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在温哥华不懂英文没关系?有苦说不出 /

在温哥华不懂英文没关系?有苦说不出

这几年,有关中文的使用问题,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见诸报端:从大街上随处可见的中文招牌,到小区里业主们的中文会议,再到校园里无处不在的中文补习班……也难怪老外们心里敏感,英语作为加拿大人的母语和第一官方语言,在大温华人社区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存在。在中文占据大温华人生活“大半壁江山”的今天,英语对我们来说,到底还重不重要?

几乎每一个生活在大温的华人在跟国内亲友描述加拿大生活的时候都会有这么几句话:“移民加拿大,尤其是温哥华,会说中文就够了,英语根本用不着。”“我在这生活十几年了,一句英语不会,也没什么问题。”

这话在外人听来可能有点怪:生活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怎么可能只用中文?

可在大温哥华,还真有那么点意思。

从飞机落地走出机舱门起,映入眼帘的温哥华机场广告就都是中文,一路走一路看,每一块机场指引牌上都有中文;想买房买车?“精通国粤英三语”的华人中介遍地都是;想银行开户?银行柜台大都有会说中文的工作人员,还有专门的中文服务热线;想购物?不管是超市还是商场,总能找到会说中文的导购和中文的价签;生病了?可以去找华人家庭医生;甚至是向ICBC报保险,都有在线的中文翻译帮忙……华人们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和语言,方便了自己也没妨碍别人;政府和各类公共机构也陆续增设中文服务,友好体贴。

这么看起来,似乎从衣食住行到安身立命,我们都可以在华人圈子里完成,即便不会英语,生活也该是顺顺利利才对。但为什么,我们还是常常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为什么有些事解决起来那么难?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苦楚,究竟是怎么回事?

做生意说不出的艰难

华人移民中,英语不好但经营生意的大有人在。比如Lucas的父母,据他描述,他的父母移民来温十几年,却一句英文都不会。

Lucas家境不错,他说多亏了父母十几年的奋斗,这段奋斗堪称“血泪史”:“我父母不会英语不能继续学习,只能出卖劳力,所有的钱都是血汗钱。母亲开了一个面点厂,每天送做好的点心给各中国超市和酒店。每天无数次提起超重的蒸锅,十几年下来手臂负荷过重,缠上厚厚的绷带。父亲有一个装修队,领着三五个人每天干着粗活累活。虽然我们能住大房子开好车,但这十几年父母太辛苦了。”

Lucas告诉加西周末,他从八九岁起就成了父母的“小翻译”,父母需要看些政府文件或办点事不得不用英文时,就全靠他来辅助。

来温哥华已经十几年的方先生对加西周末表示,自己当年以留学生身份来到加拿大,又在某名校读了硕士,本科还是英语专业,自认为英语算是好的了,但是之后还是遇上了很多问题。方先生毕业后不久就开办了自己的生意,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就觉得“特别难”。“很多华人都说在这里特别难,一开始我还不相信,后来有一段时间觉得真是这个样子,感觉有点坚持不下去了。”方先生对加西周末说。现在自己做生意也有七八年了,方先生现在已经没有那种艰难的感觉。

回顾自己的经历,他说,有一些是自己的经验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华人在加拿大,英语问题仍然是导致“做生意难”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举例说,虽然学过多年英语,但自己当年其实连一些基本的商务文书都很难撰写。为了准备针对西人公司的产品介绍材料,他常常要到网上搜集很多模板,然后按照其中的语气和方式,一点一点照着学。就连招员工写的工作描述(Job Description)也是根据自己公司的实际需求,再从网上找对应的模板慢慢拼出来的。一份本地人可能很快就可以准备好的文件,方先生往往要花上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时间。

“英语其实只是个表象,实质是新移民对本地商业运作知识的全方位的缺失,”方先生对加西周末说,“我现在常常想,如果我是本地出生的,有些事情是易如反掌的,比如一些法律法规,本地人都是很熟悉的,而作为外来人,每个方面都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一些像商业信函等等的东西,只要有英文底子,还可以慢慢摸索,但是对本地商业思维和文化的全面认知,却更加困难。”方先生说,一开始去跟西人公司,甚至是跟来本地20年以上的华人谈业务,往往不到15分钟就以失败告终。

后来发现本地人对数据要求特别高,必须要用真实数字说话。而且他们商务交流的方法和习惯,华人也不太熟悉。只有一次又一次从失败中学经验,才能提高。现在方先生的业务终于走上了正轨,但是他表示,对于华人移民来说,有些东西是很难突破的,比如一些西人客户私下开的玩笑,他基本上还是完全不懂,所以也无法跟客户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交流。

另外,加拿大就业形势的严峻迫使更多华人走上了创业和自雇的道路,但华人也大多是只做华人生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中文交流方便。有很多移民其实很难与讲英语的客户沟通。在炒得沸沸扬扬的列治文中文招牌事件中,曾经有业主道出了自己的辛酸,使用纯中文招牌确实是不想让过多的讲英语的顾客光顾,因为自己并不懂英语,无法为他们服务,还有可能导致误会。这种无奈苦楚实在无法言说。

本地华人市场是一块并不算大的蛋糕,只做华人市场的人多了,导致市场越来拥挤,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也不断滋生出一些怪相。

接触信息量少

越来越封闭

华人移民来到加拿大,自然要关心当地新闻时事,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咨询消息。英文不好看不懂英语报纸和网站?没关系,大温哥华有大量中文的信息来源。

不过,对于不懂英语的华人们来说,这样形式的信息接收,存在很多变数。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本地华人更多的依赖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渠道了解本地的信息,然而这些信息很多是从英文翻译过来,在过程中往往产生了偏差甚至谬误。好比之前闹得加国华人圈沸腾不已的“死猪门”事件,几乎要演变成一场“加拿大主流媒体对全体华人的种族歧视”。然而其中大导火索却是对“died like a pig”这一英语俚语的理解问题。这个词是不尊敬,单也绝不至上升到种族侮辱的层面。

又例如几乎“每月一次”的“大地震”,由于翻译的失误,把“有三成几率发生的八级大地震”误解读成“有八成几率即将发生大地震”;又例如一些夸张的表述,“百年不遇大风暴”等,致使不太涉猎英文报道的本地华人们被吓成了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经常有移民感叹,来了加拿大多年,感觉自己越来越封闭,不外乎是接触资讯少的原因。在大众使用中文作为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后,还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2014年,温哥华教育局通过性取向及性别认同政策修正案,此法案在之前收到部分华人家长的强烈反对,其中有一部分反对者在社交媒体发布一份材料指出这个法案的几宗罪,其中一条最惊悚的是对于某些孩子,新法案可能强制给他们注射性激素,达到变性的目的。一时间很多家长信以为真,举办了多次抗议活动。然而,这一条的真相其实是教育局对性取向不明的孩子教育的辅助资料库里有一篇文章,表示对于某些性别错乱的孩子,以后他们有可能自行接受某些治疗,绝不是中文资料里写的教育局将强制他们变性。其实,只要查阅一下英文原文,流言就很容易不攻自破。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类似的事件在华人圈中不断出现,例如近几年出现的食品安全、众筹等影响华人的重大话题中,都有与事实完全相反的说法仅以中文流传。

中文服务很难面面俱到

由于华人占总人口比例的增加,大温的公共服务部门、行政单位有很多都已推行了中文服务:加拿大的主要银行、通讯服务商、ICBC等保险集团、救护车呼叫、免费法律援助、食物银行等等都有中文服务。看起来生活里的一切都可以用中文解决,然而真到需要的时候,就不一定能那么美好了。

本周一晚上接近凌晨,家住列治文的刘先生家的网络和电话突然全部中断,而他正在跟远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洽谈业务。他赶紧拨打Shaw Cable的中文热线,却发现已经过了工作时间,但其实该公司的英文服务是24小时的。然而,由于无法用英语沟通,也毫无办法,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解决问题。。

类似的情况,家住本拿比的来先生也碰到过,不过,他的情况显然要更加紧急。来先生由于驾驶违规被交通警察要求路边停车,停车后接受询问时,来先生无法用英语进行交流,申请中文翻译却被告知翻译需要两个小时候才能抵达现场,显然警察也并没有耐心为了来先生等两个小时。来先生只得打电话给自己会英文的朋友,请朋友帮忙通过电话进行翻译。

明明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解决的生活琐事,却因为语言的障碍,差点造成大麻烦;明明是可以自己填写完成的各类手续、证件申请表,却因为不会英语,不得不找中介代办,白白花了冤枉钱。

生活里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中文的服务也并不是面面俱到,时间和空间上的“来不及”“顾不到”,让不会英文的华人难免感到窘迫。

英语影响职业选择

Scott Yano在SFU英语语言文化中心(English Language and Culture,ELC)执教十多年,见过无数的外国学生。在他看来,中国学生是所有国家学生中学习英语最为功利的。“大部分的中国学生来到ELC都不是为了学习英语,只是为了尽快完成课程进入大学,但是英语没有学好,他们即使进入了大学,也很难毕业。”

Scott看到很多中国学生选了商科或者计算机专业,一问才知道,他们并不是热爱也不是擅长,而是因为理工科和商科的专业相对文学艺术类专业,对语言的要求比较低。曾几何时,英语成了影响学生们职业方向选择的重要因素。

Scott一度很费解:难道英语比计算机的C语言更难学么?直到他的一位学生告诉了他答案:“我们可以用中文学习计算机语言啊。”

课堂上的英文授课听一遍,课下报补习班用中文再学一遍,已经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的默认的学习方式。“除了特别聪明的几个,剩下几乎人人都在补课,你不补行么?”SFU商科大二的学生Daisy这样告诉加西周末。

在Daisy看来,英语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关键:会做的题看不懂题目而答不出;统计课的逻辑关系题,不认识单词很难理解;市场营销都是常识题,如果不是语言障碍不至于不会。而选择补课,她表示,其实不是知识听不懂,就是英文问题,课下用中文再补一遍完全可以学会。当然这等于是费了二道工,花了双倍的时间和精力。但Daisy认为,反正听不懂也要花费时间,就不如选补课这种最有效率的方式,花钱花时间换一个好成绩 。

有些中国学生不愿受英语的制约,执意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但英语往往成为他们成功的拦路虎。

SFU传播学助理教授FrédérikLesage遇到一件让他很遗憾的事:他的一位学生毕业论文没有通过,因为这名学生的写作水平实在无法令人满意。中国留学生选择传播学这类人文专业确实难得,是一种有勇气的表现,并且这位学生极为努力,当初许多教授都看好她。传播学要求学生大量阅读写作,这对于加拿大土生土长的学生尚且困难,非英语母语出身的留学生们,论文常常写得七零八落,不忍卒读,为了能毕业,大部分学生都去抱了理工科和商科的大腿。这位女生努力了数年,最后还是栽在了英语写作上,Lesage教授爱莫能助,唯有痛心。

Lesage教授的另一位中国学生Stephanie也认为,对于大部分学术吃力的留学生来说,最主要的障碍还是语言。

当初选择专业时,Stephanie身边的朋友很多都因为语言的原因选读了商科和计算机专业,而她则信心满满的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传播学。当时的她认为,语言可以慢慢提高,不是问题。现在的她,虽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但也尝到了苦头:传播学专业的课业成绩由讨论(discussion),出勤率(attendance)和参与度(participation)共同组成,英语听说反映慢于本地同学的她,讨论和参与的分数往往不高。

Stephanie接受采访的时候正值期中考试期间,她笑称“这两周都快死了”,因为英文水平不够,看文章吃力,她花了大量时间却抓不到重点,这让她有事倍功半的痛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