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上海老人探亲摔成高位截瘫急需社区援助 /

上海老人探亲摔成高位截瘫急需社区援助

家住康山的朱莹这几天忙得昏天黑地,从上海来此探亲的70岁的老父亲朱长海住在医院里,她和母亲每天陪在医院里,12岁的女儿一个人留在家里无人照顾,饭也不好好吃,也病倒了。最让她揪心的是老父亲的医疗费,每天仅床位费就几千元,她感觉到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

噩梦在不知不觉中开始

朱莹今年39岁,是家中的独生女儿,她也是个单身母亲,一个人带着女儿在加拿大打拼,虽然辛苦,但也知足。

2005年朱莹一家登陆加拿大,其后丈夫回国,她一个人留在渥太华读书,结果丈夫在中国另觅新欢,家庭破裂,2008年她独自带女儿回加拿大打拼,目前在大多地区从事金融与融资工作。

朱莹的父母都已经退休,为了照顾外孙女,去年4月12日,两位老人家持超级签证第二次来到加拿大。

朱长海

2015年4月1日深夜,朱长海突然从床上摔到地上,他的太太迷迷糊糊听到咚的一声,马上问朱长海出什么事了,结果发现朱长海头上流血躺在地板上。

此时朱莹也听到了很大的响声,起初她以为是什么东西掉了下来,听到母亲变了声调的呼喊,她马上跑过来。

朱长海能说话,但非常痛苦,他说自己动不了。

朱莹初步判断可能是父亲骨折了,但看到父亲脸上流血,一时慌了神,马上打911急救,911接线员在电话中问了几个问题,便指导她不要移动病人,救护车马上就到。

此时是4月2日凌晨3:30左右。救护车赶到,医护人员判定不是骨折那么简单,马上给朱长海脖子用了支架,紧急送往北约克医院。朱长海全身瘫痪朱莹做梦也想不到,这一摔会如此严重。北约克医院告诉她说,朱长海的C3,C4,C5,C6——四块颈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若不马上施行手术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朱长海与夫人

朱长海马上被转送到新宁(Sunnybrook)医院,并于4月2日当晚接受手术治疗。次日被送入重症病房(ICU)。7天后,朱长海被从重症病房转入普通病房。恢复知觉后,他浑身疼痛,不能进食;大小便无法自理,靠输尿管引流。

医生说,幸运的是朱长海的脑子清醒,能说话,康复几率很大。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朱莹说她家的床就是一个普通queen尺寸的床,并不高,地板也是普通的实木地板,做梦也想不到在家里能发生这样的意外。医生强调说,现在是接受治疗的黄金时间,若错过这一时期,他可能会一辈子坐在轮椅上。接受治疗后,他最快将在两三个月后康复,慢的话需要两三年。越早接受治疗,康复越快。

医疗费吓坏家人

据朱莹介绍,出于人道,新宁医院允许病人先做手术,之后付款,手术费大约一万元。救护车送她父亲去医院的费用是1100元。ICU一个晚上的床位费是5600元,这还不包括医生的看诊费与检查费;普通病房一个晚上的床位费也要3900元,同样不包括医生的看诊费与检查费;做一次核磁共振或CT检查,分别需1000多元。

粗略计算一下目前朱莹已花了大约七八万加元医疗费,根据医院给出的估计,出院后用于手术后康复的费用估计还需要12万元。所有治疗加在一起,总支出需要20万加元左右。

朱莹说:现在真是走投无路了,太难了,父亲的治疗费对我们一家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另外,对于这样的康复护理她也是一点准备都没有,希望专业人士能给些指导和建议。

买了保险但杯水车薪

朱莹告诉记者,父母来加拿大之前她为父母买了医保,但是没买那么多,最多能保10000元。现在看来这笔钱远远不够。

朱长海(中)与家人

朱莹说,她父母身体一直很好,第一次来加拿大之前,朱莹为他们每人买了保额10万元的医疗保险。但是那一次,父母都很健康,没在加国生病。而买保险的费用要两三千元,对她来说负担起来蛮吃力的。所以父母这次来医保买的少了,不曾想偏偏遇到了这种不幸。朱莹后悔没买多一些保险。

她说:若因为我没钱,父亲不能接受治疗,我会感到非常内疚的。为了让朱长海尽快康复,朱家急需筹措医药费,希望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有愿意资助者请与朱莹联系,电话:416-890-0588。

探亲旅游医疗保险不能省

保险经纪江涛告诉51记者,这个保险是他代理的,对朱长海来说遇到这样的意外非常不幸,因为各种原因只买了保额1万元的医疗保险,根本无法应付这样的意外开支,他正在与保险公司联系,试图找到一些办法尽最大可能帮助朱家。

江涛说,加拿大的医疗费是非常昂贵的,如果买保险他建议考虑10万保额,起码可以应付一下。他的客户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案例,因为心脏病等原因住院花掉六七万,最后保险全部支付了。保险的道理大家都懂,就是花钱保意外,如果什么意外都没有发生当然是最好,但不等于这个钱是浪费了。(本文图片由朱莹提供)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5-04-21 09:25
    您已点过赞
    回上海治病就行了,70岁都工作过吧? 中国有大病统筹,康复也没有那么多钱。

    在中国和加拿大都有房产,有收入,有钱也不用来买保险,出了事就向社区要钱,这是谁帮着养成的习惯?
  • @ 2015-04-21 15:24
    您已点过赞

    个别网友的回复令人心寒,无语。

    你捐你的钱,管别人的言论干什么?没准你的钱还没她的多,去看看她住什么房再说。
  • @ 2015-04-21 21:24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rocky28 于 2015-4-21 22:20 编辑

    遭遇意外,生活从此发生重大变化. 人家还是单亲妈妈,困难绝对很多.

    能多少帮忙的就帮, 对有的人不把那些没心没肺的话放上论坛已经是帮忙了.

    谁都可能遭遇不幸, ...

    社区应该筹集成立一个应急基金,
  • @ 2015-04-21 19:37
    您已点过赞
    并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有几套房。
    有几套房是当官的,原来家底好的。 90后,00后小青年(独生子女政策,几代人遗产房)
    也不是所有上海人都能遇上拆迁的好事,还有好多拆不动的老房子。
    老伯现在住在普通病房,不知道能否上机(情愿花个十万加币)。如果可以,还是快回去吧。上海医疗特别好,有医保花不了大钱。就怕在这里老奶奶也跟着急,把自己累坏了,血压高,更加惨了。

    国移都不容易,有些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只可惜老伯70岁正碰上这种事,高位瘫痪是瘫痪中最可怕的,大家至少在精神上安慰一下女主人及老人吧。







  • @ 2015-04-22 08:07
    您已点过赞
    请嘴上积德,每个人都可能遇上有难的时候,如果换做是你,你愿意听到这样的回应。想想如何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大部分移民加拿大的人都是为了下一代,为了下一代什么呢?让他们更自私,更贪婪,不给予,那么加拿大很快和我们来的地方没有区别。
  • @ 2015-04-22 08:54
    您已点过赞

    中国的国移们对第一大城市上海人那恨、那咬牙切齿啊!都源于加国生活的不容易,都源于国内生活资源长期分配 ...

    这几年大家对网上捐款很有抵触心理。我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以前不应该要捐款的也要捐款了。我记得的例子有:渥太华那一对政府工;一个回流的上海建筑师来多伦多时老婆住院。

    对单亲妈妈表示同情。钱财身外之物,该卖房子就卖吧,生活有时就是一堆shit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