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李显龙的远见和挑战 /

李显龙的远见和挑战

9月27日,李显龙在日本接见新加坡代表团时表示,新加坡正在经历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新加坡人需要在今后50年或者更久的将来,为自己创造未来,选择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方针。而这并非李显龙第一次提到50年计划,早在8月21的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上,李显龙就明确针对新加坡如今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新加坡的未来50年做出了一个整体规划。

新加坡的挑战和改革

在对内挑战上,新加坡面临的主要三大挑战来自于恐怖主义、经济增长的保持和政治体系的改革。不过李显龙表示,新加坡的根本挑战是如何加强国家认同感,而这也是未来50年最棘手的问题。

加强国家认同感的根本正是新加坡的民族问题。新加坡作为一个多种族和民族的国家,在过去处于主导地位的却是华人。在李显龙眼里,新加坡的民选总统制度需要进行改革,让政治体制更具有包容性。而竞选中华人居多的趋势将影响国家的社会凝聚力,并削弱非华族新加坡人对国家的认同感。自从李显龙上台后,新加坡内阁中非华裔人数大量增加。虽然在华人文化占主流的新加坡推行多种族的平等并不容易,但李显龙的大刀阔斧正是其魄力所在。

当然,李显龙上台后减弱华人的政治地位上不遗余力,但并不代表他会压迫华人。相反,相较于其父亲李光耀对于华人文化的打压李显龙就显得更加亲民。在李光耀眼里,一旦中文和中国文化占有主导地位,新加坡将沦为中国的“附属国”。因此,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有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而其中英语则为主要使用语言。1980年代,新加坡曾全面废除化校制度,学校内不得教授中文,转而全面使用英校制度,并使用英文教学语言。但自李显龙上台后,放松了对华语的弱化,开始允许学校教授中文,对中国文化也变得更加开放。

提出新加坡的50年规划对李显龙来说并不容易(图源:AFP/VCG)

在对外问题上李显龙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中国的崛起。同李光耀所处的时期不同,当年的中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一切都还处于岂不阶段。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必然会与传统势力之间发生摩擦,而这也必然会使得作为小国的新加坡倍感忧虑。

李显龙就在29日的日本经济新闻社特别国际大会上致辞中表示,亚洲和世界面对的最大改变是中国的崛起。李显龙肯定了中国崛起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好处,但表示每个国家都因为中国的崛起而需要作出重大的调整,包括中国本身。中国需要理解它的快速崛起让其领过和他打过自然产生的不安和疑虑。

显然李显龙近期在南海问题上的屡次冒头正是基于新加坡小国在地缘战略上的不安。李显龙意识到保持过去李光耀与中国政府之间的中立和平衡关系以非常艰难。而这种对待中国的态度急转弯并非李显龙所独有,却是继承了其父亲李光耀对中国问题上的遗志。

李光耀时期的新加坡国策一直是经济靠中国,国防靠美国。而为了巩固新加坡在地缘战略上的绝对优势,李光耀并不乐意中国在南海上过于强大,并威胁到了马六甲海峡的战略地位。在过去,李光耀从来毫不掩饰的表示了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欢迎。就在李光耀去世后,奥巴马在一份声明中就表示,李光耀在帮助他制定亚太再平衡政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在美国对南海问题上有所退步的情况下,只有试图打破在南海上的沉默才能为新加坡在国际社会中争取到主动权。

永不满足 李显龙的治国野心

对于李显龙来说,提出新加坡的50年规划并不容易,这是一件非常具有勇气和挑战性的战略目标。但在中国崛起的大国际环境变化下和国内反恐、人口和经济等问题陷入瓶颈的时刻,李显龙只有下定决心才能有所成就。李显龙清楚的明白,如今的新加坡早已不是李光耀时代下的新加坡,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新加坡正处于拐点,老一辈没有忘记过去,而新生代却还不太确定未来。

而对于众多新加坡人而言,李显龙虽然作为李光耀的儿子,事实上已经同他父亲的政治作风大相径庭,变得更加亲和与软化。但同样,也有许多批评的声音,其中较为尖锐的是,认为李显龙与李光耀相比其能力不足,无法驾驭政治团队,方向失误,才导致新加坡老百姓对其的不满。但无论李显龙在过去十多年来的执政生涯中,是否完美,李显龙却明白自己在过去的执政生涯中还是过于保守,只有具有开拓性精神,继承父辈的远见和危机意识才能带领新加坡走出困境。

8月的国庆演讲上,李显龙就说,最近总有人问题:“如果上帝出现在你面前,问你想为新加坡求三样东西,回事哪三样?”李显龙的回答是:“我想要的是上天赐予的不满足感,永远不满于我们的现状,一直有继续做得更好的动力。同时,我们也要有知足的智慧,知道新加坡有多珍贵,也知道如何去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而只要我们能实现这两个愿望就已足够。”

李显龙想求的是新加坡的不满足感。而不满足即意味着创新,意味着改革,意味着永远前进的动力,这也正符合其父亲李光耀的治国精神。李光耀在世时就曾因过人的前瞻性眼光为人瞩目,这也在新加坡政治中留下了深刻烙印,李显龙日前则重提需为未来五十年打算,再次表明前瞻性仍是新加坡具体政策之下不变的逻辑,而李显龙的五十年计划正式继承了李光耀运筹帷幄的远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