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广州“河南村”:聚集上万河南的哥 /

广州有个城中村“河南村”:聚集上万河南的哥

毛泽东主席1958年曾视察过棠下村,如今的棠下村已今非昔比。

每天下午四、五点,在棠下村外的科韵路和棠德南路都停满等待换班的出租车。

准备接晚班的闫付昌和交班的出租车司机们打着招呼。

闫付昌来广州打拼已经十多年。8月15日,坐了近20个小时火车的闫付昌回到了河南省扶沟县的老家,他每年总有几次往返于广州与老家之间,这一次,他是因为送就要升入大学的女儿到郑州读书,还要处理几件在郑州的事情,找人询问能否在郑州办到购车的牌照。在广州开了多年出租车之后,他开始为返乡工作和生活做着打算。

闫付昌去年从佛山买了一辆粤Y牌照的蓝鸟,跑了一段时间专车和快车。“外地车在广州不好跑啊,接了单有时乘客一看不是本地车就取消单子。”他坚持跑了几个月,生意时好时坏,过完2016年春节,他又跑到离老家近的郑州,托一位中学同学在一家银行找了保安的工作,可是,太低的薪水没让他能够坚持太久。

闫付昌在郑州做了几个月保安之后,又转回了广州。回到广州后,他很快就又找了一辆出租车,做起了夜班代班司机,每天早上五点交班,睡到下午三点起床,下午五点接晚班。开出租车多年起早贪黑,闫付昌的身体也不是很好。

凌晨四、五点是交班时间,棠德南路上交班的出租车整齐停放,同时也催生出附近的洗车、维修等行当。

凌晨时分,棠下村的餐馆灯火通明,坐满下晚班的出租车司机。

付昌和好友杨建伟在交班后都要聚一起喝上碗家乡味道的胡辣汤。

付昌暂时和老乡合租,原来租住的单间房借给了同开出租车的好朋友一家。他说需要多挣些钱供养女儿读大学,他把以后的希望寄托给了儿女。“开了这么多年车,腿可能有点毛病了。”他开车的过程中,时不时地会敲打几下右腿,有时就是下意识地,他觉得也只能再坚持开几年车了,以后需要寻找新的生路。

闫付昌的大哥闫房已经59岁了,2004年刚来棠下时也是开出租车,在2014年10月就转行开起网约车,是棠下村最早一批转行的。

闫房每天中午要收车回家吃饭,老伴在家料理家务。

闫房出车时都换上干净的白衬衣。

闫房已经在广州买了房,买了车,还有了一些积蓄,这如果与老家同村的同龄人比起来,他觉得已经很满足。“虽然劳累辛苦,每天要开十多个小时的车,但现在也算是吃喝不愁了,后面的生活也有着落了。”靠着河南人的勤勉、老实肯干,他和众多同乡司机一样,用劳动得到了回报。

闫房晚上收车回来,总要到隔壁小区的花园去健身锻炼。他虽然年纪有点大了,但身体很好,能够跃上单杠,迅速翻上几圈而一点都不累。他期望能多开几年网约车。

闫付昌的二哥闫付启是最早来广州开出租车的,现在已经转行,经营着4家超市。闫付启1998年从河南省扶沟县古城镇的老家来到广州棠下村时,当时这里只有8辆出租车是河南人开的,广州出租车市场上,还是湖南攸县人的天下。闫付启就开上了8辆中的一辆,那时的出租车生意非常好做,每月可以做到一万多元的纯收入,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河南乡亲来说,广州的出租车市场上“遍地都是金子”。

于是,老乡带老乡,兄弟带兄弟,闫付启带来了哥哥闫房和弟弟闫付昌,扶沟县的带来了本县本乡本村的乡亲,而西华县的就带来了本县的乡亲。很快,几年过去,湖南攸县人转向深圳出租车市场,而河南周口扶沟和西华两县人占据了广州出租车市场,广州80%的出租车被河南周口人掌控。原本是天河近郊区的棠下村,逐渐演变成了“河南村”,胡辣汤、烩面等河南风味的小吃美食开遍了这座岭南村庄,走在其间,顿觉恍惚。

在棠下的街巷随时都会遇见河南老乡,河南餐馆更是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栖居在城市谋生的农村兄弟的组合。近20年来,从河南乡村走出的闫家三兄弟,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完成了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变,大哥闫房和二哥闫付启都在广州买了房子,一家人都安稳地在广州生活,闫付昌也在家乡的省城郑州购买了房产。

47岁的李国群来到棠下村的日子,他清楚地记得是2000年的5月6日,以前,他在浙江、福建等地开过货运、工程车,而来到广州后的第三天,他就开上了出租车。在一连做了15年的出租车司机之后,2015年12月,李国群从出租车司机转入网约车平台,做上了专车司机。

李国群的儿子3岁时就被父母带到棠下,现在已经在广州工作。

弟弟李国征比李国群小5岁,比李国群来广州晚了一年。刚来广州时,哥哥每天晚上带弟弟熟悉路线,在哥哥的带领下,弟弟也开起了出租车,一直干了14年后,他和哥哥差不多时间转入了专车司机的行列。

李国群兄弟俩经常和同乡的出租车司机聚会叙旧。像李家兄弟一样,哥哥带弟弟、父亲带儿子、亲戚带朋友的形式,一批批从河南故乡来到广州打拼的河南籍司机,逐渐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聚落。一开始,出租车是他们栖息的树枝,慢慢地,他们有的转入其他行业,获得更好的谋生机会,而现在,网约车成为他们栖息的又一棵大树。

牛福生(右)兄弟俩坚守在传统出租车的行业,哥俩轮换班,每天下午5点交接班。

牛福生2003年到广州单身打拼,开出租车,一家人只能利用孩子们暑假从河南老家来棠下团聚。明年福生的出租车就要到期,他准备看看情况发展再做打算。

棠下村外的科韵路旁,同乡的专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边擦车边聊天。

傍晚时分,很多下早班的出租车司机和家人到附近小区的广场上散步和运动。

每到暑假,孩子们都从河南老家来到棠下村与父母相聚,街头巷尾玩耍的孩子们成了棠下村暑期的一道特别景象。

年轻的租户从村里人家的宗祠前匆匆走过,众多的打工者和司机们在这里居住生活多年。

入夜,稠密的棠下村透出点点灯火。

广州棠下村,每一天都有很多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在发生,他们在这里寻找着生路。在这里,传统出租车和新兴网约车融合发展,展现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独特图景。(微信搜索公众号中国人的一天或chinaoneday,加入微社区,分享你的故事,你将有机会成为中国人的一天主人公。)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