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因精神分裂,她把自己埋在万个假阳具里 /

因为精神分裂症,她把自己埋在上万个假阳具里

(首先预警:本文涉及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画作和资料,可能造成精神污染。请密恐患者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的筒子们酌情下拉。)

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位日本女人远渡重洋,从自己的故乡前往美国,并在纽约乃至西方艺术界引发了轩然大波。

她的成名作之一,是一个名为“千船会”的个展。

展厅内,密密麻麻的白色假阳具突起物爬满一艘真实比例、全长10公尺的小船,周遭所有墙壁和天花板则封上999张这件作品的单色印刷海报。

而凭借这个作品成为美国波普艺术引领者的艺术家,草间弥生,本人其实是个精神分裂症患者。

在漫长的岁月中,她的精神疾病从未治愈。为了将精神分裂症患者眼中的世界描绘出来,她拿起了画笔。

折磨她一生的幻觉,最终成为了她创作的母题和养分。

让我们从头说起。

1929年,草间弥生出生于日本长野一个普通的富人家庭。母亲家经营种子生意已经上百年,极为富裕。

“当时温室还很稀有,但我们家就有6间,常常会有学校带学生来参观。我家算是资产阶级,会赞助当地画家,可是一旦我想要成为画家,那又另当别论。”(2014年《南方人物周刊》)

但小弥生并不幸福。

她的父亲是入赘到母亲家的,生性风流,而这令她的母亲几近歇斯底里,甚至逼迫自己的女儿去红灯区,跟踪找情人的父亲。

她在日后接受采访时反复提及这段往事:“我在冬天的寒风中流鼻水,一边发抖一边走,由于年纪小,我一下就被父亲甩掉了。结果回到家,母亲又对我大发雷霆。在这惨淡的家庭里生活,只有画画能让我清醒。”

母亲歇斯底里,父亲风流放荡。所有的孩子都明白必须要保持安静,才不会引起家长的迁怒。

这个时期的弥生,开始画画,同时长时间流连于家里的花圃和农场中,在那个家里,只有不说话的植物和自然才能给她安慰。

但是,她的母亲并不认为画画是富家女该干的事情。小弥生连在角落安安静静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会被打骂。

在孩子难以承受的精神压力下,她开始出现幻觉。而这正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

“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带着素描本跑去家里的采种场玩。那里有一大片槿花,我会坐在花圃里胡思乱想。某一天,一朵朵槿花像人一样摆出不同表情开始和我说话,它们的声音越来越大,大到我的耳朵开始痛。”

“我夺路而逃。”

那么,她看到了怎样可怕的幻觉呢?

要知道这个,我们得先从弥生的故事里跳出来,看一看比她稍早时代的另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画家的故事。

他叫路易斯?韦恩(Louis·Wain1860~1939),一位爱猫成痴的英国插画家,还曾经是国际猫咪协会的主席。

爱猫的原因也很简单。路易斯妻子艾米莉养过一只名为彼得的小猫。在她被癌症折磨至死的三年间,这个小动物是夫妻俩唯一的心灵安慰。

妻子死后,他终身未婚,却在晚年开始出现精神问题,并被送进精神病院。

即便在这种时候,他也没有停下画笔,只不过始终在画猫。他的画也展示了一个精神病人眼中的世界是怎样渐渐扭曲的。

下面这幅图,左边是他发病前的作品,右边是发病初期的画。

可以看到,猫咪的背景中开始出现繁复的线条。这种奇特的花纹就是韦德先生幻觉的主要元素。

随着病情加重,猫的眼神和画面背景都不太对了……(不要长时间和这里的猫对视……)

然后渐渐的,猫咪的形体开始抽象为线条和色块,朝着一种诡异的方向发展……

到后期,他眼中的猫咪已经不能维持完整的形态,凝神看去一切都在消融解体,边界越来越模糊。

这些图像和后来计算机图形技术普及后的分形图像非常相似,而分形图像的真正研究事实上始于20世纪70年代。很难想象他当时的脑部活动是处在何种状态下才看到这样的图像的。

而这些连常人看一眼都觉得诡异的画面,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而言,是无处不在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精神病人都容易狂躁,换成谁都受不了。

正常人眼中的世界和他们看到的世界对比,就像是这样↓

所以当时不到十岁的草间弥生,面临的就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与开启了万花筒视野的韦德先生不同的是,她的幻觉主要由重复的圆点构成,在她的视角中,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像薄纱一样的灰色帐幕将我盖住”。

(草间弥生十岁时给母亲画的画,可以看到圆点随处可见)

后来她创作了《无限的网》(下图),把圆点铺展在薄纱上,来模拟眼中的世界。

能想象吗?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某一天突然发现身边的死物开始张嘴对自己说话。全世界变成了一个遍布地雷的网,四面八方都是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完全丧失了自我与环境的界线。

这些幻象带来的强烈恐怖感使她几乎崩溃,在这种情况下,她的母亲依然认为所谓的幻觉都是胡说八道。她毁掉了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

“母亲常跟我说,没生你就好了,还打到我几乎失聪。”

“我经常离家出走,晚上站在街头希望过往的车辆结束我的生命。我曾企图卧轨自杀,但那时的我太小太轻,风太大,我的身子飘了起来。”

她对抗这个可怕的幻觉世界唯一的方式就是画画,渐渐地,她开始和这些可怕的幻觉和解,并尝试去表达自己看到东西,去反抗现实世界对自己的蔑视。下一步,她决定离开日本。

1955年,她在书店看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帮助下,她写信给欧姬芙寻求帮助。2年后,她拿到了前往美国的签证。

多年后,她在自己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里,写了一个初到纽约困窘无比的女画家的故事。

那个书里不懂英语,身无分文,在寒冬腊月里背着比自己还高的画板,奔走在不同的画廊里哀求别人买一幅画的东方女子,仿佛就是当年的她。

好在苦日子并不长久,很快,她出格言行和新奇画风就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

1962年10月,草间弥生在格林画廊的联展上首次发布软雕塑作品:一张刷白的扶手椅和一张八角长椅,上面覆满阳具型的突起物。

1966年6月,草间弥生在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示了那件名为《自恋庭院》的环境装置。用1500个塑胶制的镜球,铺满展馆前的绿色草坪。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后,她穿着金色和服摊开双臂躺在1500个镜球中间,风头超过了所有参展艺术家。

(这是另一个作品,效果类似)

1967年,她开始涉足行为艺术。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前面安排了四个裸女,让她们随鼓点起舞,而自己则不断向她们身上挥洒蓝色的波尔卡圆点。

类似的出格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多到她的母亲写信责骂她,认为她使得家族颜面扫地,多到美国社会也对她颇有非议,但她不在乎。

同时,她也遇到了这个世界上真正爱她的人,美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科内尔(Joseph Cornell)。

这个人并不完全认同她的艺术,但却愿意让她在自己身上绘画,他给了她平生以来最稳定和健康的一段感情。

她从小不被家人所爱,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远渡重洋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此生还能有被人爱的权利。无论如何,他们相遇了,互相扶持,直至1972年柯内尔去世。

草间弥生逃回了日本。

她认为这是上天给她的惩罚,惩罚她没有将精力放在作品上而忙于哗众取宠,所以带走了她的爱人。她的精神问题越发严重,一到日本就住进了精神病院。

她谢绝社交,不再经常抛头露面,把精力都集中在了绘画和雕塑上,早上九点去精神病院旁边的工作室作画,午饭用五分钟解决,傍晚七点回医院。

她以后再也没有爱过人。

与此同时,她的作品一反之前的叛逆出格,开始注重形式上的美感。

同样是圆点和重复,她的《镜屋》系列呈现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浩瀚美感,凝神看去仿佛身处宇宙。

《洁净之屋》则给了参观者一个雪白的屋子,人们可以自由的在墙上贴上不同颜色的波点。

2009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无人入选,日本有4位:草间弥生、村上隆、杉本博司和野口勇。

她成了艺术史的一部分。

小时候,当她坐在花圃里,被长出人脸的槿花围住,被无限的圆点侵蚀,因为强烈的恐惧而尖叫的时候,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因为圆点而名留青史。

后来她选择逃离那个让自己窒息的家,越过太平洋去看看另一边的世界的时候,也不会想到终有一天自己会从那里逃回来,把自己锁进与世隔绝的精神病院。

她可能永远不知道所谓的“正常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正因为这些圆点,她比其他俗人更多的保有一颗天真的,敏感的,孩子的心。

生命就好像是个闭合的圆,我们以为自己已经跑了很远,却仿佛回到终点。

精神分裂症和绘画天才,究竟是谁成就了谁?

“我们埋没在无限的网之中,并无限地发展下去,我们就住在网的一端。”

“地球也不过是百万圆点的其中一个。”

“而我,草间弥生,是漫游奇境的现代爱丽丝。”

本文资料部分来源:1、《南方人物周刊》草间弥生专访《世间万物,皆是圆点》;2、草间弥生纪录片《Near Equal Kusama Yayoi - I Adore Myself》;3、草间弥生英文维基百科。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