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青史未成灰 还原中华民国抗战真相! /

青史未成灰 还原中华民国抗战真相!

还原中华民国抗日战争真相

郭岱君(史丹福大学) September 3, 2015,

还原抗战真相,刻不容缓。因为,理解、肯定中华民国领导抗战胜利,是台湾存在与发展的根基,也是连接大陆与台湾竞合关系的重要枢纽。否则,台湾继续向上提升、以及未来两岸发展,都将是缘木求鱼。

然而,中国大陆不提中华民国、讳言蒋介石,还有更多人不清楚抗战是怎么回事。

......好在青史未成灰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东北,东北军不战而撤,蒋介石、张学良被骂得体无完肤。但是,中日国力悬殊,如何抗日?蒋介石日记写道:“中国军队绝无取胜之道也。”他自承:“终日思虑,对日无良法。”

当时舆论沸腾,呼吁即起抗日。蒋介石警告:不可孤注一掷,“孤注一掷,一败之后将永无复兴之望了。”(编按,以下引号内句子,皆延引自“蒋介石日记”),眼前唯有“忍辱待时,巩固后方,埋头苦干。”他发誓:“期于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穷之耻。”

中国当时内忧外患,天灾人祸、地方割据,危机四伏。南京中华民国政府真正控制的只有长江下游六个省,其他地区都是地方势力把持,江西还有中共的苏维埃政权,广州还有一个中央政府与南京对抗。

蒋介石认为,内部统一团结,才能抵抗外敌。因此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先解决内部问题,对日则暂时妥协退让。

藉剿共以定西南

“倭寇之敌实在美俄”,这是蒋介石对大局的判断。他断定日本当时并无在华用兵的急迫性,日本陆军要对付的是苏俄,海军对付的是美国;对中国,则是利用地方割据的现实,分而治之。因此,“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

1933年,持久战的想法渐有眉目。持久战需要后方根据地,蒋介石走遍西北、西南,最后选定四川,并以云南、贵州为腹地。

当时川、滇、黔均为军阀控制,中央政令进不去。蒋介石与德国顾问“筹得一计”:“藉剿共以定西南”。此事只能做、不能说,更不能让日本知道。“若为对倭计,以剿匪为掩护抗日之原则言之,避免内战,使倭无隙可乘,并可得众同情,乃以亲剿川、黔残匪以为经营西南根据地之张本。”

果然,红军长征,一路翻越大巴山,进入川北,四川督军刘湘左支右绌,不得已和蒋介石合作,政府补助川军饷款械弹,刘湘则打开四川大门,让中央势力进入。1935年1月,刘湘出任四川省第一任省主席,从此四川真正成为中华民国的一省。

韬光养晦积极备战

1934年开始,蒋介石参考德国“秘密国防”做法,悄悄展开各种备战措施:铺设公路、铁路,赶筑淞沪、南京各地的防御工事、推出新生活运动、还计划六年内整编常备军60个师。这一切都秘密、低调进行:“以和日掩护外交,以交通掩护军事,以实业掩护经济,以教育掩护国防,韬光养晦乃国家唯一自处之道乎。”

收回四川,蒋介石抗日的底气不同了。他公开表示:“前时所以避战,是因为与敌成为南北对抗之形势,实不足与敌持久。自川黔剿共后,与敌为以东西对抗,自能长期难之。”他拍胸脯保证:“我可以负责告诉大家:我决不怕战争;不过,我要作有计划、有准备的战争。我们和日本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蒋介石经营四川,引起日本警觉,于是在华北寻衅。1935年6月,华北驻屯军司令梅津美次郎蛮横要求中央军及国民党退出河北,并取缔反日活动。何应钦慑于日军压力,以私函致梅津:“所提各项,均予同意。”是为“何梅协定”。

此举等于中央丧失在华北的主权。蒋介石闻之,气得发抖,“悲愤欲绝,实无力举笔复电。”宋美龄在一旁落泪,夫妻对泣,彻夜未寐。

华北与东北不同,华北乃“党国存亡之所在”,蒋介石决心打破“何梅协定”,让中央势力重回华北。

战而不屈拖垮日本

持久战精义在“久”,就是“战而不屈”的“拖”字诀。蒋百里指出,中国地大人众,不打则已,打起来就用“拖”字诀,“拖到东西战事合流,把敌人拖倒而后已。”他特别警告,这将是个漫长的战争,初期,中国肯定连战皆败,日军攻入国土,带来茫茫的黑暗期,但是,“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指出:1936年6月,蒋介石私下告知,中国需要时间备战,他会“尽最大努力延后战争的爆发。”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在沿海地区做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中国某地,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支援,共同抵抗侵略者。”

1936年10月底,蒋介石生日。军政高层齐聚洛阳,明为贺寿,实为秘密国防会议。陈诚指出,“西北风云日紧,我奉委员长电召由庐山随节进驻洛阳,策划抗日大计,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基本决策,即均于此时策定。”

转换日军作战线

德国顾问和中国军事领导判断,大战爆发,日军攻势必从华北及华中两方面而来。日军据华北,对中国不利,因为日本机械兵团在华北平原畅行无阻,将轻易南下武汉,把中国一切为半,中国最精华的地区尽入日本之手,这场仗“于敌有百利,于我有百害。”

陈诚指出,“敌军入寇,利于由北向南打,而我方为保持西北、西南基地,利在上海作战。”因此,改变日军作战轴线,“诱敌自东而西仰攻”,成为中国抗战前期首要战略目标。

1937年卢沟桥事变,本是个地区性的偶发事件,日本并未在意,指示“不扩大事态。”然而,蒋介石在事变第二天,命令中央军四个师北上,“欲打破何梅协定也。”

中央军北上华北,日军紧张了,赶紧增兵华北,并拿出“何梅协议”,要中央军退出华北。蒋介石坚持“双方同时退兵”、“任何华北地区达成的协议须经中央同意”,使得华北情势无法解决。7月25日,日军发动攻势,迅速拿下天津、北平。平津失陷,中日大战已无法避免。

东京想不到的是,中日在华北对峙时,蒋介石已悄悄部署上海,要在淞沪另辟战场,引日军南下,大打一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陈诚建议:“敌如在华北得手,必将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路南犯,直趋武汉;如武汉不守,则中国战场纵断为二,于我大为不利。不如扩大淞沪战事,诱敌至淞沪作战,以达成我25年(1936 年)所预定之战略。”蒋介石立即向上海大量增兵,惊天动地的淞沪大战就此展开。

淞沪会战打了近90天,中国投入75万兵力,迫使日军数次增兵,从原来不到5000名海军陆战队,增到30万人,包括从华北抽调来的部队。

淞沪会战极为惨烈,上海成了血肉磨坊。“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

11月12日,日军攻下上海,国民政府拒不投降,亦不接受议和。此役,日军伤亡4万多人,中国军队死伤超过20万人。中国最精锐的中央军三分之二在这场战役中折损了。

但是,中国军民打破了日本三个月亡华的神话,日军作战线也硬被转换成由东向西仰攻。日军极为愤怒,一不做二不休,跨过东京规定的苏州-嘉兴禁制线,进攻南京。首都沦陷,中国非降不可。然而,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继续抗日。

放弃武汉持久战布局已成

中国不降服,东京束手无策,决定孤注一掷。1938年6月,日本动员40万人,发动武汉攻略。拿下武汉,中国非垮不可。中日百万大军在武汉外围打了三个多月,双方死伤惨重。蒋介石在武汉失守前,下令放弃武汉。日军兴高采烈进城,发现是座空城。

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四川,从此以西南为根据地,与日军相持。日军占领了一城又一城,没有令中国屈服,反而陷入蒋介石持久战泥沼中。到此,日军最激进的军官也明白打不下去了。东京转而发动和谈,中国就是不从。

持久战最后胜利的关键

抗战战局发展与蒋介石筹谋的大战略若合符节;但是,持久战得到最后成功,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与世界大战结合:蒋介石认为,中日之战不能、也不是独立的议题,必须与世界大战结合,并在同一天结束。如此,中国才能“一举脱离次殖民地之地位。”二,蒋介石对持久战的坚持:敌强我弱,好几次国民政府几乎坚持不下去了,尤其是南京沦陷后,士气低到谷底。汪精卫、孔祥熙、于右任、胡适、傅斯年等都力主与日议和。唯有蒋介石,始终坚持不畏战、不投降、不签订任何有损国格与民族利益的合约。

1937年12月底几次会议上,蒋介石与主和者力辩,“国民党革命精神与三民主义,只有为中国求自由与平等,而不能降服于敌人,订立不堪忍受之条件,以增加国家民族永远之束缚!”他坚持,“与其屈服而亡,不如战败而亡也!”

他坚信持久战必会得到最后胜利,“这一次中日战争,如果日本能够胜利, 那就是世界上一切战略战术和所有军事学说, 都要根本推翻,甚至一切事物的原理原则,都可证明为无用了!”

然而,和议的声音仍然高涨,蒋介石不得不说重话,“中国若要自取灭亡,俯首上断头台则已,否则除抗战拚命以外,再无第二道路矣!”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蒋介石大战略正确、以及全国军民牺牲奋斗,中华民国终于赢得最后胜利。

蒋介石抗战的初衷

抗战期间,国军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役1127次、小型战斗上万次。国军206位将军壮烈殉国,321万名陆军官兵伤亡。海军全军复没,空军4321名飞行员牺牲,人民伤亡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这么大的牺牲,为的是什么?蒋介石一再提到,我们抗战的初衷是要收回东北、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台湾。

若不是蒋介石持久战战略正确,中国根本不可能与日本抗战这么多年。若没有蒋介石的坚持,中国早就像汪精卫政权,成为日本傀儡,不会有后来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联合国发起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若不是抗战胜利、台湾回归中华民国,台湾很可能被中共“解放”,历经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台湾人民根本不可能享受到土地改革、经济奇蹟、民主选举。

中华民国不但救了自己,也救了欧美与苏联。国军在中国战场拖住70万到100万日军,牵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兵力部署,并且阻挡德军与日军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进一步打破德日在北非会师的计划。

这场战争,中国人死伤无数,但也使中国从一个没有主权观念、散漫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转为有组织的现代民族国家。抗战使蒋介石与中华民国的声望达于顶点,但抗战也使中华民国元气大伤,在内战中失掉中国大陆。

(作者现任史丹福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与亚太研究学会会长)北美世界日报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