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两次泪流满面 竟然全是为他? /

习近平两次泪流满面 竟然全是为他?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并非名篇,但它却大有来历,这是习近平在1990年7月15日任职福建时作的词。作为习近平少有的传世词作,兴许从中可以分析出其执政的理念。

《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曾发表文章,称有一位县委书记让习近平两次泪流满面,这位县委书记就是习近平作词歌颂的主人公,原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焦裕禄。习近平两次流泪,一次是在1966年2月6日,习近平看到了《人民日报》刊登了穆青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另一次是在1990年7月9日,在看到《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人民呼唤焦裕禄》后。第二次流泪后,他还专门填了《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词。

习近平曾任职福建

中共党媒报道,一位亲近习近平的人士说道,“1966年至1990年,从少年到青壮年,从一名初中生到一个省会城市的市委书记,在习近平的人生成长史上,两次从人民日报上学习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恰好两篇文章都是穆青牵头采写的,两次都让习近平感动得流泪,这就是党的总书记,一位有血有肉的党和人民的好领导”。

党媒称,1990年7月9日的《人民日报》,和习近平有一段美妙的“佳话”。当时习近平担任福州市委书记,读了《人民日报》头版的《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挥泪如雨,连夜填写了《念奴娇》一词。这首词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词中“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的句子,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2014年3月,习近平重访兰考时,又深情朗诵了这首词,感动了无数人。《人民日报》曾报道,习近平和《人民日报》以及焦裕禄的“缘分”,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开始了。1966年,习近平13岁,上初中一年级。习曾和身边人谈起这段往事,他说:“1966年2月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当时正上初一,政治课张老师念了这篇通讯,我们当时几次都泣不成声……今天我终于如愿以偿来到兰考,实地感受老一代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我心情很激动、很不平静,很受教育、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深感在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

中共党媒称习近平为焦裕禄两次泪流满面,还回顾了焦裕禄的生平。焦裕禄任职兰考县时,兰考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人民日报》称“困难,重重的困难,象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焦裕禄认为,“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要杀出条路来”。

中共历来坚持,媒体是党的“耳目喉舌”,媒体的主要职能是“宣传”。中共也一贯重视榜样的作用,惯于树立典型。雷锋也好、焦裕禄也好、孔繁森也好,都是生前默默无闻,死后无数的荣誉加身。中共利用掌控的媒体,选择已经去世的优秀党员进行拔高宣传,只宣传这些人的“伟光正”,而不报道过这些典型的阴暗面,似乎他们已是完人。如此报道,应该是为了所谓的榜样的作用,但难免做到失真失实。人无完人,党媒即便没有捏造其伟大的事迹,也应该是选择性的报道。

感动的基础是真实,如果真实性可疑,或者真实的全面性可疑,感动也就失去了根基。作为在中共党内奋斗多年的领导人,习近平不可能不知道这些报道中的水分。习称两次看到焦裕禄的报道,两次泪流满面,更可能是出于宣传的必要。习是否真的为焦裕禄感动,外界难以判定。但可以由此推断出,习近平接受了并很重视中共一贯实行的“耳目喉舌伦”。习近平甚至身体力行此理论,以宣传焦裕禄的奉献精神。这可能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内,中国不太可能改变党管新闻的现状,也不太可能放松对新闻自由的管制。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