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台海双城记:两座古城一个故事 /

台海双城记:两座古城一个故事

从炮声隆隆的战场,变成交流合作的前沿,80年代的金门和厦门,以两封家书、一场同窗之争,展开一段新的故事。

金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心战墙(图源:Getty/VCG)

当代著名人物蒋介石、毛泽东在70年代中期相继辞世,邓小平、蒋经国等开始登上舞台中心。旧人故去难带走旧的政治恩怨,新人辈出需解决新的世俗纠纷。金门和厦门,两座古城,讲述着同一个故事。

两封家书与同窗之争

“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廖承志于1982年写给蒋经国的一封“家书”,道出两岸之间难舍难离的关系。

1978年,蒋经国就任中华民国第六任总统。同年,与蒋经国在莫斯科中山大学曾同窗一年的邓小平复出。两人分别执掌两岸,一场同学之间的政治博弈就此展开。

中共率先改变对台政策。在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解放台湾”的说法。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部长徐向前也发表停止自1958年起对金门县炮击的声明,这意味着两岸热战暂时告一段落。

但是,蒋经国对此回应称,“中华民国不论在任何情况下绝对不与中共政权交涉,并且绝对不放弃光复大陆、解救同胞的神圣任务,这个立场绝不会变更。”这在同年被归纳为“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

蒋经国曾亲口告诉《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记者说:“与中国共产党接触(谈判),就是自杀行为,我们没那么愚蠢。”

然而来自大陆的“和平礼炮”并未停止。1981年9月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著名的“叶九条”,为“一国两制”的初步概念。

为避免在两岸博弈中陷入被动,与一国两制针锋相对,蒋经国酝酿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呼之欲出。1981年3月29日至4月5日,蒋经国以中国国民党主席身份,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贯彻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案”,并通过“贯彻复兴基地民生主义社会经济建设案”,希望透过实际的政治与经济建设,突显台湾地区的具体建设价值,以实现和平反攻。

随后,中共向蒋经国投掷一枚“亲情炮弹”,即开篇所述廖承志给蒋经国的一封信。廖承志以“经国吾弟”开头,隐见兄长劝教之意。文中表达中共对三不政策与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态度:“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中共希望透过家书形式达到“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效果。

蒋经国当然不方便回复廖承志的公开信,于是旅居美国的宋美龄,就以同样文言体裁、家书语调写公开信回复。信中开首即称“承志世侄”,对廖承志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问候,再问记否“先总统”当年两次释放之恩;结尾以长辈口吻,教导何谓孙中山遗训真义,反劝其早日“幡然来归”。

80年代的金门和厦门,就是以两封家书、一场同窗之争,展开一段新的故事。

从热战到心战

在新故事中,两岸间的心战取代炮战成为主战形式。

其实,双方的心战早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当时两岸仍在互投炮弹,大陆主张武力统一台湾,而台湾仍不放弃“反攻大陆、反共复国”。80年代,尽管两岸军事冲突消失,但是政治对立形势依旧严峻。

心战墙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与厦门岛相距不到3公里的金门大胆岛北山,心战墙写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8个大字,与厦门椰风寨海滩旁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墙遥遥相望。它们历经风雨见证历史,如今已成一种政治姿态和符号。

由于政策改变,双方的心战风格与方式在80年代出现很大变化。作为心战历史见证人,厦门女广播员陈菲菲对《告台湾同胞书》前后变化有切身体会。她说,称呼不一样,在此之前,称对方为“蒋军官兵弟兄们”,后来改称为“亲爱的国民党军官兵弟兄们,亲爱的金门同胞们”。另外,播音的风格、语气也有很大的改变,上级有关部门对我们的播音提出8个字的要求,要“清晰、自然、亲切、动听”。原来的播音比较铿锵有力,后来变得亲切柔和多了。

台湾也变换“心战武器”。除了金门有线广播继续进行对抗外,还依靠后方无线短波(大陆称为“敌台”)进行对抗,而炮弹就是邓丽君的歌声,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等歌曲。很多大陆人从“敌台”广播中听到她的“靡靡之音”。当时甚至出现一句口头禅:“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老邓”是邓小平,“小邓”则是邓丽君。

就在邓丽君赴金门展开劳军活动不久后,1991年4月24日,解放军驻福建部队发言人奉命宣布,从即日起,设在厦门沿海地区的有线广播站和所属各分站,停止对驻金门等岛屿的国军官兵进行广播喊话。历时38年的两岸心战走入历史。

贵妇与村姑

如果说现今的厦门是艳丽的贵妇,那金门仍是淳朴的村姑。

其实厦门和金门在1980年以前并没多大区别。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厦门开始了华丽的变身。1980年10月,中国国务院决定在厦门岛北部湖里区划出2.5平方公里,设立厦门经济特区。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并于同年5月,批准对厦门进一步放权,除了经济上的考虑,还特别强调是“加强对台工作,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紧接着,国务院于6月决定把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包含鼓浪屿共131平方公里,并逐渐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得益于此,1984年厦门批准的签约合同和外商投资额均超过前3年总和的3倍多。此外,两岸关系也出现转机。1985年新加坡籍台商高新平创立厦门三德兴工业有限公司,成为厦门首家台商独资企业,其资产在5年内扩大3倍。1989年国务院批准在厦门首开台商投资区,实施更多的优惠政策。

自此,厦门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较密集的地区,在全国成立的4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中,厦门就占了3个。

相较于厦门的飞速发展,金门此时仍继承着两蒋时代被赋予“三民主义模范县”的政治任务,仍旧被当作“反攻前沿”“反共堡垒”。直到1992年金门才开始解除“戒严”,结束所谓的“战地政务”,比台湾本岛整整晚了5年。

此后,金门开始转型。数十年的军事管制,战地气氛浓厚,迷彩碉堡、地下战备坑道、碉堡工事等战地遗迹,让金门成为风格独特的观光资源。

当然还有一部分具有历史特征建筑逐渐被新历史掩盖。从金城市中心往小三通港口--水头码头的路上,两旁土砌房舍倒塌,早期的“军友商社”“虎风台球间”“武威理发厅”已大门深锁,半倒的砖造围墙上,“庄敬自强、处变不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反共必胜、建国必成”等警语,经历风吹雨淋日趋而斑驳模糊。“欢迎莅临金门县”的红色布条,遮盖了旧码头前“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精神标语……

与厦门如春笋般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相比,金门的道路两旁尽是田野风光,岛上除了高粱酒厂外几无工业,宁静异常。金门没能赶上发展机遇,却保持闽南的民俗风情,独特迷人。

一曲弦歌两岸吟

在厦门特区扩大对外开放,特区是否驻军、特区部队还要不要整军备战,在中国内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期间曾发生金门驻军突然炮击厦门海域角屿岛守备连队的事件。这是1958年八二三炮战停止后两岸唯一一次军事冲突。

1984年6月27日,驻守金门国军士兵庄辉亮因站岗时吸烟被关禁闭,他从禁闭室逃跑下海,企图循林毅夫(原名林正义)的路径游往大陆,游出800公尺后被海岸哨及观测官发现。在使用轻武器射击无效后,开始用榴弹炮打击,未料反射到解放军驻守的角屿,解放军开炮还击,造成国军1人死亡,解放军1死2伤。不到一小时,双方停火。国民党政府最后发表声明,承认是下级军官无组织、无纪律而造成的误射。

此后,两岸关系在1987年迎来转捩。在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晚上,仍处于军事对峙的金门、厦门两地,突然同时放起春节烟火,向外界表达追求祥和、安宁的信号,一时轰动海内外。就在这一年,台湾本岛解除戒严,开放大陆探亲,金门与厦门交流日益热络。

然而,金门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仍未解严,为表面祥和的两岸关系埋下不稳定因子,很快地在3年后爆发。

1990年7月22日,福建平潭渔民出海捕鱼,发现闽平渔5540号渔船搁浅。当地公安撬开舱板时,惊见船舱里共有25具青年男性尸体,还有一名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原来,当时我方严密防范大陆偷渡客,军警为了防止他们返台,将26名渔民强行关进船舱,并将船舱顶盖钉死,致使25人闷死舱内。同年8月13日,50名偷渡者乘坐闽平渔5202号渔船返回福建途中,与押送的台湾军舰相撞,21人落水身亡。不到1个月,46人丧命。

为杜绝发生类似惨痛事件,1990年9月,两岸红十字会在金门举行商谈,就解决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的居民和刑事嫌疑犯或刑事犯的遣返问题进行协商。这是台湾首次同意大陆人士越过海峡中线在金门谈判,最终签署了《金门协议》,也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民间团体签订的第一个书面协议。

在《金门协议》生效后,因各种原因偷渡到台湾的大陆居民,陆续被遣返。自1990年10月8日第一批顺利遣返开始,两岸之间遣返工作从此顺利进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具体实现两岸之间的通航。

1992年11月7日,台湾解除金马戒严,同时终止战地政务。1993年2月6日,正式开放金马观光,封闭44年的“战地金门”告别军事禁地属性,成为两岸交往的前沿。

其实,在2001年小三通实现以前,金门与厦门间按照规定虽不能直达,但金门民众不顾限制,海上直航赴大陆探亲、旅游、结婚成为公开的秘密。90年代的金门与大陆货物交流频繁,日常食品有80%来自于大陆。两岸渔民们在生活上互助、生产上互帮,民间贸易发展迅速,许多民众透过渔民的牵线搭桥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金门报导》杂志创办人杨树清回忆:“那时,金门人想吃羊肉炉,早上用无线电呼叫,下午就可以在滩头等厦门现宰上岸的新鲜羊肉,还会附送一包上好的药炖中药材。”

除了经贸交往外,两地文化交流也蓬勃发展。对于第一次踏上金门的厦门人来说,最强烈的感觉是“和厦门太像了”。人们说着相同的语言,喝着同样的功夫茶,有着一样的风俗习惯,就连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也大同小异。曾有国内学者分析,“讨论金门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时,必须将金门放在大陆东南沿海来分析”。

相同的文化为两岸交流搭建桥梁。以演出闽剧着称的厦门金莲升高甲剧团早年就享誉金门岛。1994年,该团在相互隔绝45年后赴台演出,并专程登上金门岛献艺,一时间,在这个不大不小的海岛上掀起争看家乡戏的热潮。“一曲弦歌两岸吟,何人不起故园情。”看得金门人如痴如醉。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