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国资流失 网约车成改革深水区标志 /

国资流失谁埋单 网约车已成改革深水区标志

中国交通部出台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将从2016年11月起正式施行,而更受关注的则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不久前发布的地方网约车管理条例是否还有调整的可能。此前,类似于“京人京车”、“沪人沪车”、“排量2.0或1.8T以上”之类的苛刻条件已在大陆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这些条例的带动作用也十分明显,三亚、漳州、泉州等城市随后出台的网约车管理条例也采取了相似的策略,沈阳的条例甚至被指标准高过了北京上海。

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地方条例,舆论场上诸如“地方政府懒政”、“户籍制度绑架创新”、“网约车不应是调控大城市人口的工具”、“政策风险是中国创新的最大风险”、“分享经济名存实亡”等评论已经很多,但有一点似乎被忽略了:作为大陆市场上目前一统天下的网约车平台,滴滴公司背后的股东中站着大量“国家队”,而北京、上海等地方政府出台的“极端保守政策”让滴滴的估值大幅缩水,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其背后是一个“中国能否为创新提供政治与法律保障”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网约车将受到怎样的对待已经成了一个风向标,代表着中国未来在改革深水区的走向,也关系到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能推行到什么程度。

地方政策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的背后,关系着“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最终实现(图源:新华社)

公开资料显示,滴滴在2016年完成了新一轮45亿美元融资,以及与Uber中国合并之后,最高估值已经达到338亿美元,可以跻身世界互联网公司前十名。

滴滴的股东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和中国最知名的公司和投资机构。在滴滴的国际股东名单中,有苹果公司、软银、淡马锡、老虎环球管理公司等等。中国国内则有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有评论称,能让BAT共同投资,这种情况在中国极其罕见。

最为关键的是,在滴滴国内投资人的队伍中,有大量“国家队”的身影,中投公司、中国人寿、中国邮政、招商银行、中金甲子、中信资本等先后入场,此外还有北京国资委下属的北汽集团、上海国资委下属的赛领资本等地方国资。

一线城市的网约车地方管理条例出台之后,有国际资本机构认为,滴滴338亿美元的估值可能要缩水一半。其他投资机构可以自认倒霉,但已经砸下重金的“国家队”,则面临一笔笔巨额的国有资产流失。谁来对此负责?“国家队”投资人的心里可能塞满了委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汽集团和赛领资本分别是京沪本地的国企,相当于“亲儿子”,但是这两个地方政府出台的“土政策”似乎并未考虑这一点。“孩子和脏水一起泼出去”,颇有几分“大义灭亲”的味道。

中国的网约车行业已经把全世界最顶级的企业、机构卷入其中,甚至还包括中投公司和淡马锡两家主权财富基金,滴滴公司本身目前也并没有什么需要“从严治理”的问题,对它的监管完全可以有更科学的方式。有评论指出,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地方网约车管理条例如果不能改变极端保守的姿态,宁愿眼睁睁看着国有资产流失也要把滴滴公司“监管”的剩下半条命,就等于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政府不是不鼓励创新,而是中国现实的政治环境、法治环境没有能力为创新提供真正的保障。

而网约车失去创新保障的具体原因在于,它碰上了中国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的其中两块:一个是出租车改革,一个是户籍制度改革。在这个意义上,网约车的命运不再只是一个行业事件或社会事件,而是具有了标志性意义,代表着中国在未来能否趟过“改革的深水区”。

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公报中有这样的表述:“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对各种不同意见都必须听取,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带头从谏如流、敢于直言。”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时的出发点,是将网约车看成经济创新的动能,还是视其为对既得利益产生威胁的烫手山芋,同样影响着习近平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最终实现。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