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社区 /
  3. 摄影家胡杨“心像摄影”力作本周起多大展出 /

摄影家胡杨“心像摄影”力作本周起多大展出

胡杨的镜头始终向下,不是高姿态的审美,而是生活流的纪实。

它不止是焦灼的目光,也是静观的心灵。

每一幅影像都体现着一种观看。镜头前的呈现与镜头后的观者,定格在时间的流动,也交汇在历史的浪潮。每个人都有自己观看的方式,你呢,是观而后言,亦或是言而不看?纷繁流转,又可曾问过自己看见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记忆了什么?当人们还以为,制作影像是为了还原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貌,岁月已经作证:影像表现的不仅仅是还原,它的承载远远超过事物本身。对于胡杨而言,摄影就是他思考的方式:观看先于言说,“我只用我的作品说话。”如今,他的作品试图超越平面的维度,不再只是明暗与色彩,更表达着温度与深度。

胡杨,著名摄影家,以纪实摄影享誉世界。其作品被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数量达387幅之多。他的纪实作品曾被评价为如“影像人类学”般具有历史档案的意义,也有人称他为“每张一万美金的纪实摄影家”。近年来由纪实摄影转而摸索“心像摄影”的胡杨在创作上更为大胆。《阴霾》(Social Smog)正是一组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为背景,通过反转手法大胆表现,色彩反差强烈的现实作品。五月一日起,胡杨“心像摄影”的力作——《阴霾》(Social Smog)将在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Cheng Yu Tung East Asian Library, University of Toronto)展出。

观看无言,摄影无声。但影像一直以摄影语言诉说,画面静止,而言说奔涌。《阴霾》(Social Smog)就是通过构图和色彩表现出来的视觉张力,在多种层次上“冲击”着感官与思考。在胡杨看来,这是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在镜头之后的观察与思考:经由凝固的影像,触碰无限宽广的世界。“心像摄影”即是眼观心摄,所作的表现既是看到的,也是没看到的,所作的表达既是跃动的,也是沉默的。这组于2013年拍摄的作品《阴霾》(Social Smog),在三年后的今天看来,是颇具预言式的表达。真正保有生命力的影像,背后都跳跃着一颗敏感睿智的心。作品所承载的不止是眼前和身后,更是创作者在强烈地感受到时代潜伏的病痛之后,发出的呐喊。

从这一点来说,一个知识分子所摄的不是像和影,所作的不为名和利。在数码摄影和手机等移动设备普及的时代,照片随意可得,影像随处而生。摄影不再是精英式的垄断,也不再是权威式的话语。但是具有公共知识分子品质的摄影,依旧传递着人情冷暖的温度,体现着世间百态的深度洞察。对于人到中年的胡杨来说,技术与设备、技巧与手法、以及艺术潮流都已不再重要,他所追寻的是一条通向心灵、艺术与社会结合的路。摄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段,透过对人性的观察和对时代的把握,将影像与历史和社会融合,以具有温度和深度的方式呈现。

胡杨认为,中国是复杂多面的,任何一种单一的审视都容易沦为片面而狭隘的观点。影像看似是凝固的、瞬间的、片段的,但是每幅影像的背后都是时空与历史的交汇。所谓的观看之道,是建筑在“历史感”之上的时代把握和人性体察。我们常常将观点置于观看之前,却忘了回到观看与呈现本身。

趁此次《阴霾》(Social Smog)摄影展之际,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还将举办“观察中国”三人对话讲座,由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视觉艺术家林东先生主持,邀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社会学硕士.资深媒体人施亚芳女士;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博士生.中国当代摄影研究者James Poborsa与著名摄影家胡杨先生进行对话。这场三人对话讲座主要围绕着“如何观察中国”这个话题展开,将于5月4日星期三下午2:30分在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举行,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胡杨先生在移居加拿大后,一直与社区、图书馆、大学,以及美术馆合作,定期举办摄影展览和讲座,不断地传播关注当下社会问题和反映人生的摄影创作理念,践行心中的使命。他认为,公共知识分子作为精神上的存在,并不是一种职业。不论其手里抓的是笔还是相机,肩负的使命是为时代切脉,为人们发声。

《阴霾》(Social Smog)摄影展于5月4日星期三下午2点在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举行开幕式,此次展览是第20届加拿大多伦多SCOTIOBANK CONTACT 国际摄影节的其中一个展览,由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主办,AGI Studio.Willow Springs Winery.Color Projects Imaging Inc联合协办。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