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李“老虎”发迹和落马幕后的神秘人 /

李“老虎”发迹和落马幕后的神秘人

在唐朝,李义府是奸臣的代表,生活奢侈、卖官鬻爵、杀人不眨眼……“笑里藏刀”就是他的最好标签。不过,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喜欢作恶,李义府也是如此。初入政坛时,他也很想有一番作为,怎奈时势难料、政局险恶,被种种因素裹挟着的李义府最终走上一条奸臣的不归路,而到最后,他自己也只是政坛上的一颗棋子。他的发迹和落马,又是谁在幕后遥控和指挥呢?本文摘自2016年7月18日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作者高成,原题为《李“老虎”发迹与落马的幕后,是谁在遥控指挥?》

唐高宗李治的画像(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龙朔三年的长安城,几位闲人正在交换对时局的看法:

闲人甲:各位仁兄,据小道消息透露,最近右相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到府里望气,结果杜大师看后摇摇头,说李府聚集着冤狱造成的怨气。还说想化解的话,必须在里面放两千万钱。

闲人乙:怪不得李府最近异常火爆,卖了很多官呢!感情是要敛财消灾啊!

闲人丙:这样说就对了,我还听我的一个朋友讲呀,有人凌晨的时候看到李义府跟杜元纪出东门,跑到古墓那边望什么,可能是占卜吉凶、图谋不轨呢!

闲人丁:看来呀,今上要有大动作,李猫朝不保夕咯!算了算了,肉食者的事,我们这些小百姓操哪门子心,洗洗睡吧!

“李猫”是官场给李义府取得外号,自从李治提拔他当了中书令这样的正国级干部,“李猫”便进化成了“李老虎”,四处咬人,弄得怨声载道。可是政治舞台从来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哪有永远的辉煌?如今“李老虎”可能要落马的消息在长安城已经人尽皆知。至于他本人,当然也是很清楚的,否则大清早去看什么风水。不过除了李府人士,朝野上下对他的落马可都是喜闻乐见,之前李义府已经两起两落,人们不希望还有第三次,毕竟来一次,伤一次,吓怕了。

果然,没让大家等太久,中央就宣布了对李义府的处理意见,认为他涉嫌泄露国家机密、买官卖官,造成社会影响极其恶劣,现免除公职,流放巂州。他的儿子、女婿协同作案,流放庭州。重大官员的任免当然是要皇帝点头的,李治做出的这番决定,体现了中央的决心。于是官民拍手称快,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

一只“猫”的奋斗史

说起李猫的发迹史,那可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小李祖籍瀛洲饶阳,出生在一个寒门家庭,因为爷爷在梓州射洪县当县丞的缘故,举家迁往巴蜀永泰。县丞是县长的副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芝麻官,有职无权,史书上没有说小李的父亲当过什么,估计是没有进入过仕途。隋末的巴蜀是块好地方,犹如世外桃源般,远离王朝更替的硝烟与战火,为他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以致后来出兵高句丽,就有人提议让益州造战船,因为他们没经历什么战乱,太舒服了。

如果李义府认命的话,也许一辈子就是个底层,后世不会有什么人知道他。可在20岁那年,命运发生了转机。因为文章写得好,小李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来又被刘洎、马周这些有头有脸的省部级高官推荐,得以担任监察御史。从这段经历看,李义府青年时期必然是夜以继日的学习,天天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怀才就像怀孕,时间越久越明显。没背景的孩子就得多读书,要不然怎么能有生花妙笔?甚至引起朝廷大员、乃至唐太宗的认可。唐太宗曾经以鸟为题,让大家写诗,年轻的李义府便写了一首《咏鸟》,表达心中的怀才不遇,令皇帝刮目相看: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文采就跟文凭一样,是块敲门砖,没它不行。但在官场混,如果上面没人提携,恐怕永无出头之日。小李是被刘洎、马周赏识推荐的,短期来看是件好事,但从长远看,就是件赤裸裸的坏事了。刘洎在政治上支持魏王李泰,而李泰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落败了,因为站错队,刘洎被政敌褚遂良诬陷,最终人头落地。刘洎死于政治立场,那么被他推荐的李义府呢?实在是前景堪忧。可小李却再次获得了命运的转机:“又敕以本官兼侍晋王。及升春宫,除太子舍人。”当李治还是晋王时,李义府就已经被李世民派去侍奉他了,之后还成为太子舍人。李治和李义府的关系应该不错,曾经把小李写的文章呈上去,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后非常满意,奖励帛四十匹,以资鼓励。侍奉太子这层背景是日后唐高宗信任并重用他的基础,毕竟嫡系部队。

关键的抉择

李治继位后,李义府升为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官是升了,但从横向比较,小李混得并不咋地。当初来济跟他齐名,两人并称“来李”,现在人家都已经官居宰相了。其中的原因,是百官之首长孙无忌对李义府不满意,可能是他曾经被刘洎推荐过,有污点,而来济一直跟长孙无忌站在同一战线,特别是“废王立武”的问题上。渐渐地,长孙无忌对李义府愈发厌恶,决定把他贬为壁州司马。这时李义府刚刚四十出头,诏书已经拟好还没下发,但他通过其他渠道提前知晓了。要是真被贬,二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还不知道哪年能回长安。

于是求教于同事王德俭,王德俭给他指了条明路:“上欲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者,直恐宰臣异议耳。君能建策立之,能转祸为福矣。”现在皇帝想立武昭仪为皇后,托孤大臣们都反对,群臣慑于他们的淫威,都装聋作哑,如果你挺身而出,那就是大大的忠臣,皇帝不会亏待你的。李义府听后以为然,实在是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于是连夜向皇帝上书,李治看后非常满意,当即召见本人,不仅赏赐珍珠一斗,还让他留任旧职。宝押对了,李治当然不会亏待他,小李迅速时来运转、官运亨通,不久升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显庆二年,接替崔敦礼担任中书令,进封河间郡公;显庆三年,就连他死去的父亲也沾了光,追赠其父李德晟为魏州刺史,什么财宝、豪宅自然是不在话下。

从“猫”进化成“大老虎”

当小李炙手可热的时候,他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因为之前长期不被人看好,压抑的太久,积累的怨念极多;如今身居高位,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便非常患得患失,不愿退回之前的落寞,深怕来之不易的权力被其他人夺走,只要别人稍微违背他的意思,他都要暗地里陷害人家,一个笑里藏刀的人物,因此,大家干脆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李猫”,猫这种动物白天看起来很温顺可爱,但在晚上抓老鼠的时候面目狰狞,明着一套,暗着一套,跟李义府的所作所为极其吻合。不光喜欢排除异己,小李还干点其他违法乱纪的事情,显得特别高调,比如卖官鬻爵,卖的时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不光自己“做生意”,他的母亲、老婆、儿子、女婿一齐上阵,全家都搞贪腐,让人又恨又眼红。那些掏钱的人不光当了官,同时也成为了李义府的党羽。

尽管劣迹频出,一副小人得志的模样,但出于政治需要,李治还是愿意保他。洛州有个姓淳于的女子犯事入狱,李义府听说她颜值很高,顿时色迷心窍,竟然指示大理丞毕正义将其释放,然后接到自己的府里。后来事情败露,李义府为毁人证,直接逼迫毕正义自杀,死无对证。侍御史王义方看不惯,心里憋着一股劲,非要弹劾李义府,结果小李什么事都没有,王义方反倒被外放莱州刺史。小王的性格不适合在官场混,太耿直、太不懂事了,在电视剧里恐怕都活不过三集,更别说朝廷。此时正是皇帝打击托孤大臣的关键时刻,用得着小李,你这时参劾李义府,不是给李治拖后腿嘛。许敬宗与李义府在皇帝的授意下,罗织罪名打击褚遂良等人,帮李治清洗反对派,干遭骂的活,以致《新唐书》把他们俩都列入了《奸臣传》。其实这里面也无所谓善恶,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的谋反虽然是子虚乌有,但当年他们借高阳公主谋反案牵连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就是合情合理的了?李恪和李道宗又犯了什么罪?所以都是为了自己集团的政治利益罢了,你不整其他人,其他人可能就会整你。《新唐书》的基本立场是反武,许、李二人都是支持废王立武的,因此被打成奸臣。

后来李义府又与新提拔上来的宰相杜正伦产生矛盾。杜正伦是老同志了,当年名臣魏征推荐过的。以前他当中书侍郎时,小李只是个典仪,现在二人同为中书令,杜正伦便排资论辈,一副老干部的牛样,看不上小李。小李就不乐意了,同为中书令,你老杜哪来的自信,敢看不上我!于是双方都想整倒对方,最后闹到皇帝面前,这时中央的反对派只剩下长孙无忌一人,孤掌难鸣,皇帝已经胜券在握了,所以李义府也没必要非呆在长安不可,给他点教训,堵堵百官的嘴,也是应该的。于是李治以宰相不和为由,各打五十大板,将他们双双贬谪,李义府贬普州刺史,杜正伦贬横州刺史。可没过多久,小李又被召回,担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杜正伦则死于贬所。李治还是舍不得李义府,纵使有错,很快便予以谅解,重新启用,谁叫人家是嫡系,队伍也没站错。

马屁拍了七十余里

李义府这时家庭事业两不顺,仕途上遭遇贬谪,复职没多久,母亲又仙逝了,随后丁忧了一段时间。挫折过后,小李该知道收敛了吧,结果仗着皇帝的信任,依然我行我素。由于诞生在寒族,出身不好,李义府总感觉抬不起头来,特别是面对那些豪门背景的同事时。现在当大官了,李义府就说自己其实来源于赵郡李氏,并要求给事中李崇德把自己写进相关的家谱,镀层金。李崇德迫于宰相的压力,只好从了他,但心里极不情愿;等到李义府被贬普州,李崇德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他了,索性将小李的名字从谱中删去。孰料李义府还有再度复职的一天,当知道此事后,进行打击报复,致使李崇德在狱中自杀。

龙朔二年,小李奏请将祖父改葬在永康陵附近,李治准奏。听说当朝宰相、皇帝的大红人要来辖区修坟,三原令李孝节怎么能放过讨好正国级干部的机会,私自征调民夫、牛车,昼夜不停地为李家施工,李孝节这么做了,附近七县迫不得已,也只好跟着做,个个如临大敌。高陵令张敬业因为压力太大,活活累死在工地上,相当于把一个县委书记给累死了。王公以下争着抢着送奢华物品,拍李义府马屁,送葬的时候,队伍竟然绵延七十里,盛况空前,“自武德已来,王公送葬之盛,未始有也。”唐朝开国四十多年,要问葬礼哪家强,李义府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达官显贵与李义府的爷爷非情非故,他们为什么要放下身段,凑这个热闹?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不是你该祭祀的鬼你却祭了,这是你心存谄媚。要不是李义府此时正红,权势正盛,又喜欢算计人,谁会平白无故跑去给他爷爷送葬。他爷爷生前只不过是个县丞,又没有多大的贡献,何德何能?其实还是“官本位”的体现,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们希望通过送葬一事,得到李义府的认可,至少不被他厌恶。只是大家都想到一块去了,你去我也去,队伍长达七十余里,这得有多少人置身其中呀,不知道小李能不能把每个捧场的官员逐一记住。“别忘了跟宰相说一声”,肯定是很多送葬者会叮嘱李家亲戚的。

政敌退场

这时宰相队伍发生变化,侍中辛茂将病故,卢承庆因工作失误免官,东北高句丽战事正酣,任雅相被派往前线,宰相中只有李勣、许敬宗、李义府了,李勣一如既往的低调,身为武将的他不主动参与政治斗争,许敬宗与李义府又是一伙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李义府就显得特别嚣张。李治觉得不行,尽管爱护他,也必须得找人制衡下,搞搞平衡。要是朝廷里有哪一派做大了,必然危及皇权。于是,高宗提拔了许圉师为左相。

可是仅仅过了五个月,许圉师的宰相生涯就到头了。一天,许宰相的儿子许自然外出打猎,侵犯人家田地,激怒田主。仗着自己有个好爸爸,许公子脑子一热,干脆射箭杀人。许圉师知道后,竟然只是关起门,把儿子仗责一百,而没有移送法办,想要蒙混过关。西台舍人袁公瑜知道此事后,派人上书告发,袁公瑜就是之前被许敬宗派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尽的人,这回看到政敌许圉师摊上事了,当然得利用一下。果然,李治看后龙颜大怒,说:“许圉师为宰相,侵陵百姓,匿而不言,岂非作威作福!”许圉师连忙辩解说自己不敢,都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害我,我一个文官,手头又没兵、没地盘,哪敢作威作福。李治听了仍不买账:“汝恨无兵邪!”看到袁公瑜的告发起作用了,许敬宗添把火:“人臣如此,罪不容诛。”于是许圉师被免官,次年三月贬为虔州刺史。

幕后操盘手

走了许圉师,还有后来人,李治又提拔了上官仪。随着李义府的劣迹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臭,李治都有些看不下去,因此特地找小李谈心:“卿子及婿颇不谨,多为非法,我尚为卿掩覆,卿宜戒之。”小李呀,听说你儿子和女婿做了很多不法的事情,影响特别坏,为了罩你,我都替你掩盖,今后可得多多注意啊。李义府听后非常惊讶,脸色都变了,像是狐狸尾巴露了出来,他觉得应该没有人胆敢把他的事告诉皇帝呀,便问:“谁告陛下?”哪个多事的打我小报告!李治有点不耐烦了,说:“但我言如是,何必就我索其所从得耶。”叫你改就改,你管我从哪里知道的!最后李义府始终没有承认错误,缓步而去,让皇帝尴尬的呆在那里。一个大臣,生杀荣辱都掌握在皇帝手里,怎么敢这么嚣张,真以为不敢动你啊!反正托孤大臣都已经被清洗干净了,善意的提醒也说过了,敬酒不吃吃罚酒。李义府声名狼藉,已无太多利用价值,形同累赘,是时候卸磨杀驴,以平民愤。

龙朔三年夏天,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李义府,说他收了罪臣长孙无忌孙子长孙延的七百缗,准备把司津监一职卖给他。李义府真是饥不择食,什么生意都做,什么钱都挣,可能做的太多习惯了,毫无顾忌。李治这回不手下留情了,命令跟上官仪关系好的刘祥道审问此事,经查,案情属实。诏李义府除名,流放巂州;儿子女婿流放庭州,朝野上下拍手称快。为害数年的李老虎终于落马了,但人们悬着的心并未放下,李义府曾经被贬过一次,这回再贬,会不会跟上次一样,重新启用呢?

不用说,李义府也一直日日夜夜思忖这个问题,皇上什么时候把我召回去,重新启用啊。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李义府貌似等到了一个百年难遇的良机:李治要封禅泰山了!这真是难得的机会呀,纵观中国古代史,总共只进行过六次泰山封禅,上一次封禅,还是六百多年前,汉光武帝在位时。如今李治封禅泰山,普天同庆,政府肯定得大赦天下,泽及万民。都过三年了,皇帝应该饶恕自己了吧,以前也立过功,看来被赦免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让小李绝望的是,他不在赦免之列。封禅的时候尚不赦免,以后就更没有出头之日了,李义府变得郁郁寡欢,俗话说哀过莫大于心死,没多久便忧愤而亡。

上元年间,李义府的家人得到赦免,获准回洛阳。李治真“坏”,都不把李家成员流放在同一个地方,至少生活上相互有个照应。像李义府这样的人历史上很多,他不是一个,也绝不是最后一个。李治提拔他主要是作为打手,帮助清洗长孙无忌等反对派,做为回报,给了高官厚禄,等到他劣迹满满、不容于世,丧失利用价值了,便可以一脚踢开,赢得人心。李义府所做的诸多不当行为,如果没有李治在背后的默许与纵容,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他这几年的“光辉”事迹,李治不可能不知道。但奇怪的是,当他落马时,人们反倒歌颂李治果断出击,而不是思考他在用人上的责任。

或许,人们不敢往上想了,宰相可以经常换,皇帝是不能的…….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