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被炒作的老兵,与未能疗愈的记忆 /

抗战胜利日:被炒作的老兵,与未能疗愈的记忆

2016年8月14日,江苏省南京市,人们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内参观。摄:Su Yang/Imagine China

9月3日,没有疯狂购物的打折券,没有借口开房,也没有放假。在百度查找“9月3日”,还能看到2015年有人惊奇地发问:9月3日为什么放假?后面有人跟着抱怨了一句:又要多一个调休了。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纪念日尚且如此暗淡,这个七十一周年的纪念日更要匆匆逝去。

记忆

2007年的秋天,我在华盛顿闲逛,走进了美国国家档案馆。

入口处不远的一个桌面上,陈列著泛黄的《日本投降书》。文件末尾,一个落款为中文名字,苍劲有力而略带自豪,签名人为徐永昌,时年1945年9月2日。

看到这份文件,我略微一震,首次感觉到作为二战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国民的激动。

从小学开始,历史教科书中就充斥着大篇幅的抗战内容。令人遗憾的是,教科书对各种惨痛表述很清晰,但对日本投降之后的事情惜墨如金。

有关日本投降的情节,我最早接触到的信息来自小时候读到的一篇美国优秀通讯稿。亲临现场的美国记者,仔细描述了东京湾上接受投降书的一幕。我还记得密苏里号森严的巨炮,重光葵拖着残腿的颤抖,和钢笔不出水的尴尬。

在这份投降书上,重光葵名字中的“光”字果然没有写清晰,历史的细节保留到了今天。

大陆教科书上高强度的历史教育,偏重屈辱和仇恨。而主要宣讲自己战绩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傲人的战绩可以炫耀,也缺乏历史的实证展示战功,最终并没有机会真正展示战胜国的姿态,又如何反思战争的伤痛,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直到2007年,见到《日本投降书》的那一刻,我才真实的感知到二战的历史与自己的命运连接在了一起。

离开美国国家档案馆之前,我庄重地彩色复印了一份《日本投降书》珍藏。复印是免费的。

传承

2001年,中国导演冯小宁导演带著有关二战的电影《紫日》走进了大学。我懵懂感知完二战尾声的战争与人性之后,提了一个不沾边的问题。我问他,为什么他对抗日战争有这么强烈的情感,而我却很难感受得到。

他的回答是:因为我们已经抹去了历史。在我们的身边,几乎看不到任何战争有关的痕迹。而在美国和欧洲,不仅各种与战争有关的资料保存完好,街头巷尾依旧可以看到许多二战时期留存下来的印记,时刻提醒着身边的人那场残酷的世界大战。

随后,我开始留意身边的历史。很遗憾,在国内并没有看到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饱受炮火兵灾的欧洲──恰如冯小宁所言,各种战争的遗迹依然被特意保留。德国人甚至专门将空袭中被炸到只剩下断壁残垣的教堂专门保留下来,开放给后人凭吊。

至于并没有被战火波及到的美国本土,他们用自有的方式铭记历史。纽约曼哈顿岛最南边靠近自由女神的公园里,铭刻着一个个战争中逝去的名字。大西洋城海边步道的一旁,一块碑上刻满了这座城市中阵亡于二战的同乡。哈佛大学的纪念教堂里,永远铭记着弃笔从戎而英勇牺牲的学子们。

欧洲人对于历史的诚实,美国人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都在每个市民的身边。

幸运的是,国内也并非完全没有这样的遗存。黑龙潭是云南丽江大研古城的主要水源,也是祭祀场所之一。在靠近泉眼的山林边,矗立着一排墓碑,每一块墓碑都铭记着一位走出大山参加抗战而牺牲的纳西儿女。这个一度交通不便的城市,远离政治核心。但不仅仅古城的风貌被保留下来,历史的记忆与传承也同样被保留下来,没有遭到彻底破坏。

这样的历史记忆,零星散布在各地:风景秀丽的桂林七星岩景区,半山腰上的松柏之间,桂林保卫战中牺牲的三将军与八百壮士墓静静矗立。退守在七星岩中的八百余名中国军队,被日军用毒气、汽油和炮弹杀害。直到战争结束之后,人们才从洞中收殓出八百余具遗骨。我们大概很难有机会再认识他们到底是谁。

这些大战之后的墓园与纪念碑,原本很多,但在后来的动荡中被破坏而消失,或无人打理而破败。即便是幸存的阵亡中国军人纪念地,也门可罗雀。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尊重逝者默哀亡人,而是如同其他历史记忆一样,被后来的执政集团抹杀。

英雄

近日,微博名人萨苏搜集到一段二战时期的视频,视频里,一架孤独的中国双翼战机冲向庞大的日本轰炸机编队。据说这位飞行员还留下一句感人的话:“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个老师上去了。”

然而,另有人根据考据得出结论:这个悲壮的空中赵子龙故事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恐怕有演绎编排的部分。

先撇开事情真伪的考证,这段空战史内容能得到全面讨论,得益于因历史原因被刻意抹去的一段记忆,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得到了更全面的尊重。虽然民间历史研究和关注抗战军人的活动一直持续,但还是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上国民党老兵的亮相,在主流话语中打破了既往的坚冰。

但仍然值得注意的是:原本是中国军人共同参与的全民抗战,时至今日仍按照八路军、国民党老兵来做身份区分,这个微妙的话语背后还是隐藏着历史未能抚平的裂痕。

外敌当前之时,四分五裂的中国空前团结,一致对外,血战到底。即便是敌强我弱,在战争全面爆发的淞沪会战之初,国内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全部投入与日军决战,展示了坚决抗战的信念。

被卷入战火中的每一个中国人,在飘零的岁月里没有选择。中国军人、中国人的命运都在一条破败大船上,经历风雨,直到1945年9月2日。

抗日战争结束70周年之后,我们虽未能普及彼时同舟共济的中国军人概念,却至少打开了国民党老兵这扇窗,让曾经被遗忘的那些抗日军人进入大众视野之中。

突如其来的幸福,没有历史记忆与传承的支撑。70周年的热潮带动了蜂拥而至的关注,这个热潮在乎的不是个体生命,而是英雄,还有仇恨。罕有人关注到战争对个人带来的创伤,多数人们找到老兵,希望听他们讲述如何杀日本人的故事,希望他们继续展示反日的态度。

在这股风潮之下,一些1945年战争结束时尚未出生的老人,开始宣称自己是抗日老兵,希望博得关注。而另一些参加过战争的老兵,也在各种诱导之下不断翻新杀敌的数字,仿佛魂斗罗在世,抗日神剧重生。

在这样功利追捧英雄,而不关注人性的氛围里,民族悲壮的历史演绎成为各种鸡汤。在抗战胜利71周年纪念日之前,争论中国空军是否出现过“1对32”,不过是我们刚刚跳出涂抹历史的一个大坑,马上又跌入另一个大坑之中。

自始至终,对战争的追忆,主流的注意力并没有关注受战争影响的个体,依旧只是官方炫耀武功的窗口。

人道

幸好,七十多年前的空战究竟如何发生,今天还有诸多证据可查。而伴随着抗战一路走来的老兵,还有很多人默默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这些身边的故事,今天是否又能清晰记录下来,让我们直面?依然有难度。

真正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尚不能直面自己应有的荣耀。早在70周年大阅兵之前,民间就有一群志愿者,去挖掘被遗忘的历史,去探访不被承认的抗日军人,也就是非共产党部队的那些军人。当外界的善意关注到来的时候,这些老人并没有预期中的高兴。

各地寻找抗战老兵的过程中,都出现过类似案例:虽然从各种记录和线索来看,一位老人极大可能是抗战老兵。可当志愿者问及他们是否参加过抗日的时候,老人要么绝口不提,要么坚决否认。

作为历史的亲历者,他们抹杀过去,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中国就陷入内战之中,而1949年共产党夺得大陆地区的政权后,一轮又一轮的政治运动让这些抗战中的民族英雄沦为了人民的敌人,他们被判刑,被劳教,被打压。数十年来的生存哲学教会了他们:掩盖自己的过去是最好的明哲保身。他们渴望被国家和民族承认,更渴望有安稳的小生活,平静走完这一生。

当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奖章发放给这些一度不被承认的军人时,多少耄耋老人痛哭流涕。也依然还有多少人,担心打探历史的人是来设计又一个陷害他们的阴谋。

他们在晚年终于迎来了有限认可。而战争和政治运动带来颠沛流离──有老兵流落海外,也有老兵背井离乡远离家人,或者和子女无法相认。人性的伤痕,更难抚平。

今年6月,102岁客居昆明的抗战老兵肖朝青胯骨骨折,他恐怕自己不久于人世,再一次表达希望见到分隔七十多年的女儿。尽管志愿者尽了最大努力,他的女儿依然拒绝相见。

历史面前没有简单的对错。参军后,老人告别了贵阳的家庭,战争结束之后起义投诚了共产党,但依然没躲开政治运动。老人自己被劳改32年,素未谋面的女儿也受到牵连,考上了空军而因为政审被退档。之后,女儿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上的人找到了他进行考察,饱经风霜的老人斩钉截铁地说,我没有这个女儿,我不认识她。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父女二人相聚不远但从未相见。在肖朝青老人的晚年,他数次希望能和女儿重逢。他不再年轻的女儿,已经不愿再打开痛苦的阀门,只希望从生命中彻底抹去这个只为她带来过灾难与悲伤的男人。

肖朝青父女的故事,只是这批抗战老人生命的缩影,他们的后人将遭遇的不公都转为了对父辈的仇恨。时光流逝,一部分后代逐步走出了历史阴影,而还有一部分人,恐怕此生都无法与自己的父辈和解,永远生活在对亲人的仇恨中。

在战争结束71周年的今天,历史的伤痕,依然千沟万壑,刻在人的心头。

战争虽然已经远去,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历史创伤的治疗,远远未有结束。过去的历史需要铭记,今天发生的一切需要正视。

抗战胜利71周年纪念日,依然只能纪念国家的胜利。当历史记忆不能得到正确的传承,当还有个体生活在历史的阴影之中,当亲人间的隔阂与仇恨无法冰释,作为个体生命就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今天发生的一切,激励着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尊重生命。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