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13张照片告诉你 40年前的台湾长啥样 /

13张照片告诉你 40年前的台湾长啥样

这位是台湾艺术家陈传兴,等待 40 年后他的百余幅影像终于揭开面纱了(“未有烛而后至——陈传兴个人精神史第一部”展览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这批拍摄于上世纪 70 年代的照片将带我们再度重现芦洲、台北车站、淡水、艋胛等地的故人往事。那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史,也包含了 70 年代台湾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文化含量。

陈传兴(刘立宏 摄影)

1. 《小孩与残影,观音山》 1974 年

2. 《小镇相馆》 1974 年

1975 年,陈传兴以芦洲这个小镇的生活作为拍摄内容,呈现了当时这个小镇的变化。芦洲背倚观音山,往昔丰饶农田果园因地形改变,海潮倒灌,盐化废耕变成贫瘠荒野。随之人口流失,小镇衰退没落。观音山山岗遍布坟场野地,丧葬事务代替了农作成为主要营生工作。而在记录这段日常场景时,陈传兴已经体现出了他的艺术实验性。那些影像是在写实照片上加蒙太奇拼贴,让日常生活场景有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境。阮义忠指出,在那个年代,最具实验性的表现也只不过是利用一些镜头效果来夸张、扭曲物象,借以凸显受存在主义影响的荒谬与虚无感。陈传兴的手法看似平实,却是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凸显无处不在的诡异,让人去猜那一则则的谜语。

3. 《月波水榭》 1974 年

这次展出的这部分照片仅是当年残存的少数,陈传兴说 1975 年首次个展后因出国,展出的大多数作品和负片都留在了台湾,弃置在家里,目前仅存少数。

4. 《旅客群像》

5. 《正午站台》

6. 《返乡达悟与游客》(达悟族,是台湾土著中最原始的一支)

7. 《红头达悟肖像》

8. 《基隆庙口,后台》

9. 《幕后武生与乐师》

10. 《残椅与大海》

11. 《复像》

2010 年电影《艋胛》讲述了一段台湾往事,而在上世纪 70 年代陈传兴则用镜头定格了艋胛、芦洲、台北车站、淡水等往昔生活。它们既写实又表现出极度个人化的内心思维。那里有着各类旅客的群像,也有着即将进入城市周边卫星加工聚落的乡村青年写照,更有着对戏班和流浪艺人等的关照。陈传兴以一位少年的眼光,捕捉着车站公布栏、上下过道与通过闸口的众生相,他们的表情、服装、体态与阶级等。“这些看似日常的呈现其实包含了很深的哲思,有着对生命的思考”,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如是说。

12. 《招魂四联作 II 》

这部分是关于“悼亡”的叙述。陈传兴的《招魂四联作》这一系列,四张影像作品在黑白灰的色调中,呈现丧事仪礼中的生死对话。陈传兴说自己在拍摄某位亲友长辈丧礼时,可能有意无意地想借此去重新清理先前才经历过的丧父之痛。而“悼亡”这个主题在陈传兴作品中也是有着多种含义的。传承千年的周礼与当时当代西化的台湾,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哀歌。

13. 《招魂四联作 IV 》

陈传兴此次引用《礼记·少仪》中的“其未有烛,而后至者,则以在者告”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未有烛而后至”。摄影评论家顾铮告诉记者,“这批照片时隔 40 年后又拿出来,它们是有生命、会呼吸的。而陈传兴这位摄影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工作方法,他的创作也是在与时间进行协商。”该展将展至 4 月 23 日。 注:陈传兴,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语言学博士,行人文化实验室创办人,台湾清华大学副教授,2012 年获颁法国艺术与文学勋位(军官勋章)。拍摄纪录片包括有《移民》、《阿坤》、《郑在东》、《姚一苇口述史》,除了担任文学电影纪录片《在岛屿写作》第一系列总监制,并亲自执导《如雾起时——郑愁予》、《化城再来人——周梦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