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特朗普推特执政与专权的隐忧 /

特朗普推特执政与专权的隐忧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对推特的钟爱众所周知,子夜和凌晨发推特是常有的事。在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利用推特(Twitter)等社交推广工具,为他赢得选举人票、拿下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当前的政权过渡阶段,特朗普虽然承诺过在使用推特方面会有所克制,但是,过去一周,特朗普继续诉诸推特攻击对手,排斥、批评甚至“贬低”主流媒体,尤其逼着《纽约时报》开启“推特直播”。很多人担心,一向不喜欢传统主流媒体的特朗普,明年就职后会否改变以往白宫新闻办公室的行事作风,更多地将推特当做个人的“执政工具”。

特朗普数小时内连续发推特回击希拉里及普选票争论(图源:其他网络来源)

在特朗普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共和党领导人也开始更多地使用推特为自己和特朗普辩护、攻击奥巴马政府。特朗普“共和党政府”的“推特执政”俨然成风。

上周末,针对希拉里团队配合绿党,发起针对威斯康辛州大选投票的重新记票,特朗普一大早便通过推特发起了批评与攻击。在24小时内,特朗普连发13条推文,完全打破了这位当选总统在竞选期间发推文的频率记录。其中一条针对绿党总统候选人斯坦因(Jill Stein)和希拉里团队的推文写道:如果除去数百万非法投票,我就可能赢得普选票了!几个小时后,特朗普再次发布推文,进一步解释说:“在弗吉尼亚州、新罕布什尔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存在严重的选票欺诈行为”。

特朗普这几条推文使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成功当选后仍然质疑大选结果合法性的人。而且,这种质疑不附带任何事实证据支持,这对于当选总统也是历史上首次出现。

很多媒体通过追根溯源,调查发现,特朗普当天推文的来源是极右网站InfoWars。这家非主流网站专门炮制各种针对希拉里及民主党阵营的“阴谋论”。特朗普似乎很享受推送类似未经证实的信息。

特朗普会否出现和希拉里邮件门同等性质的“工具滥用”争议吗(图源:Getty/VCG)

根据《纽约时报》统计,自2015年6月参选以来,特朗普通过推特“辱骂”、“侵扰”过的人和事就达300次左右,攻击对象很多都是媒体记者、社会名流和党内外政客。美国昆尼皮亚克大学的民调中(Quinnipiac University Poll)上周二公布的民调,近6成的选民认为,特朗普应该关闭自己的推特账号。

按照推特的使用及隐私规定,封杀账号须满足被举报的账号:初衷是为了侵犯他人或向他人发送辱骂信息;存在威胁等行为;煽动他人侵犯另一用户;通过多个渠道发送侵扰信息。但是,作为下届美国总统,目前尚难判断特朗普触及以上规定的“门槛”。

其实,推特、facebook(脸书)等社交工具,在特朗普看来,都是“权力”工具。虽然希拉里花的钱多,但在社交推广方面远不及特朗普团队。这一点,特朗普认为自己很成功。那么,如果特朗普执政后通过推特公布信息,推特会不会成为他的专权工具呢?

“专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缺乏透明度,二是权力的集中。特朗普说过,他使用推特的原因是“快速有效,能够第一时间针对自己的不实不利信息作出反击”,这不但体现时效,而且也凸显透明度。但是,这种透明度只是形式上的。真正的透明度应该是决策过程和内容的公开与透明。

特朗普到访纽约时报当天,该报只能通过twitter直播会晤进展(图源:VCG)

当然,白宫的确存在“专权”,这是核心圈子决策所决定的。近三任美国总统都被在野党批为“帝王总统”,除了和他绕过国会发布行政令外有关外,也和白宫同国务院、国防部沟通方面的嫌隙大有联系。也就是说,这种专权只是一种行事风格,而非权力结构。它局限于白宫,至多影响“府院之争”,不会衍生为专制,影响整个联邦三权体制。

前不久,奥巴马总统在推特、facebook和instagram社交媒体发布的信息已被“充公”,归档于美国国家档案与记录管理局,部分也将被转往将来的奥巴马总统图书馆,供今后查阅。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将总统发布的电子文档收录。

特朗普上台后,奥巴马使用过的@POTUS账号所有推文将被删除,改由特朗普管理。由于他说过,要保持决策的“秘密性”和不可预测性,外界普遍担忧特朗普政府的透明度。他将来会否调整策略,在发布推文方面保持克制或审慎,值得观察和参考。

这次特朗普围绕“普选票”掀起推特风暴,也是为了他自己的“执政权威”,因为从目前来看,近53.5%(随着普选票统计接近尾声,这一比例有可能继续上升)的选民将选票投给了其他人。虽然特朗普支持率在他胜选后上升至42%,但这一比例依然低于往届当选总统,甚至低于他普选票得票率:46%。

但是,既然已经赢得选举,过分计较普选票多少已无实际意义,眼下关键看如何同建制体系各个势力协调组建执政班底,如何通过与国会的妥协与合作积累政治资本。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