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央新发白皮书毁统战 中港局面更乱 /

中央新发白皮书毁统战 中港局面更乱

国务院发表的有关香港实践一国两制的白皮书,终于发挥了巨大的火上浇油之动员作用,反对派组织的“公民提名”、“全民公投”已获得最少七十万市民的投票支持。单从“表达民意”的人数上看已大大超过了○三年的五十万人“反二十三条立法”大游行。

当年大游行之前两日,总理温家宝莅港参加回归六周年庆祝活动,那时“反二十三条立法”的社会气氛已相当紧张,预示有大风暴来临。但香江府衙、董建华政府大大低估民意,温总得到的“汇报”是大概会有三至五万市民上街游行,对香港这个“示威之都”而言不算甚么,没啥了不起。

然而,温总七月一日中午离开香港,就在深圳看到了香港五十万人上街游行的“壮阔场面”,震惊不已,对香江府衙判断形势错得离谱十分恼怒,也首次“近距离”见识了香港人的“反抗方式”、“民意表达”。那时正逢“胡温新政”不久,当局特别强调“以民为本”、“执政为民”、“悉心倾听民众呼声”、“建设和谐社会”,对香港五十万人上街游行极为重视。朝廷成立了以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为组长的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派出大量人员深入香港社会,全面了解真实情况和民意民情,调整对港工作方针,理顺各种关系。很快中央对港工作出现了一个化解矛盾、缓和关系、引导中港融合共创双赢的新局面。

今次政改之役,反对派早已事先张扬了三大斗争策略:一是成立争取真普选联盟,以“真普选”为纲领摆出阵势,打舆论战和争取民心之战;二是提出“公民提名”方案将“真普选”主张“方案化”、“具体化”,对抗朝廷和香江府衙的“筛选”方案;三是组织动员“占领中环”运动,以此为手段向朝廷和香江府衙施压,展现民意压力,形成“真普选”、“公民提名”与官方官意的“筛选”主张对决。双方都清楚,整个政改战役谁胜谁负的关键就在谁能争取到更多的民意支持,乃民心之战。如果中央的主张能够赢得多数港人之心,“有筛选的政改方案”就有可能在立法会通过,“占领中环”就不会有形成社会压力的规模。反之,政改方案必难通过,“占领中环”就会出现数以万计的人数规模。面对这样的规模,无论“骚乱”与否,无论警方“镇压成功与否”,都是朝廷之败。二○一七年的“新特首”、“新政府”都难以有效管治香港,局面会更乱,矛盾会更深,一国两制将崩盘。

在反对派的三大斗争策略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全民公投”。其结果能够即时显示政改之役的民心之战况,对“占领中环”的规模有直接的影响,对香江府衙稍后推出甚么样的政改方案也有影响。朝廷明白它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改谘询下了大量的工夫、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港人和反对派开展一波又一波的统战,从中联办主任张晓明到立法会饭局,到香江府衙大搞“早餐会”,安排中联办官员、反对派议员“边吃边谈”到“有求必应”的邀请反对派议员到上海座谈到张晓明逐批逐个与反对派议员“沟通交流”,朝廷施展的统战软功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反对派,也赢得了港人对朝廷“诚意推行政改普选”的好感。

政改谘询首阶段完成后,香港政治氛围和缓,“全民公投”气势受挫,连“占中三子”对投票人数能否“理想”也底气不足,估计能有三十万人那就是顶破了天。不料,白皮书一声炮响炸开了锅,将朝廷的全部统战功效轰得一干二净。人们要问,为何某种“低级错误”有人总会不断重复呢?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