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习近平再提全球治理 政治局集体学习外交 /

习近平再提全球治理 政治局集体学习外交

北京时间9月27日,习近平带领其他的政治局委员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外交的集体学习。在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就中国外交的基础和背景、外交的目的和外交的手段等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整体战略。这次集体学习的讲师,是外交学院主攻中俄关系的高飞教授。

习近平先讲了中国当下外交战略的基础。他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这可能意味着,中国制定外交战略的两个基础性依据,一是根据中国和其他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根据中国面临的诸多外交威胁。

国际力量的对比,也许在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超乎外界想象的作用。习近平在讲话中多次提及力量对比,他说“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源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我们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外界认为,中国根据国际力量对比来制定外交政策,可能源自十八大之前。自伊拉克战争之时,中国就放弃了在安理会投弃权票的习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高层智库相信这是中国和西方力量对比的历史性转折点。十八大之后,无论是钓鱼岛争端还是南海问题,中国的态度都空前自信。

而中国面临的外部威胁,可能包括战略层面的长期威胁,和眼下的直接威胁。从战略层面看,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美国和其在东亚的军事盟友,一直是中国的牵制力量。从当下看,海外恐怖势力、海岛争端和贸易纠纷可能是中国的直接威胁。

习近平会见奥巴马,外界认为他的外交政策比胡锦涛更加积极(图源:VCG)

可能正是根据中国面临的威胁,以及中共对国际力量对比变化的判断,习近平提出了迥异于前任的外交目的。他在本次学习会议上说,“现行全球治理体系不适应的地方越来越多”,“我们要抓住机遇、顺势而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这些言论可能表明了习近平如何看待中国不断上升的地位。

他的前任胡锦涛,基本继承了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战略。胡锦涛在任时主张“不会输出中国模式”,并且认为“世界各国都有自己发展的路”。胡锦涛所宣示的“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永不称霸永不搞扩张”,实际上是对邓小平“韬光养晦”的继承,甘于在国际上做“沉默的大伙伴”。

习近平的外交理念,外界认为与他的前任存在明显的差别。习近平在多个场合称,“世界多极化向前推进的态势不会改变”,中国要“把握机会”,其言下之意是美国作为冷战后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终将走向终结。

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高级顾问克里斯托弗?K?约翰逊(Christopher K. Johnson)评论说,“习近平明显的反驳了这个(韬光养晦)观点,习近平是在告诉听众,中国现在是一个大国,而且应该做出大国的姿态。”

习近平将中国外交的目的之一,简要的概括为建设四个能力。即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无论是规则制定能力,还是舆论宣传能力,都是积极进取的外交趋向。这样的表态,符合中国在钓鱼岛和南海的动作趋势,中国近几年在东海南海动作频频。

尽管中国的外交政策更加积极,却并不会采取冒险的对抗措施。习近平在学习会上说,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就是“坚持要合作而不要对抗”,“要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的国与国的关系。在谈及中国外交行动时,习说“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这意味着他对中国的国家力量有着清新的认识。

合作一贯是中共在制定外交政策时的优先选项。原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中国问题分析师约翰逊说,“中国近期发出的信号是,中国会加强合作而不是开展竞争,但同时会把注意力放在推动中国朝着赢得‘国际地位’的目标努力”。外界推测,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都不会放弃合作这个国际交流的主要基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