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央行放水:三国时被吴国玩剩下的手段 /

央行放水:三国时被吴国玩剩下的手段

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能够获得足够的军费,军人能够得到充足的给养、高质量的装备,也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那么,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解决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的呢?白孟宸在《三国时如何筹措军费?原来老祖宗早就玩过“央行放水”的把戏》一文列举了魏蜀吴三国的筹钱奇招,其中吴国曾铸造“以一当五百”甚至“当一千”、“当五千”的大泉铸币,这与现在开印钞机的“央行放水”行为如出一辙。当然,在古代,这与大规模的放水必须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否则极易引起经济崩盘。

吴主孙权画像(图源:维基百科公有领域)

筹钱和运粮——三国时代的军事后勤和交通

据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司马懿在百忙之中曾专门派人了解诸葛亮的饮食情况,这当然不是因为这对老对手已经在战争中培养出“相爱想杀”般的关系,而是司马懿通过蛛丝马迹来侦测敌人的健康情况。当听说这位与自己争斗多年的老对手一天只吃“三四升”(注意:不是咱们现在的“升”)粮食时,司马懿立刻判断诸葛亮已经活不了几天了。

能否通过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体健康。而对于一支军队而言,能够获得足够的军费,军人能够得到充足的给养、高质量的装备,也决定了这支军队的战斗力。那么,三国时期魏蜀吴是如何解决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的呢?

打仗就是在烧钱

一场战争表面上消耗地是成百上千官兵的生命,背后却是每日数以万计的物资消耗。在三国时期,最底层士兵每天只能收到约八汉升(相当于1.22公斤)脱壳的米或者粟。考虑到当时动员的军队有数十万之多,每天耗费的粮食超过100吨,放在现在也是不小的数量。为了满足这个“无底洞”,各国只能绞尽脑汁从国内榨取资金和粮食,开源节流:魏晋官吏每天收到的禄米只相当于东汉时期的几分之一;有些时候皇室为了表现自己的节俭,还会将宫廷之中的金银杂物拿出来融化铸钱,以供军用。

为了筹措军费,魏蜀吴各国也都是想尽把法。比如“屯田”之法,实际上这就是通过租税获得军资。除了租税以外,贸易和买卖也是当时主要的军费筹措手段。例如在公元226年,有古罗马帝国的商人“秦论”到访孙吴控制下的交趾,此人在中国活动了近十年才离去,而此时驶往大秦的远洋上传已经拥有七帆,可载“万斛”。

除海外贸易以外,三国时期国内贸易也很繁盛。不光是民间依赖市集,甚至军队在作战间隙,都喜欢在军营附近开辟“军市”,一面收取市租,一面从实际上购买一切“军所无”之物。既然有贸易,就有物资的运输,因此各国同样玩弄“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财”的把戏,例如魏国的关税就为十中取一。

与贸易相比,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来钱手段——铸钱。吴国曾铸造“以一当五百”甚至“当一千”、“当五千”的大泉铸币,放在现代,就是不折不扣大开印钞机的“放水”行为。当然,大规模的放水必须有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否则即便在古代也会引起经济崩盘,两汉之交的王莽就是典型玩脱的代表。

魏蜀吴三国也继承了汉武帝创造的捞钱先进经验,搞盐铁专营和罚金赎罪。当时孙吴境内既有大山也有大海,可以“铸山为铜,煮海为盐”,魏蜀则分设“司盐校尉”和“司金中郎将”,《三国志》对此的评论是“利之益多,有裨国用”。盐铁专卖,实际上是从军民日常必用之物中抠钱,受到百姓的反对。而罚金制度的评价就呈两极分化,有钱的功臣大将和他们的子弟宾客,将其作为护身符,而普通百姓因为官吏检举,交不出罚金,则苦不堪言。

上面提到贸易、铸币、盐铁专营这些经济手段,大都还算是和平道路,还有一种来钱的非和平手段,从古到今被反复使用,那就是“以战养战”。三国时期,刘备在夺取蜀地之后,先允许官兵抢掠刘璋的府库,随后又铸造“直百五铢”以平抑物价的理由,在数月之间将官兵的抢劫所得逐渐收回府库。官兵们拼死厮杀只扮演了“财富搬运者”的角色。

筹粮不易,运粮更不易

虽然三国时期各国均已经铸造钱币,但与粮食、布匹等相比,货币反而只能算此等“通货”,真正战争消耗的物品才是这些钱的归宿,三国时期各割据势力均允许以军粮作为 “租税”,也避免钱粮之间多次转换的损耗。姜维在少数民族中有较高的声望,每逢他出兵,羌胡都会上缴马、牛、羊、毡子以及义谷。这些主动或者被动上缴的“义谷”,与屯田所得的粮草,都会被集中到关隘、城邑和干线道路附近,放入“邸阁”这样的大型粮库中。

说起粮库,也是战争中的关键目标。据《三国志》记载,蒋干到周瑜军营中游说,周瑜请他参观“仓库军资器仗”,以充足的粮仓体现自身军力的强大。但到司马氏征伐孙吴时,南方竹木粮仓相比北方地窖仓,防火性能不足,于是司马氏派出特种部队专门到孙吴的粮仓放火,导致对方粮食储备迅速降低。

储存的粮草想要为军队所用,还需要专门的运输和分发环节。魏蜀吴三国均设有专门的官员负责。负责运量的民夫属于为政府服徭役,因此基本不需要工资,但仍需要发给口粮。因此粮食运输过程中就有部分损耗,这一损耗的比率与运量目的地、运输人员数量均有关系。曹操在注解《孙子兵法》时曾提到,用粮车运粮,“费二十石得一石”由此可见陆路运粮的难度和花费。所以即便诸葛亮使用“木牛流马”运粮, 最后还是要依赖就地屯田解决军粮问题。

陆运效率低,各国也大量运用成本低运量大的水运输粮。曹操本人就在北方留下了白沟、平虏渠、泉州渠等一系列运粮水道。孙吴陆抗和晋国的羊祜围绕湖北宜昌进行攻防,陆抗首先围堰水攻宜昌,羊祜随之用船只运粮。陆抗发现之后,又毁堰放水,逼羊祜改水运为车运粮草,晋军很快陷入缺粮的窘境。最终陆抗成功攻下宜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粮草运输在三国战场上的重要地位。

咋运才合算

之所以会出现陆运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在于秦汉时期建设的道路系统在东汉末年的大混乱中逐渐失效。曹操在公元207年北征三郡乌桓,连续遭遇了道路因为洪水被冲毁以及塞外没有修筑现成道路的情况,最后还是在熟悉地理信息的田畴的引导下,强行修筑500余里道路才一举收降20余万胡人。

在秦汉时期,对于关键性道路,一般通过在道路两侧修筑工事来进行保卫。例如巨鹿之战中,项羽就从秦军手里夺取了临时修筑的甬道。但工事甬道修筑难度较大,因此曹操改为将甬道两侧的树木以木栅栏等物连接的方式,形成了简易的防御障碍。即限制了敌军对甬道上部队的攻击,也节省了修筑所需的人力物力。

不过,曹操的甬道体系到了巴蜀和江南都不管用。蜀汉方面最著名的道路运输系统也继承自秦汉,这就是悬在山崖绝壁之上的栈道。据说刘备占领巴蜀之后,大规模整备栈道。由于工程极为重要,由诸葛亮负责设定驿站,并整备剑阁和明月峡栈道,而张飞则负责在沿路种植柏树。

后来的姜维等人对诸葛亮划定的栈道和防区有所取舍,对其他区域的古栈道更是基本无视。甚至在魏延与杨仪对抗时,魏延在前面一边走一边烧栈道,杨仪却不愿意绕路,而是跟在魏延屁股后头一面修一面追。这样一来,到魏国大将邓艾伐蜀之时,逢山开路,绕过蜀军通常设防之地,却在绝境之间遭遇早年诸葛亮修筑,且已经废弃的军营,不得不承认如果孔明在世,魏军无一人能够幸免。

与陆路相比,三国时期的水运体系和工具较秦汉时期有所改进。虽然《三国演义》里面说“南船北马”,但除了通常被认为三国水师最强的孙吴之外,蜀汉的造船和水军实力在绝大多数时间内不如魏国,曹魏和司马氏政权对于水运和水师倒是一直十分重视。

蜀汉水军较弱的原因是多方面,首先是缺乏大将。公子刘琦和关羽在水军方面都有一定建树,关公甚至曾经趁洪水痛击于禁,但在关公被杀以后,蜀国再也没有可以掌握水军的大将。其次,蜀汉与魏国接壤之地地处下游,如果想要作战,既不能顺江出兵,也很难水运运粮,干脆就放弃了水军建设。

而上文我们提到曹操曾在北方修筑多条运河用于运粮。他的儿子曹丕也算子承父业,为了征伐东吴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西修筑了讨虏渠。后来邓艾也在淮河修筑了广槽等多条军用运河。

由此可以看到对于古代战争来说,内政经济及后勤保障,不仅仅关乎一场战争胜负,甚至往往是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