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定陵鲜为人知的挖掘故事 /

定陵鲜为人知的挖掘故事

60年前,18岁的孙宪宝,第一个进入了定陵地宫,打开了关闭400多年的地宫大门。他告诉记者,当是很害怕。时至今日,已经79岁高龄的孙宪宝作为挖掘亲历人之一向记者讲述这段经过时仍然表达了当时的担忧,“外面没有暗箭,里面不知道有没有,但还得上。”本文原载于2016年8月23日《新京报》,作者:沙璐(《新京报》记者)

8月22日,在纪念定陵发掘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79岁的昌平区十三陵镇村民孙宪宝向记者讲述起鲜为人知的挖掘故事。

定陵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之一(图源:VCG)

2016年是明十三陵定陵发掘60周年,明十三陵定陵也是我国唯一一座有计划进行考古发掘的帝王陵寝。资料显示,1956年5月,工作队进驻定陵,试掘工作开始。1957年5月,在试掘工作开始一周年之际,充满神秘色彩的定陵地下宫殿被打开。1958年7月,定陵地下宫殿清理工作完成。在纪念定陵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79岁的昌平区十三陵镇村民孙宪宝向记者讲述起鲜为人知的挖掘故事。

据孙宪宝介绍,在整个挖掘计划中,定陵其实是个替代者。挖掘皇陵的首选此前一直是长陵,当时还成立了长陵发掘委员会。之后,由于发掘工作不顺利,最终,考古队选择了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万历皇帝)的陵墓定陵进行挖掘。

找到定陵大门的“钥匙”

孙宪宝当时是和十多个农民一起入选的,他自己称为农民工,那时他只有18岁。“不过,最后就留下来两个人。”孙宪宝说,当时什么工作都做,帮忙背相机的蓄电池等等,一直坚持到最后,大约3年左右的时间。

孙宪宝回忆,开始发掘时除了农民工队里一共有3个人,当时他主要跟着一位叫白万玉的60岁左右的考古专家,人称“白老”。为了找线索,队里老师还教了孙宪宝拓字的方法,让他去各个陵寝,通过拓字找找线索。

通过这个办法,孙宪宝还真找到了通往定陵的线索。一天,孙宪宝在定陵附近找字时,突然看到一个小牌上面写着几个字,由于他不完全认识,就叫来了白老,白万玉一看,上面写的是“隧道门”。之后,考古队又陆续发现了“右道”、“大中”和“左道”字样的刻石。

孙宪宝介绍,挖掘定陵使用的是洛阳铲。由于中间出现波折,工作队时隔三个月后才挖到了一个神秘的小石碑,上刻“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丈深三丈五尺”。这个小石碑正是打开定陵大门的“钥匙”。

公鸡“探路”地宫

之后,在小石碑的指引下,考古队员们继续挖掘,找到了一堵金刚墙,发现墙上有活砖,队长赵其昌将其拔了出来。金刚墙被打开了一个“圭”形洞口。

据孙宪宝说,把砖拔出来之后有浓雾喷出,有腐烂潮湿的味道,“当时担心墓穴里会有暗箭、毒气什么的,不敢进去。”

这时,有人提议,抓只鸡放进去,鸡不会瞎刨,也不会弄坏地宫文物。孙宪宝去村里买了一只公鸡回来,将鸡扔进金刚墙内,几天后,公鸡还能打鸣,于是这才放心。工作队的队长赵其昌腰拴粗绳,第一个进了金刚墙。

据孙宪宝回忆,赵其昌用粗绳子拴住腰,手拿一个铁镐,钻进了陵寝里,每走一步,就要用铁镐在前后左右各敲击一下,以确认是否安全。

成为进入地宫的第一人

整个地宫一共有七道石门,在进入第一道时,几个工作人员想办法让门后的顶门石慢慢离开石门,通过几次反复推搡,门被推开有两尺多宽了。

谁进去移开顶门石,由于年龄最小、身材较小,孙宪宝第一个进去。他钻进去之后,努力移开顶门石,并用身体顶住,让其他人把门彻底推开,至此,关闭400多年的地宫大门终于敞开,孙宪宝也成为进入地宫的第一人。

孙宪宝回忆,当时进入之后里面黑黑的,地上有些白点,像是腐烂的纸钱。“特别害怕,担心里面有暗箭之类的。”进入第二道门后,孙宪宝看到了地宫里有三盏“万年灯”,灯是熄灭的。

之后,孙宪宝一直跟随考古队工作,直到清理工作结束。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两个女儿现在都在定陵工作,自己有时也会进去看看。

相关链接

定陵——北京市昌平区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及皇后陵墓,位于北京大峪山东麓,明十三陵之一,是明朝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公元1563-1620年,年号万历)及其妻妾孝端显皇后、孝靖太后的合葬陵。

明定陵地面建筑的总布局,呈前方后圆形,含有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天圆地方”的象征意义。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12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800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陵宫的总体布局亦呈前方后圆之形。其外围是一道将宝城、宝城前方院一包在内的“外罗城”。城内面积约18万平方米。清梁份《帝陵图说》对这道外城成作过这样的描述:“铺地墙基,其石皆文石,滑泽如新,微尘不能染。左右长垣琢为山水、花卉、龙凤、麒麟、海马、龟蛇之壮(状),莫不宛然逼肖,真巧夺天工也。”又谓:“覆墙黄同瓦瓦,刻砖为斗拱,檐牙玲珑嵌空,光莹如玉石。甲申之变,寸寸毁之,而不能尽毁也。”外罗城仅前部正当中轴线位置设宫门一座,即陵寝第一道门。其制,黄瓦、朱扉、设券门三道。

外罗城内,偏后部位为宝城。其平面接近标准圆形,直径约230米。宝城墙的垛口均采用打磨平整的大块花斑石垒砌。内环砖砌宇墙,宇墙与垛口之间为铺砖马道。宝城墙的前部设有城台(又称“方城”),城台下承石刻须弥座,上建重檐歇山顶式的明楼。明楼的建造极为考究,不仅楼内采用砖券顶,无木构梁架,而且上下两层檐的檐椽、飞子、望板、斗拱(上檐为单翘重昂七踩式斗拱,下檐为重昂五踩式斗拱)、额枋、平板枋及上下檐之间的榜额(刻“定陵”两字)也全部用巨石雕刻拼砌而成,其上油饰油漆彩画,酷似木构建筑,然实无片木寸版。楼壁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碑趺采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分别雕刻双龙戏珠、云、宝山、海浪等图案。城台的下部无券门之设,但城台左右各有冰盘檐式石刻门楼,由门楼进入,有礓石察道由城前上达宝城、明楼。宝城之内封土满填,中部有三合土夯筑而成的上小下大圆柱形的“宝顶”。据《明熹宗实录》记载,天启元年(1621年)闰三月,因定陵帝后人葬后隧道回填完毕,工部曾奏请议定宝顶规制,熹宗皇帝(神宗之孙)下旨说:“定陵宝顶规制乃皇祖(指神宗)亲定……。著照永陵丈尺培筑。”但实际上定陵宝顶却筑得比永陵还大。宝城的排水采用墙外设石刻排水螭首和墙内设排水方井的方式(排水方井的底部设有通于宝城墙之外的排水暗沟)。

宝城之前,在外罗城内设有三进方形的院落。第一进院落,前设单檐歇山顶式陵门一座,制如外罗城门,为陵寝第二道门,又称重门。其左右各设有随墙式掖门一道。院落之内无建筑设施,院落之前(外罗城之内)左侧建有神厨三间,右侧建有神库三间。

第二进院落,前墙之间设祾恩门。其制面阔五间(通阔26.47米),进深二间(通深11.46米),下承一层须弥座式台基。台基之上龙凤望柱头式的石栏杆及大小螭首设置齐备。前后还各设有三出踏跺式台阶。按《帝陵图说》所记,祾恩门台阶的形制为“中平(指雕刻图案的御路石)外墄(指台阶),中为御道”,则明朝时该门台基也应有御路石雕。祾恩门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建左右配殿各七间(《昌平山水记》记为7间,《帝陵图说》记为9间,本书据遗址分析从前者)及神炉左右各一座。

第三进院落,前墙间建有陵园最主要的殿字——祾恩殿。其形制为重檐顶,面阔七间(通阔50.6米),进深五间(通深28.1米),下承须弥座式台基一层,围栏雕饰同祾恩门。台基前部出有月台。月台前设三出踏跺式台阶,左右各设一出。殿有后门,故台基的后面亦设踏跺式台阶一出。其中,后面一出踏跺及月台前中间一出踏跺设有御路石雕。刻龙凤戏珠(左升龙,右降凤)及海水江牙图案。祾恩殿左右各设随墙式掖门一座。院内沿中轴线设有两柱牌楼门(棂星门)一座、石几筵一套。牌楼门的两柱作出头式,白石雕成、截面为方形,顶部雕坐龙,前后戗以石抱鼓。石几筵,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形制如长、永等陵。

由于宝城的隧道门设于宝城墙的右前方(详见《地下宫殿的考古发掘》),帝后棺椁在享殿(祾恩殿)内举行“安神礼”后,必须途经外罗城内能进入宝城的隧道门入葬玄宫,同时考虑到建筑设计的对称性,在第三进院落左右两墙又对称地设有随墙式掖门各一座。

此外,定陵外罗城之前,左侧还建有宰性亭、祠祭署,右侧建有神宫监、神马房等附属建筑。定陵卫的营房则建于昌平城内。其中,定陵祠祭署的建筑布局是,中为公座(办公用的正厅),后为官舍,前为门。神宫监有重门厅室,房屋多至300余间。

定陵地下宫殿在地下27米处,规模宏大,由五座石室组成。地上陵宫由宝城、明楼、棱[礻旁](下同)恩殿(重檐7间)、棱恩门(5间)左右廊庑(各7间)及外罗城内外的宰牲亭、神厨、神库、碑亭组成,占地约18万平方米。

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正义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50至52年(公元1785-1787年)维修时,棱恩门、棱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维修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墓主生平

一、明神宗显皇帝朱翊钧

明穆宗朱载垕的第三子。嘉靖42年(公元1563年)8月17日生,隆庆2年(公元1568年)3月11日立为皇太子,隆庆6年6月10日即位,次年改元万历。万历48年(公元1620年)7月21日驾崩,享年58岁。9月上尊谥为“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10月3日葬定陵,庙号“神宗”。明神宗是明朝享国最久的帝王,也是典型的荒淫怠惰的君主。

二、孝端显皇后王氏

神宗原配,浙江余姚人,永年伯王伟之女,生于京师。万历6年(公元1578年)2月册立为皇后。王氏性格宽厚温和,对神宗生母孝定皇太后侍奉特别用心;对光宗朱常洛也很爱护,调护备至。而对万历帝的宠妃郑氏的争宠,她也从不计较。所以,《明史·后妃传》中称其“性端谨”,“正位中宫者42年,以慈孝称”。孝端皇后万历48年4月病故,谥孝端。万历48年8月光宗朱常洛继位,上尊谥为“孝端贞恪庄惠仁明媲天毓圣显皇后”。10月3日葬于定陵。[2]

三、孝靖皇后王氏

光宗生母。宣府都司左卫人,原任锦衣卫百户赠明威将军指挥佥事王朝采之女。生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正月27日,万历6年(公元1578年)2月初二选入皇宫,初为慈宁宫宫人,侍奉孝定皇太后。后被神宗私幸有孕,于万历10年6月册封为恭妃,同年8月生光宗朱常洛。万历34年4月进封为皇贵妃,万历39年9月病故,上谥“温肃端靖纯懿皇贵妃”。其坟园建于天寿山陵区东井左侧。光宗朱常洛万历48年8月初一即皇位,下诏追谥生母为皇太后,但其礼未行,他自己先于同年9月初一驾崩。熹宗朱由校即位,才为孝靖王氏上尊谥为“孝靖温懿敬让贞慈参天胤圣皇太后”,迁葬定陵,并补充了一些随葬品。

明定陵发掘

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正义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清乾隆50至52年(公元1785-1787年)维修时,棱恩门、棱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

公元1956年-195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地下玄宫进行了发掘,此后有关部门又对出土文物进行修整,维修地上古建筑,公元1959年就原址建为定陵博物馆。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