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抗战阅兵 是中国设计的一场极限运动 /

抗战阅兵 是中国设计的一场极限运动

中国大陆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即将上演,不管各国态度如何,它都成为国际间一件大事。办这次活动,我已经说过,习近平有内外两方面考虑。对外的考虑,实际上应该居于主导地位。不这样理解,我们就太低估中国领导人的胸怀了。

纪念一战二战的标志性事件,是世界各国的惯例或通行做法。比如2014年6月6日,法国在诺曼底犹他海滩举行空降表演,纪念诺曼底登陆70周年,有19 个国家的领袖或王室成员应邀出席活动。当年8月15日,法国总统奥朗德又在南部军港土伦主持仪式,纪念盟军普罗旺斯登陆70周年。俄罗斯每年在红场举办衞国战争胜利日阅兵,就更不在话下。

中国举办抗战阅兵,可以说是“突然阅兵”,日本质疑自不待言,国际上也有抵制的声音。国内有觉得新鲜的,也有人认为是走向了对日和解的对立面。各种声音杂然其间,自然各有其道理。

说中国是“突然阅兵”,还不如说,抗战阅兵打破了很多人的思维和行为定势。“突然阅兵”,不等于中国继续不阅兵才是合理的。过去不搞,是因为中国过去一直忙着搞对内政治斗争,而忽略了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原则和利益。现在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中央,中国的国家利益觉醒了,特别是必须把对日关系的原则说清楚讲明白。中国举办抗日阅兵,反映的是中国这种国际身份和国家利益的转折。

中国的觉醒,包括中国对抗日战争史的重视,伴随着中国与西方关系的调整。本来,在二战中,中国与美英法等是同盟国,而日本是大家的共同敌人。但是“冷战”以来,美英法和日本走到了同一战壕。特别现在中国作为西方外部的一股异己力量迅速崛起,使得这些国家获得了某种共同的身份识别,油然生出一种抱团取暖的感觉。

中国举办抗战阅兵的目的,习近平在多个外交场合都讲过,就是重申和共同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从中国的视角看,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与欧美有着共同话语和利益。但对欧美来说,战后国际秩序已经在那里,似乎并不需要特别维护。而且恰恰是中国的快速崛起,正在改变“战后国际秩序”,对此欧美国家一起陷入某种焦虑中。要这些国家的元首来给中国的抗战阅兵捧场,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了。

最近国际国内都在议论哪些国家来、哪些国家不来,特别是哪些国家的元首来或不来。美国总统奥巴马不来,欧盟除了捷克总统泽曼,其他成员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应该是商量好了共同缺席。有人断言,中国处于国际孤立中。其实对中国来说,大国都来捧场当然最好,如果他们不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国际关系跟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码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人性的幽微。如果这个世界有一个老大,还会有多少国家愿意跟着老二到处跑?但中国不是命定的老二,他梦想取老大而代之,并且的确有这种潜力。处于中国的位置,必须寻求突破。可以想像一下极限运动,极限运动往往超过一般人的生理与心理极限,如果玩好了,那将极其精彩。中国操办抗战阅兵,就是试图突破国际事务中庸常的自己,是国家对外关系的极限运动。中国能够玩到什么程度,未必有多重要,首先是敢于玩,尽力而为,即是精彩。即使现在不行,也不等于中国永远不行。

对中国来说,与其收获一个万国来朝的意外惊喜,还不如来一场证道悟道。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信奉的是现实主义原则,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中国端出亚投行这盘牛肉的时候,欧洲不是不顾美国劝阻,不远万里跑到北京入股来了吗?他们不来,自有其利害权衡,只要我们想到人性幽微,我们就应当感到释然。即使中国陷入了“国际孤立”,这种“国际孤立”其实也与道义无关。

不管有多少国家、多少国家领导人来与不来,中国的抗战阅兵都在那儿。事实上,今天能够让地球村皆大欢喜的事情还不多,比如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就至今谈不拢。去年法国搞的两场登陆纪念,第一次西方国家领导人都到场了,第二次就以非洲国家领导人为主了。这次中国抗战阅兵,西方国家虽然领导人缺席,但他们毕竟也派出了特使或代表。这就不能说是中国被国际孤立,中国的外交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