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鲜为人知:多市市中心地下藏着的小河 /

鲜为人知:多市市中心地下藏着的小河

上周,多伦多房地产市场上一所新挂牌、标价68.8万元的半独立屋引发了全国的关注。人们关注的原因,不是因为价格——在多伦多房屋均价已近70万的今天,这所房屋的叫价实属太平常——而是其长相:这是一所地基下沉、房屋至少已倾斜了15度的危房。

连危房都能卖到将近70万元,可见现在多伦多的房市有多么的疯狂。不过,很多读者在感叹房价蹭蹭上涨的同时,心中又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好好的房子怎么会倾斜呢?

因加里森河床上填土移动而地基下沉的房屋。目前它叫价68.8万元。

对这个问题,地产经纪没有在房屋的说明里做出任何解释。有网友披露,那是由于开发商将地基打在了一条填平的小河上(加里森河,Garrison Creek),久而久之填土移动,造成了地基下沉。

提起多伦多的河流,很多人以为只有“三大河”,即西区的汉伯河、中区的当河和东区的红河。可在繁忙的市中心的地下,竟有一条填平的小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加里森河流域:绿色的那块是今天的Trinity-Bellwood公园

加里森河位于市中心以西,发源于今天的圣克莱尔路,沿奥星顿路(Ossington)路蜿蜒南下,从约克堡一带流入安大略湖。小河的周围曾有着茂密的丛林和丰厚的草地,一度是原住民狩猎的乐园。

1793年,丢失了美国殖民地的英国人为了防止美国人北侵,决定在安大略湖畔修建约克堡要塞。规划师在湖边转了一圈,一眼就看中了加里森河这条天然的屏障。于是,英国人就将约克堡建在了加里森河河口的东侧,后来又在堡垒旁边修建了约克镇(也就是今天的多伦多)。

1876年古地图上的加里森河

事实证明,规划师的选址是有先见之明的。20年后也就是1812年,美加(英)战争爆发,美国侵略者突破尼亚加拉防线后北上,围攻约克堡。由于有加里森河流的阻挡,美军无法从侧翼包抄,让约克堡的驻防英军和加拿大民兵在数倍于己的敌人前足足挺一个白天,杀伤了大量的敌军。

1870年代在加里森河畔休闲的市民

1812年战争之后,加里森河变得不再重要。市府在河流两岸建起了公园,成为市民夏季消暑休闲的好去处。在19世纪70年代,多伦多市府曾搜集了很多市民出游的照片做为档案留存,有不少的拍摄地点都是加里森河畔。

1880年代,多伦多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口飞速膨胀,市中心的地皮越来越不够用。曾经是本市天然屏障的加里森河,这个时候却成为限制城市发展的索套,阻碍了市区西进的步伐。为了摆脱这个限制,市府决定采取一个一劳永逸的做法——填了它。

1880年代正在铺设暗管的工人,随后加里森河的河水将引流到这里。

加里森河虽然挂着一个小河(creek)的名,但是水流量并不小,特别是夏季甚至会爆发洪水,所以直接在河面上填土是不可能。市府的规划师和多伦多大学建筑系的专家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将水流引到地下埋设的暗管里。

这个浩大的工程从1881年开工,至1887年全部完成,将整条加里森河由地上转入地下。当时建筑工人干活可不打马虎眼,这个庞大暗河体系历经百余年,一直到今天还存在、且承担着重要的防洪和排水用途。

加里森河填平后的河床和Crawford St Bridge,今天这个桥也已被填埋了,成了一条公路,在Trinity-Bellwood公园旁。

加里森河填平后,市府将一部分河床修建为Trinity-Bellwood公园,另一部分则卖给了地产开发商。从1887年至1890年,公园附近房地产业大为兴旺。直到今天,该区有一半的房子都是修于那个年代。

2013年一场暴雨后King街和Atlantic路口成为泽国

虽然市府先前做了很完善的规划,但是有句古话叫做“河有河道,水有水路”,填河终究是破坏了自然的规律。在填河之后的几十年里,西区市民还是吃到了一些苦果,例如上文所提到的填土移动令房屋地基下沉,还有就是原先河流经过的地方比较容易发大水。住在西区的市民可能注意到了,在King街和Atlantic路路口,只要碰上大暴雨十有八九就会内涝,正是因为那个地方原先是河床。

图:今天市中心地面下的加里森河

加里森河暗管系统还承担著防洪的任务

加里森河填平后,水流从地下的暗管中流入安大略湖。

在原先加里森河经过的地方,市府开辟了一个步行小道。小道的入口在Christie Pits公园里,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探访一番。

加里森河步行小道上的标志物,提醒市民这里曾是一条河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