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韩春雨离造假和诺奖都只有一步之遥 /

韩春雨离造假和诺奖都只有一步之遥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这打破了国际基因技术的垄断,被国内学者誉为“诺奖级”的学术成果。但之后故事急转直下,全球多家实验室,历时5个月的时间,没有一家宣布能重复成功。近日,该杂志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已收到关于韩春雨论文的多个意见,对于一些提交的批评意义重大,以至于让作者或编辑推断出论文的基本结论是无效的——这种情况下,论文会被撤稿。”

揭开“韩春雨”事件的遮羞布,中国科学学术界很尴尬(图源:VCG)

此次韩春雨事件有两个因素被大众关注,一是生物基因编辑技术是当前研究的热门领域,具有重大科学和商业价值,二是韩春雨没有海外留学经历并且在国内非顶尖大学,研究出了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成果,这种类似“屌丝逆袭”的励志剧,被学界和鸡汤界津津乐道,眼看明年高考又有了可供全民引用的素材,韩春雨的研究却陷入了无法重复的争议中,难道励志剧反转变惊悚剧了?

不论是韩春雨、中国科学界、还是河北科技大学,现已成为科学共同体,面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键节点。对科学共同体来说,其核心的行动准则是求真。从国内转基因事件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科学界面临一个尴尬的景象:科学界对公众所做的科普传播,受众并不买账。究其原因,是科学共同体在公众眼中并不以求真求实的面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利益团体,是获得国家资助的利益既得者,圈内人出于利益考量,互相包庇。

公众做这种对抗式的解读,一方面与科学团体的神秘保守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专家”“教授”的污名化后的不信任。科学共同体在公众面前的亮相,总掺杂着政府部门的影子,因而具备所谓“维稳”的因素,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构成了公众头脑中的图像。当科学界努力传播真相时,公众相信的往往不是事实,而是他们愿意相信的事实。

另外,由于科学实验的复杂性等因素,使科学界发声的速度总滞后于事件本身,当事实被澄清时,公众关注的热点早就风云变幻。因此,河北科技大学应该尽早启动相关调查,这才是对韩春雨和中国科学界的保护。不能重复的实验意味着韩春雨面临学术造假,若这是谣传,那么制止谣言就得尽早进行信息公开,不要藏着掖着,更不要做事不关己的清闲状,因为谣言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信息的稀缺,不然真相还没穿上裤子,谣言早就跑遍世界了。

当科学学术界的精英主义面孔,被近年来频频爆出的学术论文抄袭事件所解构时,学术界已名誉扫地。这种学术失范现象频发,究其原因,从内部因素看,与学术职业的“异化”有关,学术共同体作为一个特殊场域,拥有内在特有的运行逻辑。当场域内部及外部社会的环境和文化发生改变时,学术研究越来越带有碎片化和功利化倾向。韦伯所言学者“被所有局外人嘲讽的独特的迷狂”,已经被学者为了满足业绩考核、获得经济回报以及相伴随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取代。

一旦这种现象在学术共同体内部演变成广泛性存在,而且个人经济社会地位多于论文数量而非质量有关,共同体内部原有的自查机制将失去约束意义。从外部监督角度看,学术失范的产生也与缺乏有效的监控和追惩制度有关,导致失范者有恃无恐。因此,学术界应该从内部自查和外部有效制约两个方面入手,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再发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