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引人注目 俄罗斯危机中的中国角色
俄罗斯危机中,中国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很多舆论认为,中国是俄罗斯对抗西方的坚强后盾,为俄罗斯提供了很多支持。
这并不准确。
事实上,从年初普京吞并克里米亚开始,一直再到最近卢布的自由落体式暴跌,尽管中国在5月和11月相继与俄罗斯签署了两项巨额天然气合同,但在普京与西方国家的对抗中,中国并没有置国家利益于不顾,为普京的鲁莽行为提供鼓励和支持。
1、普京吞并克里米亚后,中国并没有支持俄罗斯
今年3月16日,在俄罗斯武装的监视下,乌克兰克里米亚举行了全民公投,随后宣布从乌克兰“独立”,并申请加入俄罗斯联邦(搜狐财经此前曾有分析报道:普京为何放不下乌克兰、为何必然惨败)。
俄罗斯的上述行为当然遭到了美国和欧盟的强烈反对,但也没有得到中国的支持——连口头上的支持都没有。
普京在与中国代表团谈判(资料图)
3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答记者问时称,中国“尊重各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方的一贯立场”,“当前形势下,各方应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紧张升级,在尊重各方合理关切和正当权益的基础上寻求政治解决”。
3月27日,联大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称克里米亚举行的全民公投“无效”。在这次会议上,中国也没有像以往一样站在俄罗斯一边,而是和巴西、印度、南非、乌兹别克斯坦等58个国家一起投了弃权票,只有古巴、朝鲜和叙利亚等10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如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Tom Donilon(供职于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今年4月在接受高盛采访时所分析的那样。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几乎不可能和俄罗斯达成一致。
第一,“不干涉内政”是中国最基本的外交政策,一帮人投个票就能把一个地区分离出一个主权国家,对中国而言是完全不可接受的;第二,中国在乌克兰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中国每年都从乌克兰进口大量的粮食,还因此而经营着一些农场(搜狐财经注:乌克兰每年向中国出口的粮食超过300万吨)。
2、天然气协议“奥援”了普京,但中国亦有所得
5月份,中俄两国签署了一份价值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协议,俄罗斯每年向中国供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同为期30年。6个月后,两国再次签署了一项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未来4至6年内,俄罗斯将从西伯利亚西部通过阿尔泰管道向中国每年供应额外300亿立方米天然气,为期30年。
上述协议开始运作时,中国每年将从俄罗斯进口680亿立法米天然气,并因此超过德国,成为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客户。
上述两项协议均把价格当成商业机密而未曾公布,搜狐财经此前曾有分析报道:
“由于其公布了供气量和合同金额,因此业内人士能推算出其价格区间在300和400美元之间。同时,据新京报今年5月援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研究员孙永祥的观点称,“俄罗斯最后提出的价格是388美元/千立方米,而中方的建议是380美元/千立方米,最终价格可能居于两者之间”。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这一价格显著的高于俄罗斯小伙伴白俄罗斯和亚美利亚的低价,显著低于俄罗斯政治敌手波兰和立陶宛的高价,略高于德国的友情价。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一价格高于从中亚国家进口的平均价格,但也低于欧盟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平均价格。
“同时,与中国平均进口价格相比,这一价格低于中国2013年12月的平均进口价格,但随着油气价格的不断下降,又显著的高于中国现在的平均进口价格。”
尽管如财新传媒主编王烁所言,“近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不振,能源与资源的市场博弈中,时间在买方一边”,“中国本来有理由更从容”。
但是,上述协议确实使“中国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和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市场更加分散和多元”。同时,中俄天然气协议谈判历经十年,双方争吵不断,最终达成协议,必然是双方均有让步。
3、货币互换协议有利于中国出口,不是为俄罗斯送钱
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1500亿元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互换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在卢布兑美元汇率连续暴跌的背景下,财经评论人叶檀称,在卢布下行时,以固定汇率互换货币无异于直接送钱,甚至有可能沦为送钱机器。
这一看法无疑是耸人听闻、大错特错的。
根据央行官方网站关于货币互换协议的介绍,货币互换协议是指互换双方可在必要之时,在一定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向两地商业银行设于另一方的分支机构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通过货币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
具体到中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当首次动用协议资金时,以人民币资金为例,俄罗斯央行将其持有的人民币资金借给该国的商业银行,并由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贸易融资贷款,企业则用以支付从中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进口。(搜狐财经查阅央行官方网站后发现,目前还没有双方动用过协议资金的报道)
这样,在双边贸易中,中国出口企业可以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反之亦然),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促进双边贸易发展。
在卢布近期暴跌的背景下,从理论上讲,如果上述互换协议能够签署的再晚一些,中国可能会获得更优越的条件(例如,1500亿元人民币 /10000亿卢布)。但是,自2008年12月以来,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已与近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货币互换协议,上述要求可能过高了。
另外,当协议到期时,如果没有展期,双方将归还各自本金,动用资金的一方还要支付约定的利息。所谓“送钱机器”“直接送钱”,错的太离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