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体娱 /
  3. 当《雷雨》遇上90后 哄堂大笑贯穿全剧 /

当《雷雨》遇上90后 哄堂大笑贯穿全剧

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雷雨》下周就要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而就在7月24日下午,剧中的主演杨立新连发5条微博,对“昨晚《雷雨》成了爆笑场”表示了不满和愤怒。原来,那晚的《雷雨》演出是公益场,很多大中学生以低价票进场看戏,然而,让主演们没想到的是,学生们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

以下为这场《雷雨》的主演杨立新发的微博:

《雷雨》的笑场事件在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北京文化圈人士和普通观众纷纷加入了讨论,一天以来已经形成了激烈的观点交锋。很多网友支持北京人艺的艺术家,认为现在年轻观众不懂得欣赏经典。也有不少网友则表示,《雷雨》剧本和表演都已经有些和时代有“代沟”,笑场不能怪观众。

7月25日,记者电话联系了了杨立新,他表示自己因为晚上有演出,没有时间太多关注网友的评论。他表示,这样的剧场反响在《雷雨》演出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遇到,但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几条微博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作为北京人艺的实力演员,杨立新在7月24日下午发布的5条微博和他平时温和的形象十分不同。他说,7月23日这天,北京人艺召开专家座谈会,纪念曹禺先生《雷雨》发表80周年,而当晚的《雷雨》恰逢学生公益场,“原以为这样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惨烈的悲剧,会打动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今天的学子们。令人惊诧的是随着台上剧情的发展,人物关系渐渐暴露,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台上进入了角色的演员们非常的不适应,努力调整表演的幅度仍然有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三个月了……台下仍然是笑声阵阵。演到这里我不禁担心,结尾处大少爷自杀的枪声响起,台下千万不要掌声雷动……”

杨立新对此不免感慨,“曹禺先生故去多年,《雷雨》仍然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多有演出。但象昨晚这样的哄堂大笑贯穿全剧实是少见……”他最后甚至愤愤表示:“这样的公益场不要也罢。”

杨立新这些微博很快引起了网上的大讨论。很多文化界人士都对北京人艺和杨立新表示支持,并感慨于现在年轻观众的文学素养的失落,对经典缺乏起码的尊重。

央视主持张泽群就说,“对牛弹琴。不弹才是……艺术不是救济物资可以随便分发。北京人艺更不是菜市场。”

剧评人吕彦妮则哀叹:“在这个时候,观众走进剧场看这样一出戏,其实就是一个误会。我们不懂那个时代,也不懂他们为什么爱,又为什么死。我们只配看到一个悲剧的皮囊和一张张僵化了好几十年的脸谱。” 也有一位观众表示:“无奈,传统文化已在后代身上找不到,他们喜欢看‘小时代’这种我们根本不看的东西。“

学生观众表示他们笑的是表演方式。

一些观看了现场的学生观众站出来表示,其实让他们感到好笑的可能更多是表演方式。

一位在现场亲历了演出的文学专业学生说:“《雷雨》剧本有多棒我自认是理解的,昨天看完人都颤抖了。席间哄笑是的,只能说是偶尔。观众的哄笑真的是由于表演之滑稽。舞台和剧本有界,严肃和滑稽全看功底。”

有一位观众的意见甚至更为极端,“观众不是哄堂大笑贯穿全场,而是看到周萍的某些表演hold不住,太做作,就一个娘炮。而周萍夜探四凤窗户被关那一段,尼玛,简直一个惊悚片!”

也有学生出来解释说,他们都赞同《雷雨》的经典,但杨立新老师的微博不乏臆测,“确实现场出现了多次笑场,大多由台词和人物表演引起,比如周冲、鲁大海的几番出场就让人觉得这个人物性格很可爱。还有一些台词‘妈妈最喜欢我’这些都在无意中契合了现在年轻人娱乐化的状态。”这位学生观众最后提出了他的疑问:“《雷雨》这部剧的时代意义从未曾被抹杀,只是表现手法上是不是需要稍作改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娱乐是否就一定扭曲了意义?”

不过,在很多人看来,90后学生看《雷雨》笑场是一个正常现象。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不应该为此指责年轻一代的观众。有网友表示:“不是所有笑声都是藐视,都是不重视艺术。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表达方式与过去不同,过去以正色表达严肃,现在以笑面对生活。他们没有把话剧当成修行,而是当成一种娱乐。”

北京一位媒体人也表示,传统经典永远保持生命力,不用担心老的好的东西会消亡或是堕落,就像现在还有钉马掌的手艺人,还有磨菜刀的师傅。到底是年轻人的价值观有偏差,还是传统文化跟不上互联网的脚步?

不过,无论如何,以北京人艺为代表的时代经典该以怎样的方式面对当代观众,确实也由此引发了思考。而在上海演出前,已经有人建议,该为观众们提前举办一个讲座,为观众解析这个作品,并一起探讨经典如何面对新人类的话题。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