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郭沫若蹂躏于氏姐妹 两人自杀殉情 /

郭沫若情史:蹂躏于氏姐妹 两人自杀殉情

郭沫若的人生非常复杂,他的婚姻与爱情也同样复杂,在20世纪的舞台演出了一幕幕才子佳人的爱情悲喜剧。本文选自杂文家王若谷个人博客,作者王若谷。

中国著名诗人郭沫若(图源:浙江省图书馆)

一代文儒郭沫若逝世已经30年了,但对他的评价,很多方面尚未定论,特别是他的人格问题,更是莫衷一是。有的说他很伟大,有的说他很平庸;有的说他是“青春型”才子人格,有的则说他是投机分子;有的说他是敢于创造的天才,有的则说他是御用文人;有的说他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楷模,有的则不以为然,等等。郭沫若究竟具有怎样的人格?他在现代和当代文化界、知识界、教育界心目中到底是什么形象?这里不准备全面评述。可以说,在他的家乡乐山广场立的人物雕像,含金量最高的应该还是郭沫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尽管有很多不足,在文学上他还是个伟人和天才,我敢保证,假如郭老活在当代,并且拥有网络这个工具,他可能比哪个都“潇洒”……所以,实在不必五十步笑百步.在道德人格上,郭沫若的确没有突出建树,没有为我们留下什么可贵遗产;但他在文学、史学、考古、文字学方面做出的成绩,却有目共睹,不可否认!我们还是应以宽容的态度,把恩格斯关于歌德的名言拿来,就算作我们对他的初步认识和小小总结吧:

“歌德有时候是非常伟大的,有时候是渺小的;他有时候是反抗的、嘲笑的、蔑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候是谨小甚微的、事事知足的、胸襟狭隘的小市民。”

还是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

郭沫若一生中正式婚姻三次。原配夫人张琼华(1890-1980),1912年结婚,旋即被弃,但未离异,在郭家空守六十八年,无子女。第二位夫人安娜(原名佐滕富子,1893-1994),日本女子,1916年恋爱,五个子女。解放后由中国政府安置,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七十年代末任全国政协委员,直到病逝。再就是于立群(1916-1976),曾经被称为“抗战夫人”,1938年初与郭同居,共生四男二女,1979年3月缢死于北京故居。

另外,郭沫若大约还有婚外情人三至五个:彭漪兰(安琳),南昌起义途中的“革命伴侣”,1927年10月底,起义失败后回到上海,在内山书店楼上同郭度过短时“蜜月”,下落不明;于立忱(1912—1937),于立群的胞姊,后来自杀;黄定慧(黄慕兰,1907—),郭的早年密友,大革命时期的一代风流,武汉市党部妇女部长,尚健在,定居山西省。(《郭沫若传》北京文艺版,1988)

于立群的六个子女:儿子汉英、世英、民英,女儿庶英、平英,最小的一个儿子名不见经传。其中三儿子民英在“文革”中自杀,二儿子郭世英是英雄,是烈士,是划过中国天穹的壮丽流星,于1968年文化大革命中在北京农业大学被殴打致死。

我们不主张禁欲主义,也不以婚恋次数多少来论是非,并不认为婚恋次数少就一定贞洁伟大、次数多就一定卑污渺小。乔治·桑的恋人不止十个八个,谁能说她卑污渺小呢?那位每天都被成群的裸体女性包围着的毕加索,他的一张画不是每每都可换回几千几百万美元吗?好莱坞名星离异一百三十多次,不还是追求者塞道吗?的确,两性关系只与当事者有关,其他人是管不着的。

应该说,张琼华是悲剧,安娜是悲剧,于立忱是悲剧,于立群也是悲剧。这四大悲剧,可说是郭沫若人生人格的一绝,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人可与之比肩。

当然,如果更坦率一点的话,让我们从更广阔的领域、更丰富的内容、更深刻的意义去认识,去理解,郭沫若本人也许更是一出典型的悲剧。

在四川一次学术讨论会上,一位女学者提出非常超前新颖的看法。她认为郭沫若多次背叛爱情,不断扬弃和更新爱情对象,正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超前意识;并进一步论证说:爱情是艺术的永恒的主题,是创作的原动力!没有爱情,便没有文学,便没有诗歌。爱情产生灵感,产生激情,如果没有郭沫若和安娜之间的爱,便不会诞生《女神》,不会出现诗人郭沫若;只有不断更新爱之对象,艺术家的灵感和激情才会像泉水一样不断涌出,天地间才有可能树起一座座艺术的丰碑。

是否?我们暂且先不去辩论这些复杂的有争论的问题,且看郭沫若与情人于立忱之间的一段隐秘恋情和爱情悲喜剧吧。

郭沫若跟后来的夫人于立群的相识相恋得益于另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于立忱,于立群的姐姐,是大公报驻日本记者。于立忱原籍广西,是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随父在天津求学,后为《大公报》记者,约1934年被报社派驻东京。在谢冰莹女士的笔下,于立忱是这样一个人———长得亭亭玉立,皮肤又白又嫩,两道柳眉、配着满口贝齿,说起话来有条有理,一见就给人亲切可爱的印象,这正是当记者的标准条件。于立忱不仅美貌绝伦,而且才华横溢,张、郭二人纷纷为之倾倒。于立忱到东京即与早已相识的郭沫若来往,过从甚密。1937年5月在上海突然自杀。对于她的自杀,几十年来一直是个谜,有的人只是这样猜测:于立忱之死是因为她参加东京游行示威,高喊口号,因为反日等因素,于立忱被日本政府驱逐,回国后又受到《大公报》主编张季鸾的纠缠,无法摆脱,加之身患重病,绝望之馀,寻了短见。关于这一桩公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

1928年郭沫若亡命日本时,曾和安娜及孩子们居住在千叶县市川市。这个地方和东京仅一水之隔,以江户川为界限,河西是东京,河东是千叶,有一条铁路横架在桥面上。就是在这里,他结识了天津《大公报》驻东京的女记者于立忱,两人一见钟情,一度过从甚密。在郭沫若眼里,于立忱就像一株大山朴,其叶如枇杷而更滑泽,其花如白莲而更芬芳。于立忱原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曾经因参加政治活动而被捕入狱,获释后,《大公报》社长张季鸾聘她为报社记者,工作不久,她因为得了肺病,张季鸾便让她到日本去养病,一面仍为报社工作,自然一切开支仍由报社负担。郭沫若结识于立忱的时候,于立忱已在日本养病二年,两人一见如故,情深谊厚。

日本,1936年的12月16日晚上,郭沫若邀约来东京作短期逗留的郁达夫一同去涩谷看望于立忱,于立忱十分高兴,她感谢郭沫若和郁达夫远道老访,殷勤备至招待,又把她自己所作的一首七绝诗给他们看。那诗的题目是《咏风筝》:

碧落何来五色禽,长空万里任浮沉。

只因半缕轻丝系,辜负乘风一片心。

局外人郁达夫不知其故,只一个声儿地称赞:“好好!”郭看见了于立忱那一双传神的眼睛,分明呼应着他的询问,郭沫若明白其间隐情,颇有感触,便笔走龙蛇,当场和诗一首:

横空欲纵又遭擒,挂象高瓴月影沉。

安得恒娥宫里去,碧海睛天话素心。

于立忱读后连连称赞:“格调真高,格调真高!”细加品读,确实可体味到诗人急欲归国报效的心境和对眼前美人才女的一腔情愫。

从两首唱和诗来看,于立忱的七绝隐含着忧戚哀怨,颇有些古代佳人自悲命薄的味道,郭沫若的和诗则似乎表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愿望。郭沫若于是顺着《咏风筝》的题名,把他的诗命名为《断线风筝》。郁达夫以为此名不吉利,但于立忱若有所感,极力主张不修改。这“断线”两字,不恰巧就是象征着她和郭沫若之间的隐秘恋情关系吗?到头来只能象断线风筝一样,各自东西,浮沉于万里碧落之中。

随着日军步步紧逼,国内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之中。作为记者和热血青年的于立忱自然不能不有所行动,这就引起了《大公报》负责人的警告,一直苦苦追求于立忱而不得的《大公报》老板张季鸾于是写信给于立忱,要她赶快回国,否则报社就要停止经济供给。此时于立忱肺病还未根治,家道已经破落的于立忱无可奈何,只好于三月返回上海。一个受制于人的女子,一躯尚未痊愈的病身,一颗痛楚无以抚慰的灵魂,顿时感到了一切的无望,这时间,又听到郭沫若已被日本最高层用美色收买,成为“驸马”的某些刻意制造的谣言,信以为真,于立忱于是写出“如此家园,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词,愤而自缢身亡了!她的美丽的魂灵,果然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永远消失在碧海晴天中……

于立忱临死之前所写的绝命词中,分明表述出她对一切都绝望了。

说起来,当时于立忱听到的谣言,也并不完全是无风就起浪!1928年春,郭沫若因为写文章痛骂蒋介石,遭到了国民党政府的通缉,他迫不得已携妻子流亡日本。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日本警察对他盯得厉害,郭沫若只能比较老实,扎扎实实地在家做起了学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后来日本警方的监视略有放松,郭沫若在去日本文求堂大老板田中家送书时,见到其女儿柳子小姐,夸赞她长得实在美,并以他的学问和才情迅速赢得了柳子小姐的崇拜。田中由于郭沫若在金文、甲骨文方面的卓越成就,也曾有意将爱女柳子许配给他,但是因为郭沫若已经心有所属,对这现成的柳子小姐,郭沫若并未染指!

于立忱自缢”像一把火,台湾女作家谢冰莹要把它烧向郭沫若,而郭沫若在《洪波曲》里似乎有意要引向张季鸾。这个谜团只能用事实来破解,这段公案只能由历史来了结。不过,当时郭沫若得悉这一噩耗后,的确异常悲痛,于立忱去世后10天他就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回到上海仅四天,又到中国公墓凭吊于立忱墓,寄托绵绵哀思。

于立忱,一个才华卓绝,品格出众的女子,就这样寂寞长眠于人间,郭沫若不胜悲哀。后来,郭沫若写了《上海沦陷后吊于立忱墓》,诗曰:

愤悱难任甘一死,黄泉碧落竟何之?

高怀自使鸾皇渺,远视终教莺燕欺。

尊酒敢逾金石誓,文章今有去来辞。

盱衡自古哀兵胜,漫道苍茫鼓角悲。

可见他们之间早就已经有“金石”一般的爱情盟誓!于立忱自杀后十日,郭沫若为她写了一篇短文《断线风筝——纪念于立忱女士》。该文中说:

“去年十二月十六日,郁达夫离开东京的前夜,日本笔会招待他,并请我作陪。在散席后,我把达夫拉到涩谷的立忱寓里去,立忱当晚把一首七绝《咏风筝》写给了我们看。

我觉得诗还不错,达夫也说好。

达夫当晚也为立忱写了一张斗方,但她没有和,只写了一首旧作,有“巴山夜雨”之句,全辞不能记忆了。

“我回千叶的时候,他们送我到涩谷驿,步行的途中也把轻丝断线一类的话头作过笑谑。

“在涩谷驿前一家快要闭店的饮食店里,达夫一个人还喝了两合日本酒,我和立忱喝着红茶陪他。

“我一个人回到乡下的寓居时,已经是一点钟过了。

“是没有月的夜,‘娥理容’星悬在正中。”(《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十三卷第414—415页)

如果谢冰莹说于立忱被抛弃是事实的话,那么郭沫若的嘴脸确实令人发指,但也有人疑问,谢冰莹是一贯拥蒋的,1948年去台湾师范大学教书直至退休后去美国定居,在此期间这么好的反郭材料不曝光,单等郭沫若、于立群相继离世后才翻出老帐,免不了死无对证之嫌。另外于立忱回到上海后,一直由于立群照顾,既然她对郭沫若恨之入骨,又恐妹妹立群蹈其覆辙,她为何不将郭之为人亲口告诉嫡亲妹子,反劳他人(谢冰莹)日后转告呢?谢冰莹既受友人之托,当时为何不把所谓的“真相”如实告诉于立群,反而在事隔几十年之后,郭沫若和于氏姊妹均已作古,才披露于报端?这不是不但在道德上站不住脚,还有“鞭尸”的意味吗?

当后来于立群见到郭沫若,转述姐姐的情况的时候,他们都沉浸在一种悲哀的氛围之中。

1937年7月24日郭沫若独自回国以后,立即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上海几家报纸上也发了消息。国民党政府正式声明撤消了对他的“通缉令”。郭沫若在两个文化团体招待他的宴会上致词,表示“此次别妇抛儿,专程返国,系下绝大决心。盖国势危殆至此,舍全民族一致精诚团结,对敌抗战外,实无他道。沫若为赴国难而来,当为祖国而牺牲。”并流着眼泪即席朗诵了他的那首七律《又当投笔请缨时》。满座为之动容,多家报纸争相刊登,此诗一时广为流传。

原来,《又当投笔请缨时》的诗,是郭沫若已经确定回国,即将离开妻子儿女的1937年7月23日晚上在日本市川的家里写的。诗用鲁迅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的原韵: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郭沫若是政治色彩十分浓厚的文坛巨子,而不是抱定爱情至上主义的殉情诗人,更不是只会舔女孩子脸上胭脂的贾宝玉,也许他会因为习性浪漫而偶与别的女性在情感上有所缠系,这在文人尤其诗人中间并不鲜见,但他不会为了一个女人甘愿冒如此大的风险!可见郭沫若“别妇抛雏”回国,不只是寻找于立忱,以盟“金石”之誓,还因为抗战爱国!当然,也有他对于立忱的挂念和爱情!

郭沫若从日本回上海不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通过林林的介绍,与一个名叫于立群的姑娘相识了。

他们的第一次见面就仿佛故人久别重逢,有似曾相识的感觉。郭沫若感觉到这个姑娘好象在哪里见过,长相举止都是那样熟悉、美好,可是,又与自己所认识的人风马牛不相及。当时的于立群叫黎明健,在上海的戏剧电影界已经小有名气,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头上梳着两条小辫子,穿一身兰布衣衫,面孔晒得黑黑的,仿佛乡下姑娘一样,质朴、亲切、自然,不饰雕饰,气质很好。作为一个女演员,她在戏剧电影界已经能够自立,却丝毫也没有感染着几乎是无人不染的时髦气息。言谈举止稳重端庄,绝无一般女明星的轻浮与浅薄。这次见面,于立群还把大姐思念郭沫若的诗交给了他。郭沫若心情十分激动,“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因此,看到了于立忱亲妹于立群的时候,郭沫若感觉到仿佛断线的风筝又回来了。他觉得他有责任保护好情人的妹妹。

当时的于立群知道了解并且非常崇拜郭沫若。郭沫若在《女神》之后是为许多青年人所熟知所崇拜的对象。但于立群的知道郭沫若还另有一番原因。因为她的姐姐于立忱曾经爱过郭沫若,也和郭沫若有过一段难忘的缠绵交往。于立忱在自杀之前曾经给妹妹说过这些隐情。所以,于立群见到郭沫若,也仿佛见到了姐姐,心中有一种莫可名状的亲切感。当郭沫若知道了眼前的这个小姑娘就是于立忱的妹妹时,又怎么不爱屋及鸟?他的眼睛湿润了……

于家姐妹也是名人之后,她们是清末民初要人岑春煊的外甥女。岑春煊是一个对清帝颇为忠诚的人,长期做封疆大臣,民初任两广总督,性格刚烈,尤好弹劾,是个让老外害怕的官员。就这样,已逝的于立忱牵的线,让郭沫若和其妹妹相识了。当时于立群正在整理姐姐的遗物,她要把一些信件交给郭沫若,这只能说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吧。于立群比郭沫若小24岁,郭沫若见到她后就觉得“我有责任保护立群,但愿我能把爱她姐姐的心转移到她的身上”。

从此以后,郭沫若和于立群就经常见面了。郭沫若当时是功成名就的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年长于立群24岁,又是于立群姐姐的情人,所以,于立群对郭沫若十分敬重和爱戴,郭沫若当时也把保护于立群的责任担在自己肩上。郭沫若多次和于立群一起上前线慰问抗敌将士。于立群参加了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国际难民收容所的工作,郭沫若去那里视察过,事后写过一篇文章《希望不要下雨》,对难民的境况极为关注,对工作人员的辛劳极表钦佩。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主持下,成立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于立群参加了由洪深和金山为领队的第二队,在上海和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运动,郭沫若曾为他们书写了队旗。后来听从了郭沫若的劝告,同林林、姚潜修、叶文津、郁风等结伙于11月26日离开上海去香港,然后转到延安。郭沫若第二天也乘法国邮船秘密离开上海赴香港,但是为了保密起见,他没有告诉于立群。郭沫若到达香港后的第二天,他从九龙访问了一位朋友回来,在皇后大道湾雪厂街的十字路口,迎面碰到了于立群。郭沫若住在六国饭店三楼一间临海的屋子里,于立群几个人原来住在海陆通旅馆,和郭沫若商量以后,当天下午他们也都搬到六国饭店里来了。在此期间,郭沫若和于立群由相敬而相爱。郭沫若本来打算去南洋募款,连护照都办好了,用的是“白圭”的假名。后来考虑到最好在广州建立一个“根据地”,恢复出版《救亡日报》,所以改变了计划,在香港只住了六天,12月6日即与于立群等人乘船到达广州。以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的《救亡日报》于1938年1月1日在广州正式复刊,成为华南的一座精神堡垒。

“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后,淞泸抗战开始。《救亡日报》创刊,郭沫若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当时的抗日文化团体常常联合行动,郭沫若多次和于立群一起上前线慰问抗敌将士。大场失守的那天晚上,郭沫若和于立群还有一些其他的朋友们同车去前线,于立群还唱着郭沫若作的那首《中国妇女抗战歌》:

上前线,上前线,

已到生死关头,

已到存亡界线,

玉碎未必碎,

瓦全何尝全?

祖国纵使成焦土,

留得精神能再建。……

但去前线慰问的中途,郭沫若因应陈诚相约,中途与于立群分手去昆山了。在昆山遭到了轰炸,所幸无恙。而于立群所乘的车刚经过大场便遇到了敌军的大举进攻。所幸也安然无恙。俩人见面时,郭沫若久久注视着于立群,连连说,你真是让我虚惊了一场!

当时,在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的主持下,成立了十三个救亡演剧队,于立群参加由洪深和金山为领队的第二队,在上海和各地宣传抗日救亡运动。郭沫若始终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于立群是一位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她当时想到延安去,郭沫若曾劝告他取海道经香港绕武汉,由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协助,设法到延安去。

于立群听从了郭沫若的建议,与郁风他们一伙结伴于11月26日离开上海去香港。他们走后的第二天,郭沫若也秘密离开了上海去香港。所以,当郭沫若到达香港的第二天去九龙访问一位朋友,在皇后大道弯彐厂街的十字路口碰见于立群他们一伙时,于立群竟高兴地叫起来。

郭沫若到香港后住在六国饭店三楼。于立群他们也搬过来住了。在这居留香港的六天交往中,郭沫若和于立群的感情在逐渐加深。

郭沫若来广州后最初住在梅村,后来又搬到城内的新亚酒楼。元旦这一天,郭沫若突然接到陈诚来电,云:“有要事相商,望即命驾”。郭沫若考虑之后,决定去武汉一趟。于立群本来就打算去武汉再转陕北的,为了结伴同行,她便与其他朋友分开,搬进了新亚酒楼。这样,两人便开始同居了。郭沫若远在日本的妻子安娜是不知道的。

1939年的春末夏初,郭沫若和于立群正式举行了结婚仪式,时年郭沫若47岁,于立群23岁。当时以郭沫若的身份和威望,婚礼自然是隆重而热烈的,当时的来宾有80多人,大多是郭沫若三厅的同事和朋友熟人,双方的亲戚也参加了婚礼,周恩来是婚礼主持人,阳翰笙的夫人是介绍人。

1942年1月11日郭沫若创作了历史剧本《屈原》,1942年4月3日,《屈原》在重庆紫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次上演获得成功。在私下朋友们的聚会中,大家把郭沫若比作屈原,把于立群比作婵娟,婵娟尊屈原为恩师,为楚国的柱石,诚心诚意服侍着屈原,愿以自己微弱的生命为屈原献身。屈原视婵娟为弟子,为亲人。这样来比拟郭沫若和于立群的关系未尝不可。

50年代初期,宋庆龄迁往新居后,郭沫若住进了宋床龄的房子,这房子曾经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的馆址。高大,宏敞,厚重,精美,四合院的建筑,有两重花园和一座假山,四周筑有高墙,红漆大门由警卫把守着,这是副总理、副委员长一级领导人居住的宅邸。郭沫若公事忙完后,就和于立群吟诗作赋,妇唱夫随,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温馨和文人的雅趣。1978年,湖南汩罗县计划修复屈原祠,写信到北京请郭沫若题联。郭沫若请于立群代笔。这时的于立群已是有名的书法家了,她的字苍俊、隽秀,很受同人恭维。请看这副对联:

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

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

夫唱妇随,确系郭沫若与于立群的联袂之作。

于立群虽然是通过林林介绍认识郭沫若的,但是她最先出现在郭沫若视线里,不过是她胞姐于立忱的替身。但是,于立群毕竟是演员,天生丽质,郭沫若自然喜欢,于是他非常老到地借用与于立忱的特殊关系,主动地将保护于立群的责任义不容辞地放在自己的肩上,就这么一保护,郭沫若便非常轻松地将于立群保护到了自己的怀抱里来,而且自然得不露一丝痕迹。不过,于立群并非等闲之辈,她以自己的智慧“拍拖”住了郭沫若,使他不再寻花问柳,终于给这个风流才子上了笼罩,从此,郭沫若终于才算浪子回头。

他们当时先同居后结婚,婚礼后来在重庆补办举行,证婚人是周总理。所以后来政府出面处理郭安娜和于立群等事,周恩来也出面了。于立群后来和郭沫若共生育了六个子女。

夫唱妇随,夫亡妇随,郭沫若1978年逝世以后,不久,于立群也自缢而亡!

后来有人说,于氏姐妹死于同一种方式,那是家族遗传吧。或者说,于立群至死都没有忘记姐姐于立忱,于是她选择了同一种方式。

当然,也有人说,郭沫若就是她的一切!她对自己的夫君,爱情之深,已经不能片刻离开----哪怕是进地狱!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6-06-25 08:48
    您已点过赞
    郭沫若生活流氓+政治流氓。
  • @ 2016-06-25 16:20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纸秒窗 于 2016-6-25 16:21 编辑

    我们不主张禁欲主义,也不以婚恋次数多少来论是非,并不认为婚恋次数少就一定贞洁伟大、次数多就一定卑污渺小。乔治·桑的恋人不止十个八个,谁能说她卑污渺小呢?那位每天都被成群的裸体女性包围着的毕加索,他的一张画不是每每都可换回几千几百万美元吗?好莱坞名星离异一百三十多次,不还是追求者塞道吗?的确,两性关系只与当事者有关,其他人是管不着的。】



    每个成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最终的代价
    所以作者的说是如此轻浮的,是真的管不着吗?以为上帝睡着了吗?

  • @ 2016-06-25 16:25
    您已点过赞
    看看圣经里的大卫——被称为【合神心意的人】

    他在情欲上栽了一个跟头,上帝对他和他后代,为何要如此惩罚?
    不要目光短浅,看看【大卫的过犯与失败】:

    https://www.cclifefl.org/View/Article/4270
  • @ 2016-06-25 16:27
    您已点过赞
    本帖最后由 纸秒窗 于 2016-6-25 16:29 编辑

    圣经忠实地记载大卫的失败和犯罪,更突显圣经的真实,连大卫这样“合神心意的人”,神也不迁就包庇他的过犯。尤其是大卫因自己的犯罪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更显明公义的神是轻慢不得的。

    大卫的痛彻悔罪在诗篇32和51篇中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大卫与拔示巴同室之后,有近一年之久没有向神认罪,心灵备受煎熬折磨。大卫因为犯罪而不认罪,他失去了神的笑容,失去了从神而来的喜乐。

    “我闭口不认罪的时候,因终日唉哼,而骨头枯干。黑夜白日,你的手在我身上沉重。”(诗32:3-4)这样的内心痛苦是信徒犯罪的深切体验。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