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空调就是战斗力 为何仅少数坦克有空调 /

空调就是战斗力 可为什么只有少数坦克有空调?

当你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吹着空调唱着歌时,你是否灵光一现那些烈日下身处坦克舱内的乘员们?

烈日炎炎似火烧

公子王孙把扇摇

——那是古代

宅男家中玩电脑

天气一热吹空调

——这是现代

军人们是如何“度夏”的呢?一般来讲,他们都还得按照安排,该训练训练,该演习演习,不会因温度而改变。某些要求严格的部队还会特地选择在高温天气操练,以提高对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在烈日下长时间运动的滋味怎么样,你只需要在“桑拿天”穿上长袖长裤和高腰靴,再戴上一顶帽子,出去跑上一公里就能略微体会到了——这已经不是一种“锻炼”,而绝对称得上是一种“折磨”。

高温下的战争
回首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因高温而导致的损失乃至失败并不鲜见——蒙古大军围攻南宋要塞钓鱼城,屡次因为高温导致的疫疾而丧失战斗力,以至于打了三十年才因为对方主动投降而拿下,围攻战其实是失败的。

油画把拿破仑画成伟光正形象,但实际情况却是法军在

热浪之下的狼狈不堪——你觉得穿着上面这一身,还

扛枪带弹在埃及沙漠中行军会是什么效果?

拿破仑远征埃及时,法军穿着中看不中用的华丽军装就登上了非洲大陆,有些服装甚至还是羊毛制品,在沙漠烈日的炙烤下,法军上下被热了个七荤八素,中暑拉稀者不在少数,因力不能支而掉队者,一旦被贝都因人抓住就会折磨并肢解……虽然法军最后凭借技战术优势打赢了金字塔之战,但高温确实让法国人付出了许多额外的代价。

酷热之下也就没有什么绅士风度了——降温才是真理,德

军北非军团“铁板烧”的故事据说是隆美尔为争取补给而演

的戏,但据一些驴友的实际体验,铁板煎鸡蛋并非虚言,只

是速度没那么快

到了二战时期的北非战场,虽然不会再出现“要风度不管温度”那样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情况,但炎热的气候依然是参战双方的噩梦,无论是在地面上的步兵,还是缩在战车中的坦克手,都会受到热浪的侵袭。表面上看有凉荫的装甲兵似乎会好过一点儿,毕竟可以不晒太阳嘛。但实际上他们可能更遭罪,因为战斗时几乎是全封闭状态,不通风不说,车里还有发动机这个的大热源,火炮发射也要产热,阳光也会把装甲烘烤到能煎鸡蛋——几个壮汉挤在这么一个狭小空间里,又闷又热又脏又臭……这滋味,还不如当步兵呢。

在太阳底下站军姿都会昏倒,更不消说在

热带沙漠环境下作战了——打仗自带遮

阳伞是二战北非战场上的独特景象

降温有点难

要是搁现在,对付炎热至少还有空调这个选项,而在空调被大规模使用之前,人们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富豪之家可以购买在冬季就存入地下的冰块来纳凉(过去这可是奢侈消费),普通平民嘛,在闲暇时泡个澡,靠“液冷”来消消暑也行,而战场上的军人们因为条件恶劣,只能是“抗暑基本靠忍”——他们对空调(如果有的话)的渴望一定比宅男们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

现今人类用于防暑降温的首选神器无疑就是空调了,从法拉第发现“蒸发降温”现象到1902年美国工程师威利斯·哈维兰·开利(WillisHavilland Carrier)发明了实物,大概经历了100多年的时间。不过这个神器最初被发明出来可不是为了“造福人类”,而是用来保证印刷厂生产质量的(温度高油墨印不清楚)。至于今天司空见惯的汽车空调,则是最早出现在1939年的林肯轿车上。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在一战和二战时期,空调是存在的

1944年8月,艾森豪威尔和布莱德雷在欧洲的

某个地方交谈,他们旁边的帕卡德(Packard)轿

车上就装有空调,麦克阿瑟也有一辆,这是Packard

公司特意赠送的,但这种车辆在当时非常罕见

那么两次大战期间,有没有空调被用于“战场防暑”呢?答案是没有,首先,从经费上讲,空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属于奢侈消费,大量安装到军用车辆上要花天价,显然是不可能的。第二,从技术上讲,当时的空调还比较笨重复杂,效率也不高,拿去军用显得很累赘。因此,除了少数高级军官的轿车外,军用车辆上是见不到空调的。

M3坦克的散热风扇就象排风扇一样,在前

后开窗的舱室内形成“过堂风”,虽然气温并

未降低,但起码也没有烘热

没有空调,要想在战车里好受一点就得靠通风了。在相对凉爽的欧洲地区,通风差点可能不会难受到哪里去,但在炎热的北非沙漠里这个问题可就很严重了——英军的“十字军”坦克和“马蒂尔达”坦克都是水冷发动机,引擎热量很容易把舱室烘热,闷在战车里的英军士兵就如同在地狱里煎熬一般。一直到英军接收了美国M3“斯图亚特”坦克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观——因为M3使用风冷发动机,16个叶片的冷却风扇从舱内吸气向外吹,带来的通风效果令英军坦克兵们大呼其爽——“绝对可爱、美妙的凉风”,“伟大的轻型坦克……”等赞语不计其数。M3的其它性能并不算出众,但却凭借这个歪打正着的“人机工效”赢得了士兵们的喜爱,不能不说是一个意外。


补充盐片的情节在美剧《太平洋》中得到了真

实体现,在炎热地区作战,补水是后勤的重中之重,

毕竟靠出汗散热是人类天然就具有也是最后的降温方法

但像M3这样自带天然通风效果的战车毕竟还是少数,挤在那些并不“前后通透”的战车里,士兵们又该怎么办呢?充分补水,靠人体自己排汗降温是基本的办法,按照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标准作业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应该每个乘员分配2加仑水(约7.6升),每5-6小时补充一次,并且要服用盐片保持电解质平衡,但即使如此,中暑、抽筋、头痛……也是常事,因为只要体温超过40 ,不仅肌肉会痉挛,也会损害人体的神经系统,而伊拉克的夏季气温最高可达50 以上。在2003年8月,一名英军预备役军人在伊拉克真的被“热死”了——在高达50 的气温下,在装甲车里工作了两天后中暑身亡。

为了不至于在高温下丧命,有的士兵还发明过一种非常邪门的降温奇招——静脉注射,事先把生理盐水冷冻到接近零度,然后存放在保温容器中。实在热得受不了,就把盐水袋挂起来“打点滴”,可以在三到五分钟内把体温降到正常水平甚至更低,同时起到补水补盐的作用。当然,这可不能让军医发现,否则军医会抓狂的……。靠静脉注射降温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如果你在冬天打过吊瓶,就会明显感到越来越冷,因为液体是凉的,进入人体后自然会吸收热量,如果是接近冰点的液体,降温效果肯定会更厉害。但这种办法显然不可能经常使用——降温力度不好控制,如果体温降得太低同样有害;刺破皮肤会增加感染机会;有紧急情况时会行动受限(拔掉注射器后还得有止血的过程)。据说在2004年8月的纳杰夫,就有美国大兵在围剿什叶派武装时用过这种邪招,因为那正是伊拉克最热的一个月。

世界上炎热地带并不少,现代装甲车辆在

这些地方活动,防暑降温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光靠喝水和“歪门邪道”并不能解决战车乘员的降温问题,那么直接装个空调不就可以了吗?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虽然现在空调技术已经比较先进了,空调可以被造得体积小效能高,但要把空调装上战车,尤其是在一线使用的坦克,还是有诸多困难。首先是空间问题,战车内部的空间非常宝贵,空调挂在房间里不显大,但塞进坦克还是显得个头太大。其次是能耗问题,即使在平民百姓家,空调也是能耗大户,对于战车和坦克来讲,这就等于增加了重量和油耗,减小了机动性。第三是战场生存问题,空调的散热增加了红外特征,使自己更容易暴露。

在现代装甲车辆上,更多被采用的人员防暑方法是降温背心(cooling vest)。降温背心是一种通过使空气或液体在紧贴在服装上的细管内流动,从而带走热量的降温方式,相比于给坦克装空调,这是一种更加经济合理的选择,这也是现在各国主战坦克上乘员的普遍装备。一般来讲,液体的降温效果最好,但实际上采用气体方式的更多,因为可以直接利用坦克普遍都有的三防系统来供气,不用另加泵送装置。不过降温背心并不是把管子往背心上一绕就可以了,由于流体在细长管道内流动时会出现壅塞现象,所以必须要有事先的设计。

警用“简易空调”,其实就是一根管,居然

要卖50多美元,不知道算不算暴利涅……

此外还有一种“简易空调”,说白了就是拿粗管往衣服里吹风。由于不是细管,所以气体流动更为顺畅,成本也更加低廉。在现在普遍装备空调的警用车辆里,把这个管子接到出风口,往怀里一塞,怎一个爽字了得啊!在战车里嘛,就差一点了,只能把外面的空气直接抽进来,上衣塞一管,裤腿塞一管,虽然不是凉风,好歹也比死闷着强很多了。

空调上坦克
不过现代主战坦克上装空调已经渐渐成了一个新趋势,但是不要搞错了,坦克装空调的首要目的是为了给电子设备降温,而非是给乘员降温,乘员感觉凉爽只是一个副作用,看来战争的本质还真是“反人类”,连给自己人造武器都得先考虑物件而不是人——没办法,条件恶劣了,人还可以凭精神力挺一挺,电子设备可没有“主观能动性”,温度一高说完就完。


M1A2的“室内机”装在炮塔右前方,“室外机”在

后面的吊篮里,看个头也是设计用来给设备降温,

而不是让人“爽”的

美军M1主战坦克中的M1A1型上就没有空调,但M1A2就装上了,其原因可能就是M1A2有了车长独立热成像仪,散热量太大,没空调的话,坦克上的电子设备一罢工,就等于是瞎了,因此即使是装空调要占空间增能耗易暴露,那也得装。这个道理,宅男们应该不难懂——这就跟计算机里要装上大大小小的风扇来散热是一个道理。顺便提一句,在大型计算机系统(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超级计算机”)的设计中,空调必须要有,而且还要考虑风道的问题。

上两图为我国某型坦克的内部空间,大家发现胶

皮风扇了吗?最下图是黎巴嫩装备的AIFV-B-C25装

甲车,属于七十年代的设计,也是风扇降温

现在世界上的主要主战坦克基本上都有空调,比如M1A2、挑战者Ⅱ、勒克莱尔、T-90等。大家可能会比较关心我国的坦克上有没有空调,答案是多数没有,不仅没有空调,其实连降温背心也没有,那靠什么降温呢?答案是风扇。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坦克多是俄式风格,外形低矮,空间狭小,并没有安装空调的余地,能提供给乘员散热的只有胶皮风扇,这种风扇即使不小心碰到了也不会被割伤。


美国“斯特赖克”系列中的医疗后送

车和M1130装甲指挥车上装有空调

不用在一线冲杀的军用车辆,装上空调的例子相对较多,因为没有一线武器那些种种的限制,安装上空调来凉爽一下就成为可能了。一般来讲,装在指挥车和医疗车上的情况较多——为了让指挥员能够“冷”静地指挥,装个空调还是必要的;医疗车上嘛,为了让伤员更舒服一些,也是需要空调的。

印尼的装甲车(上两图)上装的还是

中国海尔空调,室外机直接挂在车后

在一些治安巡逻性质的装甲车上,直接安装民用空调是改善使用条件的一个方便之法。这种类型的装甲车不用上阵拼杀,并且处在后勤保障充足的环境之下,不用担心什么红外暴露和油耗问题(随时可以加油),把民用空调往车内外一挂就行,甚至都不用涂成伪装色,省了很多事。

空调就是战斗力

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在炎热地区使用的装甲车辆上加装空调将会成为非常普遍的情况,这不光是为了给电子设备降温,也是为让乘员在相对舒适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作战效能,这种“以人为本”的思路将会取得更加长远的战场优势,关于这一点,战争本身其实已经给出过答案。

在历次中东战争中,都出现过许多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苏制坦克在完好无损的状态下被抛弃的情况,在两次海湾战争和两伊战争中,这种情况也不少见。究其原因,基本上就是因为太热。因为苏式坦克在设计时并不怎么考虑人机工程的问题,为了能减小中弹率,车体被设计得十分低矮,空间逼仄。在凉爽的俄罗斯,这还不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但在酷热的中东沙漠,空间窄小又无乘员散热手段的苏式坦克短板尽显——坦克手们呆在车里就真的可能被“热死”,于是宁肯弃车也不愿意再打下去了。相反,考虑了乘员舒适性的西方坦克,则很少出现这种事,于是也出现了理论上因为外形矮小而战场生存性应该更强的苏式坦克,其损失远大于“人高马大”,应该更容易中弹的西方坦克的情况。

显然,苏式坦克在设计时过于重视装备所谓的“生存性”而忽略了人的因素,反而在战场上招致了更大的损失,这个教训也是值得所有人深省的,毕竟,战争也好,武器也罢,人还是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所幸在我国装甲车辆的设计改造上,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方面,上面这一则报道中的空调系统,猜测就是安装在99A坦克上,因为目前我国恐怕只有这种坦克能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来安装空调。从以上事实来看,“局座”张召忠之言“空调就是战斗力”诚不虚也!

降温背心也有民用版本,有些跟军用版本类似,有些是需要事先冷冻的,不过不管哪一种,提供几个小时的降温还是完全够用了,小伙伴们不妨在万能大淘宝上挑选一二,然后去室外或车内体验一下“军人的夏天”。

参考资料:
军报记者

中国在线

铁血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