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从赌片到合家欢 中国年离不开贺岁片 /

从赌片到合家欢 中国年离不开贺岁片

如果从 1981年的电影《摩登保镖》开始算起,到 2016年大年初一上映的《美人鱼》《澳门风云3》等片,贺岁片已经走过35个年头。在这35年的岁月中,贺岁片伴随着观众的成长,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还成就了许多经典之作。

如今的香港赌片到了内地也只能叫《澳门风云》,不能叫《赌城风云》喽

香港赌片最为经典

除了开创贺岁档的《最佳拍档》系列、《富贵逼人》系列,赌片也是香港电影中一个非常特别的类型,它完美贴合了节假日中国人热衷打牌、打麻将的行为,正所谓小赌怡情,在新的一年不试试手气怎么能算过年呢!

香港赌片当中,以王晶拍摄的几部最为卖座。1989年的《赌神》12月上映,创下了4,000万港元(1港元约合0.13美元)的票房成绩,由此引领港产赌片的风潮,并让周润发的赌神形象流传至今,模仿者众多。后来的《赌神》续集,以及衍生出来的《赌侠》也都选择于贺岁期间上映。2000年后,赌片渐渐没落,直到几年后王晶才又拍摄了《雀圣》系列、《提防老千》等赌片,但都差强人意,也不都在贺岁档上映,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直到 2014年的《澳门风云》,王晶才找回原来的状态,并乘胜追击拍摄了《澳门风云 2》《澳门风云3》,每部都于农历大年初一上映,还集齐周润发、刘德华、张家辉、刘嘉玲等大牌,令观众有怀旧感。为了照顾内地观众口味,王晶还在片中加入内地流行的“斗地主”扑克牌玩法。

此外,杜琪峰与韦家辉2002年联合导演的《呖咕呖咕新年财》也是别有特色的赌片,该片并不像传统赌片一样以主角的奇功异能作为卖点,电影中的几位主角并不具有什么堪称赌王赌神级别的赌术,更多的则是从牌桌子上来探讨家庭关系和亲情、爱情。

群星云集合家欢

港产群星荟萃式合家欢喜剧也曾颇受欢迎。一个大家庭,大哥是讨不到老婆的大龄青年,老二是坏小子,还得有个书呆子,再加一个娘娘腔,女性角色可能是假小子。这样的人物设置是黄百鸣监制兼主演的贺岁喜剧的“标配”,剧情一定讲的是这一家兄妹寻找意中人的过程,结局皆大欢喜,集体合影顺便还给观众拜年。1988年的贺岁片《八星报喜》,由杜琪峰执导,周润发的风流娘娘腔形象令人捧腹不已。1992年至1994年,《家有喜事》《花田喜事》《大富之家》三部贺岁片接连上演,取得票房佳绩,也令周星驰、张国荣、梁家辉、毛舜筠等明星的喜剧天分得以发挥。又过了几年黄百鸣推出了同类的《97家有喜事》《九星报喜》。2000年后,黄百鸣暂停演出演电影,直到2009年才又重新每年推出一部贺岁喜剧,如《家有喜事2009》《花田喜事2010》《六福喜事》等片,但少了精心铺排的桥段,只是用明星来炒冷饭,显然观众已经不买账了。

其他的经典群星贺岁片还有张国荣、麦嘉等主演的《圣诞快乐》,徐克的《金玉满堂》,刘镇伟的《东成西就》,数不清的明星在该片中竭尽所能耍宝闹趣,让观众可以毫无负担的看完整部电影。这类主打明星为卖点的喜剧在以后也成为了趋势,出现在贺岁片中的明星也越来越多。

周星驰携《美人鱼》归来

周星驰、成龙是贺岁档最大赢家

20世纪90年代的贺岁档期则周星驰的喜剧大受欢迎,1991年的《整蛊专家》,1992年的《漫画威龙》《武状元苏乞儿》,1993年的《逃学威龙3之龙过鸡年》,1994年的《破坏之王》,1996年的《食神》《大内密探零零发》,1998年的《行运一条龙》及1999年的《喜剧之王》,均成为卖座保证。只有1995年的《大话西游》系列票房失利没有收回成本,但本片数年后却成为周星驰评价最高的片子。 90年代周星驰还有许多经典电影放在其他档期上映,如《唐伯虎点秋香》《九品芝麻官》等,所以贺岁片对当时的周星驰来说还不算“唯一”。周星驰转型为导演后,产量渐渐减少,话语权大增,从2004年的《功夫》开始,周星驰的片子均选择在贺岁档上映,《长江7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无一例外,看来星爷对贺岁档是“真爱”!

创作力最旺盛最持久的“贺岁片制造机”还得算上成龙。1980年成龙主演的《师弟出马》在春节前上映,拿下年度票房冠军,已经显露出贺岁动作喜剧的味道。之后的《龙少爷》《A计划》《飞龙猛将》算是铺垫,直到1985年《警察故事》问世,成龙才真正发挥出自己的风格,并打开了警匪动作片的潮流。进入内地市场前,成龙还有《龙兄虎弟》《飞龙猛将》《飞鹰计划》《双龙会》《城市猎人》等贺岁片全都取得3,000万港元以上票房成绩。1994年12月《醉拳2 》以香港进口大片的身份在内地上映,内地观众终于可以走出录像厅,坐在电影院里欣赏香港贺岁片啦。次年的《红番区》则是正式以“贺岁片”之名引进内地的电影。之后,成龙已经以每年一部的速度,连续在内地推出了《警察故事 4:简单任务》(《白金龙》)《一个好人》(《义胆厨星》)《我是谁》《玻璃樽》 4部贺岁片,从进军内地以来共创下了近 4亿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6美元)的总票房。对于内地观众来说,成龙无疑是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贺岁档大佬”。

在好莱坞发展几年后,成龙 2004年重返香港发展,继续拾起他当年赖以成名的小人物、警察、平民英雄戏路,并开始了与内地的合拍进军暑期档。 2010年成龙用两部电影《邻家特工》《大兵小将》回归贺岁档,又开始了几乎一年一部的贺岁片:《新少林寺》《十二生肖》《警察故事 2013》《天将雄狮》。然而今年贺岁档成龙却“跳票”了,原本定于 12月底上映的成龙与范冰冰主演的《绝地逃亡》临时撤档,原因不明。

《大喜临门》剧照,猪哥亮喜剧大受台湾欢迎

大陆台湾贺岁片崛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贺岁片作为“香港独一无二的次类型电影”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在大陆有冯小刚的冯式贺岁喜剧片,在台湾可能就是像《鸡排英雄》这样的“正港台湾贺岁片”了。

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到2001年,冯小刚每年一部贺岁片,在内地贺岁片市场上一枝独秀。《不见不散》《没完没了》《大腕》《手机》《天下无贼》都让人有笑有感动还有反思。之后,冯小刚开始转型,不满足于单纯拍喜剧,《集结号》《一九四二》这类的严肃电影与《非诚勿扰》《私人订制》这样的喜剧穿插着创作。不过,《私人订制》类的喜剧上映档期为贺岁档,《唐山大地震》类的严肃电影选择非贺岁档上映,看来电影公司依然认为贺岁档比较适合娱乐题材。2002年后,张艺谋、陈凯歌等纷纷加入贺岁市场,带来《英雄》《金陵十三钗》《无极》《赵氏孤儿》等片。2010年后,贺岁档新人辈出,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成为首部过10亿人民币票房的国产电影,为之后的新人新作打下良好基础。

2008年《海角七号》造成台湾本土片复兴后,台湾电影便以《艋舺》《鸡排英雄》《阵头》等片,成功抢回春节贺岁档的版图,此后每年这个黄金档期就成为本土题材路线电影的兵家必争之地。猪哥亮“出国深造”后,在贺岁档期间几乎不缺席,《鸡排英雄》《大尾鲈鳗》《大稻埕》《大喜临门》都获得了亮眼的票房成绩。2016年春节,猪哥亮又带来了《大尾鲈鳗2》贺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