发动此次文化大革命,是因为他不满自己被架空,是因为他想维护自己在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历史都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召开,刘少奇、彭真等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打倒的领导人得以平反,胡耀邦当选为党的总书记。此后,文化大革命中所有被整的人全部平反。文革,中国现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永远的翻过去了。

参考引用文献:

1.《杨尚昆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版

5.李锐:《庐山会议实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纪学:《叶剑英元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7.宋连生:《吴晗的后二十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

9.中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版

10.林小波:“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党史博览》2003.12

注释:

[①]林小波:“四清”运动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党史博览》2003.12第30到34页

[②]张春桥于1965年12月10日在上海举行的关于《海瑞罢官》的讨论会上的发言。

[③]《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④]《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⑤]《杨尚昆日记》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82页

[⑥]《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