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直击敏感问题 中共司法改革拨乱反正 /

直击敏感问题 中共司法改革拨乱反正

“决不放过一个坏人,也决不冤枉一个好人”这句话时常徘徊在耳边,多出自检察官之口,然而它其实只是一种理想,而不是现实。中共最高法院与国安部等机构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内容包括“防止刑讯逼供,不得强迫人证实自己有罪”等。多位法学专家及业内人士表示,此次意见出台将从根源上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巨大进步。

《意见》共有21条,其中规定禁止采取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词证据;依法保障辩护人会见、阅卷、收集证据和发问、质证、辩论辩护等权利等等,结合以往大陆发生的多起“冤假错案”及“刑讯逼供案件”,可以说,中共在这方面已不再回避这些“敏感问题”,而是试图解决问题。

在大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凡是涉及到“刑讯逼供”的案件都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因为这些案件背后通常会涉及到与中共官员有染的一些利益。但直至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始掀起新一轮平反冤假错案的浪潮,成为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表征。

谈到“刑讯逼供”,广为人知的就是在囚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主政时的“打黑”行动。据悉,当时有数千人遭到关押和刑讯逼供,至少十余人在仓促审判后被处决。

从打黑运动一开始,外界就一直批评这场运动中存在粗暴执法、审判走过场、非法没收财产、刑讯逼供,甚至谋杀等问题。因重庆事件而一举成名的律师李庄曾披露,收到许多重庆打黑受害者的投诉,往往涉及严重的刑讯逼供等问题,引起了许多讨论和争议。

另外,再以轰动中国的呼格案为例,尽管已经得到平反,但“一个无辜的孩子生命却仅仅停留在了18岁”。内蒙高院副院长赵建平曾致歉,“法院存在的问题,我们会采取相应措施,坚守底线,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决不能让呼格这种悲剧重演。”

当时有质疑称,既然存在问题,但不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又如何能“坚守底线”?如何能让冤假错案不再发生?

如今,从中共近期发布的《意见》来看,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直面。根据大陆官方披露,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最大效能之一,就是要努力防止冤假错案的产生。

其实早在2013年,中共政法委就已出台《关于防止冤假错案的意见》;2014年10月,四中全会作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决策;2016年6月27日,习近平主持深改会议审议通过《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改革全面启动……

今年7月,中共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亦强调,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确保侦查、起诉、审判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实现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相统一。

分析认为,如果“以审判为中心”“疑罪从无”真的能落到实处,冤假错案的发生必然会大大减少。正如孟建柱所言“防范冤假错案、加强司法人权保障,是现代司法文明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望,也是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然而,十多年来经常占据媒体头条的聂树斌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22年前发生在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的聂树斌案,因出现“一案两凶”的现象而备受关注。这起明显存在多处严重错漏的案件至今已经历了十几年“山重水复”式的波折,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曾有消息称,聂树斌案背后与前国安部高官有牵连。

概而言之,聂树斌案从一年前山东省高院复查,到复查期限却一延再延,诚然今年六月份中共最高法院决定提审聂树斌案,但至今过去了4个月,仍未有下文。有评论称,就像呼格案一样,一件当年短期内就能草率定罪枪毙的案件,到了平反复查阶段,却遮遮掩掩,拖拖延延。这无疑折射出依然不容乐观的司法现状,《意见》的出台是一剂改革良方,但能否在施药者——各级司法体系手中能否发挥效用,,仍需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