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朱镕基称中国经济 今年不行明年也不行 /

大变局来临?朱镕基一席话再引经济分歧

北京时间6月8日(下同),中国央行发布了 2016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维持对2016年全年GDP 增速为6.8%的基准预测不变。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争论再次渐起尘嚣。有消息称,两个多月前美国大使馆官员经中办批准安排后,会见了中国前总理朱镕基。朱镕基在会谈时称,中国经济未来两年难有起色,中国经济形势堪忧。他认为中国经济“今年不行,明年也不行”,“我看难有起色”。

目前中国主流的看法认为:中国经济下行是因为自身的结构性因素造成的,投资拉动不可持续,4万亿“后遗症”就在眼前,继续靠投资拉动会造成债务过量累积,以及大量产能过剩,尤其是在刚刚闭幕的中美战略对话会议上,中国产能过剩竟成了国际问题。而这些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朱镕基对近期中国悲观的判断,习李能否力挽狂澜(图源:AFP/VCG)

前总理有妙药?

朱镕基作为邓小平眼中“唯一懂经济的”高层领导人,担任总理那五年,中国不但成功闯过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其大刀阔斧推行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对金融,税制,国有企业等的改革,为后来的“胡温十年”奠定良好的基础。

至于朱镕基此番见美国官员时对中国经济表现的悲观态度,是否反映了中共高层的共识,朱镕基是否有“灵丹妙药”献给习李,外界推测,以朱镕基的个性为人,“估计有看法也未必端出来”。

学者反驳“权威人士”

自“权威人士”在中共党媒《人民日报》对中国经济定调 以来,似乎得到了更多的共识,但香港(专题)《明报》报道称,近日包括世银前副行长林毅夫、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前委员余永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汇丰大中 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美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等人在内的9名经济学家齐齐发声,对L形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以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补”等观点 逐点批驳。

由于“权威人士”被普遍认为是中财办主任刘鹤,而其代表的正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专题)的观点,其访谈曾被视为对中国经济的定调之作,因此,这些专家的反驳才更引人注目。

经济硬着陆?三成因成谜

一是2008年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影响非常大,中国以前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和上世纪日本五六年代一样。简单计算出口对GDP的贡献,危机之前应该是3%-4%,光这一项中国经济速度就可以跌到6%-7%之间。

二是如果没有4万亿,中国工业的高速增长期,2008年可能就出现拐点。这个因素的影响会不会持久,很难判断,如果中国想再来一轮工业化的高速增长,有很大难度。

三是周期性因素,中国经济本来就有7年的周期波动,1992年至1997年高速震荡,1998年至2003年低速震荡,2004年至2012年高速震荡,2012年之后到现在经济减速, PPI连续下降51个月,按照这样推算中国正处在新一波下降期的中间期,2012年至今,如果7年是一个周期,现在是第四年。

一隐患扩大

如果中国经济走势是L型,今后五年到十年都是6%-7%,或许这个判断是乐观的。

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是多少?无论从官方数字的投资、出口还是消费的增长率来看,都在下滑,尤其是投资和出口增幅下滑得很厉害。更令人担心的是,今年1月至4月民间投资增幅只有5.2%。一年前民间投资增长还有12%,两年前是20%,2013年是24%。

民间投资下滑那么大,不可能是税负成本过高这样的结构性的原因,难道两年前的税负成本比现在低很多吗?

共识与分歧

经济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共识是:中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在6.5%-7%之间。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为6.7%。这样,逻辑的结论只能是中国现实的经济增长速度大致等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但另一方面,正如权威人士所正确指出的,中国目前的经济格局是“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显然,这又意味着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

无论答案如何,无论原因如何,一个难以否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速低于其潜在经济增速、产出缺口正在放大。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