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韩日就慰安妇问题达成一致 中国回应 /

韩日就慰安妇问题达成一致 中国回应

慰安妇,是指日本军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诱骗、劫持、征召、被强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的女性。这些女性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殖民地以及军事占领区。12月28日,韩日两国就慰安妇问题达成一致。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称:“强征“慰安妇”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二战期间对亚洲等受害国人民犯下的严重反人道罪行。中方一贯主张,日方应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拿出负责任的态度妥善处理有关问题”。中韩达成共识,而中国慰安妇维权事宜的解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慰安妇历史铁证如山,但日本政界曾多次公开否认这一历史事实,这曾引发中韩等受害国的强烈不满。2015年10月4日,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12次会议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开幕,与会成员将在3天内评审全球各国约90项关于世界记忆遗产的提名,其中包括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相关资料。然而,针对中国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相关文献资料申请“世界记忆遗产”的正常举动,日本官方却一直持反对态度。

中国慰安妇资料图

早在2014年6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居然宣称,要向中方提出抗议,并要求中方撤回申遗。10月2日,菅义伟又在记者会上宣称:“在日中两国努力改善关系的时期,中国想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政治利用,令人极为遗憾。”共同社援引日本官员的话报道,日方质疑中国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档案的真实性,要求中国撤回申报,但遭到拒绝。对于日本相关态度,中国回应称,中方将有关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一些珍贵历史档案进行申报,目的是牢记历史,珍惜和平,捍卫人类尊严。

2015年8月15日起,中国国家档案局在其官方网站连续8天每天发布一集专题网络视频《“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选》。根据第一集解说词,日军“慰安妇”制度是二战时期日本政府有计划地为日军配备性奴隶的制度。“慰安妇”是日本对为日军提供性服务的妇女的统称,是对女性人权的赤裸裸践踏。

现在,英文Comfort Women(慰安妇),日益为直指其罪恶本质的Sex Slaves(性奴隶)所替代。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在此前后,上海出现了为日军官兵提供“慰安所”和“慰安妇”。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在中国占领地全面推广“慰安妇”制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的慰安所也随之扩展到东南亚被占地区,直至日本战败投降,这一军事性奴隶制度才告结束。

2013年7月,中国的研究人员赴日本,面对面采访1956年被中国释放的8名日本战犯。这8名战犯讲述了自己当年在中国所犯罪行等情况。其中的一位名为绘鸠毅的说道:在中国山东期间“俘虏中有一个女人,被强迫做了一个下士官的慰安妇。因在索格庄长期驻守,食物供给越来越困难,他把她杀了,然后吃了她的肉。而且不仅自己吃,还对中队的人谎称,大队本部送来了肉,让全中队的人都吃了”。

档案记载,日军在中国占领地如东北、华北、华中、华东以及华南地区普遍设立慰安所,显现了日军“慰安妇”制度实施的地域范围之广;“慰安妇”不仅有中国妇女,也有朝鲜妇女,还有荷兰所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安汶等地的妇女,更是揭示了“慰安妇”问题的国际性特征。

据韩日双方协定:韩政府将建慰安妇援助基金,日方出资10亿日元(1日元约合0.0083美元)。若日方切实负责,韩国将确认慰安妇问题终结。日方则要求在了结慰安妇问题的情况下韩国“切实承诺”不再提起该问题。韩日在联合记者招待会上发布了如下协议事项:

1、慰安妇问题是一项在当时日军的干预下让很多女性的名誉和尊严受到深刻伤害的问题,出于这种观点,日本政府痛感负有责任。2、安倍晋三作为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再次对作为慰安妇经受很多痛苦、身心遭受难以治愈的摧残的所有人致以真诚的道歉并会进行深刻反省。3、 韩国政府为支援前慰安妇而设立财团,对此日方将利用政府预算向该基金提供资金,韩日两国政府决定合作为恢复前慰安妇的名誉和尊严以及治愈其内心创伤而实施项目。

而中国慰安妇维权路走的却是很艰辛。2015年11月12日,山西最后一名赴日诉讼的慰安妇幸存者、89岁的张先兔老人因重病缠身,在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烟镇西村的家中离世。从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有16名中国二战日军性暴力受害者在中日友人的帮助下,起诉日本政府,要求谢罪赔偿。2000年,张先兔第一次赴日作证。

2007年,日本最高法院终审判决:承认加害的历史事实,但不予赔偿。理由有二:一是诉讼时效已经过期;二是日本法律规定个人不能起诉政府。

2013年9月5日,中国二战日军性暴力受害作证第一人万爱花病逝,享年84岁。2014年4月,88岁的“慰安妇”受害者李秀梅去世后,当年起诉日本政府16名二战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中,就仅剩下张先兔一人。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