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飞向宇宙梦想工程 载人航天产业效应惊人 /

飞向宇宙梦想工程 载人航天产业效应惊人

太空离我们有多远(三)

中国是继美国与苏联后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完成自动交会对接任务后,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并开展一系列体现尖端国际科学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而根据美国和欧洲不同研究机构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美元将会产生7至12美元的回报。持续在载人航天领域进行投入研究,将对未来中国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局部(图源:VCG)

从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到通信卫星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教育、金融、电力等领域,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同程度地享受着卫星带来的文明和便捷。从新药品到新材料,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实施以来,仅花费35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与美国每年100多亿美元的航天经费,欧洲航天局每年30多亿欧元的花费相比,显然还远远不足。即使与中国国内其他大型工程如高铁建设或核电相比,2016年铁路建设将达到8,000亿元,核电未来5年投资5,400亿元,载人航天规模仍很微小。

虽然高铁和核电属于国家级出口项目,而航天工程研发投资本身具有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但是从中长期来看,载人航天技术及其相关科技产品的研发投资或许是未来的一个极具潜力的选择。毕竟,铁路和发电都属于基础设施,人们总希望为之支付的钱越少越好,而飞向宇宙属于梦想工程,你愿意为自己的梦想付出多少钱呢?

从国际空间站观测到的地球面貌(图源:VCG)

知识点:国际空间站建设步骤

第一阶段
1994至1998年为准备阶段。主要进行了9次美国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的交会对接。在此阶段,美国宇航员累计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工作2年,取得了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以及在空间站上长期进行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实验和对地观测的经验,可降低国际空间站装配和运行中的技术风险。

第二阶段
1998至2001年为初期装配阶段。此阶段主要目标是建成一个具有载3人能力的初期空间站。

1998年11月,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组件,美国出资、俄罗斯制造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发射成功,标志着国际空间站正式进入第二阶段。12月,第二个组件——美国“团结”号节点舱发射成功并与“曙光”号成功对接。此时国际空间站能够支持3名宇航员,最终可以提供7名宇航员同时工作和生活。

2000年7月,国际空间站的核心组件、俄罗斯建造的“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入轨并成功对接。11月,首批3名宇航员进驻空间站,国际空间站开始长期载人工作。

2001年2月,美国“命运”号实验舱成功对接国际空间站。4月,加拿大制造的遥控机械臂与国际空间站顺利对接。7月,供宇航员出舱活动的“气闸舱”并入国际空间站。至此,国际空间站第二阶段的装配工作完成。

第三阶段
2001至2011年为最终装配和应用阶段。此阶段先后组装了美国的衍生架结构,俄罗斯的对接舱段,日本的实验舱和欧洲航空局的哥伦布轨道设施等。装配完成后的国际空间站衍架长度108.4米,舱体长度74米,大致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总质量达400余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设施最为先进的人造天宫。它运行在高度为397公里的轨道上,额定乘员6人,有10年至15年的永久载人运行期。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