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亚洲夜市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

亚洲夜市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白鸽文化交流协会所主办的 2002 年亚洲夜市于 7 月 6 日落幕,两天活动来往的人潮,估计超过上万人。许多人是到了会场之后,还兴奋地呼朋引伴前来。由于是周末,将现场大都会广场挤的满满的。

两天“亚洲夜市”活动摊位共有 40 个,主要是以台湾的小吃为主,另外还邀集了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的饮食,还有喝的、玩的、穿的。

在动力小组筹划的过程中,40 个摊位早已被认购一空,凭着动力小组所运用的人际关系,大家似乎是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参加这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再有的盛会。两天的活动结束之后,许多人都笑歪了嘴,要找到像这样的机会赚外快,实在是千载难逢啊!

早至于食客呢?已不管它道不道地,好不好吃,被思乡情愁冲昏了头的,早已赶着大排长龙。每一摊位的小吃平均都比原产地的夜市的价格高出许多,大家也不在乎,至于这些摊位的商家所卖的东西,其实都不是他们的本行。

在这次活动结束之后,不管是食客或是商家都希望这样的活动,可以经常举办,甚至可以把它变成一种常态性的观光据点,形成亚洲文化的特色,吸引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参与。

事实上由于本次活动在多伦多星报上刊载,因此可以看到不少白人,然而究竟要怎样才能形成一种有特色的常态性观光据点呢?在众人都在期待这种展现通俗文化的形态之余,与此相关的诸多话题,值得提出讨论。

“动力小组”的成员大多由在本地出生的华裔青年或者是从小自台湾或香港移民的青年所组成。从整个活动的筹划过程:找捐款者、出租摊位、宣传到场地管理、找表演团体,对这群年轻人的挑战性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商讨出以夜市的形态来展现,而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盛况,真是对这群年轻人最大的鼓舞。“夜市”形态的背后,除了是通俗文化的部份具体展现之外,其产生的凝聚效应更说明了创造商机、满足思乡之情,其实就是对华人聚合的最自然的形式和动力。而对主流社会的人来说呢?整个会场却看不到几个英文字,也听不到几句英文,这恐怕是有心想促成“夜市”成为常态观光据点的人士所应关注的。

以第二代华裔青年犹难避免以华人市场为导向,更遑论第一代华人移民了。本次活动的舞台节目的设计,是一面倒地朝向这群主办的年轻人所熟悉的流行音乐,与摊位的特色截然不同的是,全然看不到亚洲文化的影子。

在我们期待一个常态性的观光夜市形成之际,“亚洲夜市”的活动经验,其实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点,第二代海外华裔青年所产生的传统文化断层是可以理解的,弥补这个断层,展现一个深具非主流文化特色的面貌,是众多想在类似“亚洲夜市”活动中满足文化情愫,为寻觅自己文化根源中一点蛛丝马迹的人所期待的,不再只是有吃喝玩乐,也更希望将文化特色展现出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