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它曾是明清军事要塞 如今湮灭在戈壁 /

它曾是明清军事要塞 如今湮灭在戈壁滩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省景泰县境内,明清两朝,这里曾经是一座显赫的军事要塞,古城因为战争而兴起,又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而衰落。城中昔日住着千户人家,如今仅剩30多户百余口居民,且年轻人外出打工,常年居住在城中的基本是老人和妇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放牧和农耕为主,生活安静又平淡。清晨,古城村民赶着羊群走过城门,放牧是这里留守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也是这座日渐衰败古城里看着有点生气的场景。

永泰古城建于明万历35年(1607年),目的是为抵御当时的蒙古鞑靼。当时驻军达两千多人,目前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军人后代。整个古城平面呈椭圆形,占地面积318亩,四面筑有瓮城,城池形状酷似乌龟,又被叫做“龟城”。由于永泰古城设计完备,堪称中国军事要塞的典范之作。

古城城墙周长1717米,由黄土夯填,墙高12米,城基厚6米。由于400多年干旱、风沙侵蚀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如今已经城墙坍塌、民居颓废,处处尽显衰败景象。

古城位于寿鹿山北麓,站在城墙上看出去,远处一片开阔的戈壁滩上尚有烽火台遗迹。

这里不是景点,也没有任何旅游配套设施,当然也无需门票,到三十公里外的景泰县的公交车一天只有一班。此地常年大风、沙尘飞舞,大多数房子已是危房。只剩百余人的村子极为安静,静得有点可怕。

景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古城里村民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种小麦、胡麻以及放羊。此地为旱地,小麦产量很低;由于交通闭塞,村里只有两个小卖部,种地多为口粮,没有鲜肉,多为宰牲后腌制。

当地是干旱少雨地区,居民家的房屋院墙都是黄土或泥砖夯制而成。

一名妇女走出家门,房屋屋顶的构造,可见当地极为少雨。

清晨,听到陌生的脚步声,一只小狗从黄土砌成的狗窝中探出头来。

听到犬吠声,一位村民走出院子查看。

一对老夫妻在家里准备鸡饲料,村子里现在基本都是老人和孩子。

一名81岁的老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些人上了年纪的老人,大部分故土难离,不愿离开生活一辈子的古城。

一名穿着孝服的男子提着物品到城门口祭奠。

时值端午节,一户人家在大门上插着一支沙枣枝,为生活祈福。

由于城中信号不好,一名村民站在城墙上打手机。古城里自50年代以来,经过数次人口迁移,现在只剩百余人留守。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剩下的村民有些还是想搬走,但是又没有能力。当地政府希望他们留在古城里,但现在房屋破败不堪,又不让新建、改建住房,村民都非常迷茫。

放羊是这座古城里最寻常的画面,村民们白天赶着羊出城,晚上赶着羊回城,日复一日,周而复始。

每天早晨,上百只山羊在主人的驱赶下从城中羊圈涌出。

黄昏时分,赶着羊群回城的牧羊人在路边与收购羊的男子交谈。

除了放羊,对于村民来说,给各类剧组当群众演员和小工是难得的意外收入。这里曾经拍过《决战刹马镇》《美丽的大脚》《步步惊心》,但一年最多也就几个剧组来此地。剧组热闹之后,给古城留下很多奇怪建筑,对文物也造成不可修复的破坏,即使这样,从村民到县上,仍希望更多的剧组来拍戏,帮助古城打响知名度让村民在家门口挣钱。这座杵在那里显得不伦不类的教堂,是拍电影而临时建起来的,是城中最高的建筑。

雨后古城上空,白云漂浮,地面上还留有拍摄影视剧留下的建筑。

城内有一所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小学,见证了这座古城曾有的繁华和素养。

这所建于民国3年(1914年)的学校外形秀美端庄,建造得十分精致,目前因学生太少已经被迫关闭,操场有一面国旗仍在飘扬。

学校建筑雕梁画栋,门廊砖雕都非常精致。

由于没有学生上课,学校变成一处文物古迹,部分校舍也变得残破。

古城现在已经成为甘肃省文物局保护项目,工人正在永泰古城东门瓮城对破损墙体进行抢险加固。

城内几棵细小的杨树,给这片土黄色的古城增添一抹绿意。

古城外,荒凉戈壁滩上竖起的风机寓示着工业时代对农耕文明的冲击。近几十年以来,永泰古城生态恶化,水资源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但作为一个时代文明的遗存,古城又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在来和去之间,人们各有不同的追求。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