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废除985和211 拼爹现象可能越演越烈 /

废除985和211 拼爹现象可能越演越烈

以后中国大学就没有“985”“211”的说法了,它们将被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文革前中国的高校就划分了重点与非重点,而这一路走来,加持在高校上的标签也不断更迭。

重点大学让家长和学生们趋之若鹜(图源:VCG)

有媒体就这个议题发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网友们观点分裂严重,每个选项支持和反对都同在40%上下:关于985、211是否提升教学质量,35.9%说是,40%说否。985、211学生是否更优秀,39.1%说是,40.4%说否。是否赞成双一流,44.5%赞成,39.1%说不赞成。如此看来,支持和反对废除“211”和“985”大学的网友势均力敌。

对于“985”、“211”的主要争议集中在教育公平方面,支持废除者认为对于这些学校的巨量投入,对其他普通高校意味着一种极大的不公平。另外,区域分布不均衡也备受诟病,根据相关统计,中国大陆高水平大学在布局上呈现明显的东多西少、东强西弱的局面,东部省份拥有24所“985”大学和63所“211”大学,分别占总量的61.5%和57.4%。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北京市24所,上海8所,江苏7所,而河南、山西、云南、贵州等13个省份没有一所直属高校。另外,这种大量的投入似乎与科研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也就是说,大量投入并没有带来科研的产量明显增长以及人才质量的明显提高。此外,由于“985”、“211”的存在,也在就业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歧视现象,一些用人单位以毕业院校是否“985”、“211”来作为硬性要求。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曾主张废除“985”、“211”工程。在他看来,废除行政部门贴给高校的这些标签,可带来高校更平等竞争,给学生更广阔出路。他说,“985”、“211”学校每年招生只占高考升学人数的八分之一不到,他力主彻底取消高校分级的做法。他建议新的改革能促进我国的设世界一流大学、高校平等竞争,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消除社会学历歧视和整体教育焦虑都有利。

而反对废除“211”和“985”的网友认为,“985”、“211”也承担着与普通高校不同的特殊责任。根据今年5月中国大陆教育部、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家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安排6万人,由中央部门和地方“211工程”学校为主的本科一批招生高校承担。

简单地在教育资源之间“均贫富”不可取,贸然取消“985”、“211”,很可能会带来其他的问题。不论是哪个领域,公平问题往往最容易受到关注。高校之间,确实存在“贫富不均”的状况,但这并不一定完全是因“985”、“211”的原因。“985”、“211”工程本身,就是遴选那些有历史底蕴、办学实力与科研能力较强、成果显著的学校,因而入选的学校科研经费多一些。而所谓的清华大学科研经费是普通高校西南石油大学的23倍,也只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整体比较,如果具体到特定学科或考虑实验室数量、项目数量、人均科研经费等指标,差距也许并不悬殊。事实上,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教育公平的含义,应该是让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去竞争优质教育资源,而不是让所有人在每个方面都享有同样的资源。因此,只要高考、考研等每个环节的选拔制度是公平的,教育公平就有了最大的基础。

随着大学门槛的降低,大学文凭开始泛滥。用人单位在选人之时,只能通过简单、临时的笔试、面试来考察一小部分内容,而这种选拔随机性很大。此时,“985”、“211”等工程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能力和信誉的保障,是一种新的标杆。若无“985”、“211”等门槛,用人单位可能面临着更大的选人公平问题。若无门槛限制,“拼爹”现象恐怕更烈,最终受损的必定是除了努力学习考上名校而无爹可“拼”的寒门子弟。

因此,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仍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教育改革。“211”、“985”高校下一步的发展应该集中在如何在推进教育资源投入均等化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双“一流”的计划给出了答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仍需要重点扶持一些重点高校,只不过可能更精准,另外资金投入的产出考核更严格。可见,“211工程”与“985工程”不可能完全被取消,而是可能改变原有的投入方式与管理考核。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