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强势习近平 让西方媒体各种“不习惯” /

强势习近平 让西方媒体各种“不习惯”

借助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以及刚刚结束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西方媒体又展开新一轮对中国最高首脑的解读。法国媒体“新观察家”刊登《双面皇帝习近平》,提醒法国人应该忘掉“小红宝书”(毛泽语录),现在应该注意那本500多页的大白书“治国理念”;《费加罗报》则将习近平称为“亚太地区主人”;英国主流杂志《经济学人》再次将习近平画成中国古代的皇帝,普京、奥巴马、安倍晋三等大国领袖排队等候晋见。而在不久前,《德国之声》就刊出题目为《中国的新皇帝习近平》一文;《纽约时报》的文章亦宣称,“习近平在允许把自己比作一个君王,用智慧和对人民的体恤和深深的家庭情感来执政,一个要用正确的言行来向子民负责的统治者,人民的向导”,将习近平描述为一名又“杠”又“横”的封建君王。

外媒对习近平的描述依然透着独裁者与封建君主的味道。这样的气味实际上从去年5月4日《经济学人》的封面中就已嗅到,该期封面是习近平身着满清式样的龙袍,手托酒杯。但有意思的是,这些充满“封建”味道的文章,其主要内容却是在赞扬习近平,甚至尝试着用毛(泽东)邓(小平)的“高度”来研读习近平。熟知中国的观察家认为,忽视了历史的不同空间与区间是非常糟糕的,停留在过去的思维中分析如今的中国和她的新领袖,几乎不可能带来有价值的信息。当然,在不少方面对习近平的评价高于中国的官媒,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新现象,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些根深蒂固的偏见。想必中共也断然不会接受如此的“恭维”。

西方媒体的“不习惯”

上述观察家指出,显而易见,西方现在急需寻找一个新的坐标点来定位习近平的历史位置,并以此来展开各种报道。因此,无论是“新皇帝”还是 “君王”,他们更热衷于拿习近平跟毛泽东、邓小平比较。今天的局面是,西方逐步适应了中国业已取得的成就,可还不习惯中国30年后再度出现一位强势的政治领袖。他们拿出毛邓作为今天习近平的参考坐标,忽略了历史各个维度的迥然不同。

虽然许多西方国家还保留着君主立宪制度,今天的中国却已不是所谓的康干盛世下的封建王朝,也不是毛泽东时代充斥造神运动的中国。在毛时代,当时的政治环境让他无法建立一套系统的法制用来治国,更多的是利用个人权威采用“会议治国”的模式。同时,受制于那个时代信息传播途径与速度的局限性,毛身边的人几乎掌握着一切传播资源,他们可以让民众对毛的崇拜轻而易举达到顶峰。中共利用民意支持来推动政治动员,由此掀起自上而下的各类造神运动,毛泽东被化为“伟大舵手”、“红太阳”甚至直呼““毛主席万岁”。直至邓小平宣布结束毛泽东时代疯狂的个人崇拜,重申民主集中制,抵制个人专权。但借助改革开放中树立的个人权威,在一个公民权利意识尚未复苏、信息来源单一的年代,当局仍然可以轻易地对邓小平进行更精细的形象塑造,比如“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北京APEC成习近平展示号召力的舞台

然而,这样的境况在当今这个年代根本不会再有生存空间,互联网的存在无疑让传播更加多元,更为迅捷。实际上,借助网络生态下活跃的民间舆论场,习近平上台两年依然汇聚了超高人气。2012年11月,中国一家商业门户网站在习刚刚上台后就推出“学习粉丝团”的微博账号,关注度一路飙升数百万,成为中国民众最为关注的账号。2013年10月14日,习近平的动漫形象首次出现在一段《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中,该视频虽然有官方公关宣传的“嫌疑”,但两天破百万的点击亦可见其中自发的民意基础。当然,习近平似乎很善于利用纷杂的互联网为他的改革和个人形象造势,这明显有别于他的前任。

其中一个具体的事例是,外媒关注到中国网络中的“习大大”,但他们认为这等于是习近平在允许把自己比作一个君王。这种解读可能令许多生长在中国尤其是习近平家乡陕西的普通人忍俊不禁。“习大大”是目前大陆民间乃至媒体对习近平普遍的称呼,虽然这个称呼的起源不得而知,但在街上提起这个词,每个人都知道你在说什么。习近平之前并未就这个称呼表态,在发现民众普遍接受这个称呼后,他也顺势在上个月视察一所大学时公开认可了“习大大”的称谓,而据说习本人也很喜欢这个称呼。从中国的普通民众讲,这正是民间自发地形成了一种朴素的亲近之感的表达,而不是一种类似奥威尔在《1984》中刻画的政治独裁者“老大”的概念。外媒之所以异化了“习大大”这个朴素而简单的称谓,相信是忽略了产生它的土壤,不懂得这个词背后所隐含的乡土气息。

当然,在一个信息开放、公民意识觉醒的时代,个人崇拜的温床已经一步步蜕化瓦解,即便是某一位领导人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树立个人权威,那也是单凭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所不可能完成的。更何况数日前,中共刚刚首次结束一场以法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其目的便在于约束权力、保障民生,或者用习近平本人的话来说,“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可见,至少他是顺应有限政府、有限权力的历史潮流,承认权力的边界和自我约束的必要性的。

中共开放的新迹象

另一方面,形象包装与政治透明似乎从来都是充满悖论的。不得不承认,中国官方也在对习近平的外界形象进行应有的包装,这种包装在西方国家尤其普遍与成熟。但对于“机械”的中共而言,他们面对的是价值多元与信息渠道多重的互联网,在这样一个崭新的传播环境中,宣传官员们更需要小心谨慎从事着“宣传”工作。事实上,从中共七常委在十八大后的首次集体亮相,到新华社随后破天荒地以“大尺度”刊发包括习近平等人的系列人物特写组稿,披露其家庭状况,甚至包括个人兴趣爱好、子女的现状,再到之后《习近平的时间都哪儿去了》、《习近平的一年》、《揭秘习近平的一天如何度过》之类事无巨细的领导人“揭秘”,令西方世界也一度感觉到新气象的到来。

具体到个人形象,习近平的很多故事的确近两年传播很广,这主要取决于他本人的个人经历。毕竟在一个毛泽东时代走过来的人,他也曾受到不公正对待,下过乡吃过多年的苦,也有普通人家的离愁别绪。及至今天,当习近平本人出现在京城的小巷包子铺时,出现在河北、陕西的田间炕头,都是一种个人形象的自发塑造。至于是否亲民,大可以仁智见仁、智者见智。在一个与毛时代截然不同的信息化高速传播的时代,互联网在民间传播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我们应该警醒并杜绝个人崇拜,尤其是官媒刻意拔高的意图,但至少从目前看来,他没有逾越个人崇拜的底线,而更多的是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认同与接轨。

如果具体到习近平在世界舞台上的表现就更加显而易见。2013年3月,习近平首次外访就携夫人彭丽媛到俄罗斯并赴南非等国,这是他们遵循国际惯例展开的夫人外交实践。此后借助一场场卓有成效的旋风外交,中国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外交伉俪,习近平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一时风头无两。这相对于毛泽东“闭关锁国”养在深宫仅仅限于盟国外交的姿态,必然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认同、所接近。从周边外交,到庄园会、点穴式外交,西方世界得以在此过程中认识到一个更加积极开放的习近平。直至此次APEC会议上,习近平在国际事务上的“气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他正在像美国前驻华大使洪博培半年前宣称的那样,他将成中国首位真正的全球领袖。过去,西方媒体习惯了他们固有的套路来报道中国及其领导人,面对习近平开创的这种新局面、新性格,他们显然意识到不能再坚守旧有的套路报道中国,可是找到新的模式的确需要一段时间。

如今,这些西方媒体想极力重塑对中国的报道,却很容易落入固有的窠臼,把皇帝与独裁当成他们分析中国领袖的新标的。这或许说明外媒还不能够适应当下中国政治的新气象,依旧习惯过去的语境,这就无力去解释中国政治生态的演变过程。由此造成的后果便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能拿过去的人物来盲目对比习近平,殊不知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在这种思维下,他们对中共政治的解读难免雾里看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