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全球金融风云骤变 神秘魔手伸向中国 /

全球金融风云骤变 神秘魔手伸向中国

美国4月经济数据,对处于探底阶段的新兴市场很不详。5月17日,美国劳工部公布数据显示,美国4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月率上涨0.4%,创下2013年2月以来最快增速,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核心通胀上涨0.2%,汽油价格上涨创下四年新高,提高了整体通胀。

美国通胀压力加大,薪资缓慢上涨,越来越逼近加息临界点。同一日,旧金山联储主席威廉姆斯表示,随着劳动力市场数据全面好转,美国已达或接近充分就业状态,今年内加息两到三次不会是太大的惊喜。若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直至通胀达到2%的目标水平,那么未来可能不得不迅速提高利率,这将引发其他问题。

核心通胀率、薪资增长率、社会就业率,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参考的三大指标。目前看来,均已接近加息临界点,即使六月不加息,年内加息也将是大概率事件。这无论对于中国来说其他新兴经济体,均意味着严峻考验。

除此之外,今年6月23日举行的英国退欧公投,也为往下全球金融市场蒙上阴影。考虑市场受不确定性预期影响,会导致短期性避险趋势,极有可能推动美元短期走强。

美国经济迫于通胀因素需要加息,而现阶段包括中国在内等新兴经济体,则需要维系货币宽松,这构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可以预计,一旦美联储重启加息进程,全球其他主要央行缺乏有效协调配合(进行降息并联手压制美元上涨),新一轮全球金融动荡情形或难避免。

5月16日,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央行对21家金融机构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2900亿元(1人民币折合约0.1531美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内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中期借贷便利(MLF),可以称为“模拟降准”或“悄然放水”,一方面,通过此项操作可以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够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方便重点国企旁氏融资(借新还旧)同时,为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扶持。简言之,如果说降准降息属于“大水漫灌”,那么MLF则属于“分类滴灌”,是中国央行特定时期下的“无奈之举”。

上一周,中国官媒人民日报发表权威人士的观点,释放出决策层经济政策重要风向标。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和V型,而是L型走势。中国经济不能再用加杠杆的办法硬推经济增长,否则,短期兴奋过后经济越来越糟。

中国经济为何不能再加杠杆?原因很简单,如果继续依靠大水漫灌强生刺激,不仅加剧债务负担和产能过剩,而且引发又一轮通胀,让人民币贬值预期愈演愈烈。届时,如果央行货币政策反转(抑制通胀和资本外流),极易引爆金融危机,具体表现为债务违约、股市跳水、楼市暴跌,并最终在汇率上呈现。国内经济杠杆加的越高,届时反作用力越大。

目前,中国整体负债率备受各方关注。据统计,若计入各类债务(家庭、地方和中央政府、企业),中国债务与GDP比值达到249%,去年第三季度,新兴市场债务与GDP比例为175%。在金融市场开放国家,当债务规模到达国际警戒线时,金融危机就会接踵而至。

幸运的是,中国金融市场目前尚未开放,资本项目处于管控状态,短期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是,高企的债务则需要央行源源不断放水,这意味着货币购买力被稀释,其结果就是,在美联储加息周期下,浓烈的市场悲观情绪,让越来越多资本外流,导致人民币汇率动荡难安。

因此,市场经济可谓是信心游戏,一国货币和汇率更是市场信心的集中体现。对于中国来说,庞大的外储构成市场信心的依托,是中国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但这并不构成长期乐观的理由。因为,在庞大外汇储备中,国际热钱和企业短期套利资本,占据相当比重。况且,考虑到中国企业1万亿美元债务、庞大跨国企业投资(和利润),以及中国每年进口消耗,如果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顺差难以持续,极易促发市场预期反转,后果非常严重。

唯有大刀阔斧纵深改革,才是提振市场信心,确保经济(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基础。5月16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工作会议上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中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这不仅取决于化解过剩产能、解决僵尸企业,改善经济供给端,更在于大规模提振内需,通过减税和完善社会福利,让中等收入群体有钱消费。这样一来,才能重新焕发民企部门活力,并培育创新动能。

无论日本还是德国,之所以能够从战后废墟中崛起,均是政府采取以民为本的发展路线,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同时,不竭余力提振社会消费水平,拓展企业生存发展空间。作为企业自身,在政府政策、社会教育、科研机构等配合下,秉承工匠精神,注重一点一滴积累,最终才缔造出如大众、奔驰、索尼、松下等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和品牌。这尤其值得中国效仿。

总而言之,在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债务负担、美联储加息等多重因素挤压下,中国经济往下可腾挪的空间越来越窄,一场远超朱镕基时代的倒逼式改革,摆在中国政府面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