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三峡争议再起 勿忘移民背井离乡的故事 /

三峡争议再起 勿忘移民背井离乡的故事

2014年9月1日至5日,连续一周的大雨,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发生25处滑坡。据澎湃新闻网报道,348国道秭归沙镇溪镇两处中断,一座1000瓦的水电站被完全损毁。

这是三峡库区首次出现水电站被冲毁的记录。而此前,据公开信息显示,三峡库区滑坡事故频发,人员死亡不断。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三峡库区滑坡共1150处,主要分布在重庆万州至巫山地段。这些滑坡集中分布在峡谷地段以外的低山区,而这些地区又是库区城镇移民搬迁重建的主要区域。

地质灾害的频发,让三峡移民们的生存环境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当年这些移民们背井离乡、搬迁重建的艰辛历程也曾令许多人唏嘘。三峡移民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集体迁徙,如今,通过网络上可以找到的一些摄影图集,我们可以从中透视当初这项浩大工程中的宝贵回忆。

三峡移民之——迁徙

三峡蓄水完成后,淹没了兴山县等129座城镇,其中包括大型城市万州、中等城市涪陵和十多座小城市,涉及移民超过120万人,安置地遍及全国10余个省(直辖市),历时长达20余年,为世界之最。

舍小家,为国家,搬新家,这样的标语成了当时三峡移民的真实写照。

2004年7月20日,最后一批三峡库区移民开始迁往上海。图为重庆万州燕山乡的谭瑞峰一家。临行前,他们在自家的老房子前留下最后一张合影。之后,这座房子将被拆掉。

三峡库区,很多像谭瑞峰这样的群众举家外迁,也有很多人要继续留下来,住了几十年的乡里乡亲就此分手,人们打出了“常回家看看”的标语。

远离故土,乔迁他乡,对许多人来说并非易事,以上两张图片,为三峡农村外迁移民记录。

三峡移民之——失去

背井离乡,对于很多人来说意味着失去。以下为湖北摄影师陈文的作品《三峡移民小村札记》(4图)

消失中的三峡古城,人们拿着自家房子的照片合影留念

三峡移民之——跋涉

这是2001年8月8日,重庆市奉节县白帝镇,众多移民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前往政府安置的新家。这批移民的目的地是福建厦门。

这批移民在武汉转乘火车最后抵达厦门。

图为1996年6月,三峡库首县湖北省秭归县泄滩乡首批“成建制”外迁的几十户移民,迁移到湖北省枝江董市镇平原农村安家落户。

三峡移民之——安家

白帝镇的李大华一家,就在前面照片的移民队伍中。住惯了山区的他,这辈子第一次住上楼房。新的环境让他很好奇。

李大华在老家作饭都是烧煤烧柴,在当地邻居的帮助下,他学会了使用液化气炉。

这幅照片拍摄于2002年1月,图中的新娘叫向永。她也是160万移民中的一员,她是6年前随全家从湖北秭归外迁至到枝江市落户的。在新家,她和家人一起种柑桔,种田,渐渐习惯了平原生活,还跟邻乡仙女镇的小伙子黄华平成了亲。

这幅黑白照片,就是1996年向永一家乘船离开故土时的情景。我们不知道向永自己有没有见过这张照片,但从当时的场面上看,新家到底什么样,未来的日子该怎么过,也许他们自己心里也没底。

移民后的新生活让部分移民慢慢得以适应,但这个融入的过程并非对每个人都那么容易。美国之音就曾报道过三峡移民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外地移民成为弱势群体、移民安置有待完善、新移民找工作难、移民对未来感到迷茫等。

重庆市云阳县的移民陈七三回忆说:“经济和政治生活上,对我们来说都是天大的一件事情。不知道该怎么搬。搬迁过后是什么样子,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一起的父老乡亲,会不会还见面,心里没有一个底。”

秭归县的后靠移民马洪发则说,建坝以后,住房条件和生活水准都有了提高,他的妻子也上客运船当了服务员,但他现在的问题是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们找工厂,人家都不要,嫌弃我们年纪大了。”

三峡移民的生存状态引起过许多学者和各类人士的关注。2006年,中国导演贾樟柯拍摄了一部影片《三峡好人》,描写两个从山西到三峡寻亲的男女各自的遭遇。该片在2006年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

中国人民大学学者王以培从欧洲游学回国后,基本上每一年都会去三峡一代采风,旅行,记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三峡系列作品《三峡记忆》、《白帝城》、《水位139米》、《新田白水溪》等记录下了这篇淹没区土地上的历史和现实。

曾经的一片土地已经被淹没,而三峡移民所承载的一切,却将成为历史中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