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热帖:IMF再唱悲歌 庞大债务毁灭中国? /

热帖:IMF再唱悲歌 庞大债务毁灭中国?

“中国当局必须针对企业债务风险尽快采取措施,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引发更大危机”6月1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二号人物,第一副总裁David Lipton在深圳参加活动过程中,对中国债务问题发出严厉警告。

他指出,中国企业债务总规模已达经济总产值的145%,尤其是国有企业,其债务占比高达55%,远远超出其在GDP中22%的占比,而且国企利润远低于私营企业。在宏观经济放缓背景下,盈利减少和债务增加削弱企业偿债能力,银行则持有了越来越多的不良资产。

David Lipton强调,从一些经历过债务规模急剧扩张的国家经验看,中国有必要快速采取行动,有效处理债权方和债务方之间关系,对企业和银行中那些导致债务问题的经营管理弊端加以清除。否则,今天企业债问题可能成为明天系统性债务问题,引发银行业危机。

IMF频频警告,让很多国人很恼火,但中国债务问题无法回避,甚至受到决策层高度关注。“权威人士”上月警告称,中国经济持续加杠杆,激增的债务水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也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后,企业加杠杆趋势非常明显,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从11年的124%上升到15年的160%以上。资产负债率从07年54%上升到目前60%以上,无论企业还是银行,未来将面临信用风险考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员对中国债务问题再发预警(图源:Reuters/VCG)

结合经验看,当一国债务杠杆过高,短期债务快速攀升时,极易引发债务危机。上世纪80年代拉美和当前希腊是很好的例证。以拉美国家墨西哥为例,上世纪70年代,得益于美联储货币宽松和大宗商品需求增加影响,该国经历了长达十年的黄金时期。1970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6.5%,1978年至1981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8.2%、9.2%、8.3%和8.1%。

然而,墨西哥经济繁荣,是建立在廉价外部资金推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基础上。国内产业结构单一,出口依赖极为严重。倘若外部市场需求回落,社会高投资所积累的债务问题就会凸显。随着美联储1979年开启紧缩货币政策,大量资金流出拉美。

为应对资本外流和偿还外债,墨西哥政府在很短时间内耗光了外储,随之迎来汇率剧烈贬值。虽经过几轮债务重组度过危机,但却是以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为代价。

与拉美国家处境不同,虽然目前外部需求疲软,中国贸易顺差缩窄,且企业和银行外债负担较重,但庞大外储构成严密防火墙,能在短期内有效应对资本外流。并且,今年以来,央行针对企业和个人加强外汇管控,使境内资本外流难度加大,起到一定程度安全阀的作用。

但从长期看,并不构成乐观的理由。因为,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挤出效应,当大量经济资源,尤其金融信贷被这两大领域裹挟时,将阻碍社会整体创新能力。另外,如果政府以货币超发来稀释债务,让僵尸企业得以存活,那么将导致货币购买力持续缩水,社会通胀率居高不下,从而积累巨大贬值压力。

今年一季度,中国新增人民币贷款4.67万亿,除基建项目和房地产外,对实体经济作用有限。经济下行周期风险因素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企业债务挤占了大量银行资本,为防止僵尸企业破产和债务违约,银行更多资金用于债务滚动和再融资,并不能创造新的投资收益。

与此同时,为提升利润空间,平衡资产负债表,银行机构更加偏向房地产领域,无论不久前盛行一二线城市的“首付贷”,还是近期来的“地王”频发,均离不开银行所提供的廉价资金支持。在银行机构看来,经济增速放缓环境下,房地产是最后避险套利的场所,由于“太大而不能倒”,即使决策层采取调整政策,也必然有所顾忌。

共同心理预期作用下,让央行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央行释放流动性越多,资产泡沫越严重。银行和国企从中赚取丰厚收益,代价则是:社会消费水平长期停滞,企业利润空间逐渐遭到吞噬。并且,随着资产泡沫愈演愈烈,货币购买力持续缩水, 让贬值预期更加强烈。

这就不难理解中国去杠杆的重要性。因为,不改变现状一味加杠杆,庞大货币流动性仍将被僵尸企业和房地产领域所挟持,转化为资产泡沫和债务融资(及无效投资),加剧国内通胀。在美联储加息环境下,将对人民币汇率造成不利影响。如果维持现状呢?随着企业债务规模越滚越大,也将严重吞噬银行资本,一旦到达临界点,流动性危机就会发生。

所以,淘汰僵尸企业,解决产能过剩,提高企业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防止债务危机、降低金融风险的唯一举措,也是防止中国经济拉美化的不二路径。关键在于政府抉择和利益割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