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苏联的余晖:最后的米格 最后的米高扬 /

苏联的余晖:最后的米格 最后的米高扬

2016年11月25日,前苏联传奇飞机设计机构,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第二代传人伊万·米高扬逝世,享年89岁。米格设计局迄今最后一款实现量产的重磅战机米格-29“支点”的设计者,最后的米高扬,就这样走了。

米格设计局乃至俄罗斯航空工业最后的荣光——米格-1.44实验型战斗机(图源:YouTube视频截图)

传奇的起点

传奇的起点之一阿尔乔姆·米高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俄国人,而是与斯大林一样来自高加索。

1905年,阿尔乔姆·米高扬出生于亚美尼亚,他有一位比他年长十岁的哥哥——阿纳斯塔斯·伊万诺维奇·米高扬,也是伊万·米高扬的父亲。阿纳斯塔斯·米高扬早年就参加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1919年当选俄共中央执行委员,1922年当选苏共中央委员,30岁成为最高苏维埃国内和对外贸易人民委员(相当于国内和对外贸易部部长),是苏联当时最年轻的人民委员,40岁进入苏共政治局,后官至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相当于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位列国家领导人。

很可能是在哥哥的影响和安排下,1923年18岁的阿尔乔姆·米高扬离开亚美尼亚前往罗斯托夫,成为一名机床工人,当时阿纳斯塔斯·米高扬正担任罗斯托夫俄共中央东南局书记。1925年,阿尔乔姆·米高扬前往莫斯科并加入红军,1931年进入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与飞机结缘。在学院时,阿尔乔姆·米高扬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与三位同学共同设计了一种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少年先锋号”。1937年毕业后,进入苏联当时的唯一的歼击机设计机构——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所在的第1飞机制造厂担任军代表,而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正是由苏联一代歼击机设计大师波里卡尔波夫创办,其一手设计的“伊”式飞机是苏联二战时期的主力战斗机。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两年经历,为阿尔乔姆·米高扬的飞机设计奠定了基础,但也正是波利卡尔波夫的失利给了阿尔乔姆·米高扬和古列维奇机会。

发生于1936年至1939年间的西班牙内战,各国虽未直接参战,但都争相提供军事援助,苏联也不例外。苏联援助西班牙革命者的“伊”式飞机,在西班牙完全为德制BF109战斗机压制,斯大林大为恼火,要求国内尽快研制出能与之匹敌的战斗机。被寄予厚望的波利卡尔波夫,日夜赶工研制出的伊-180战斗机,四架原型机三架坠毁,其中两架机毁人亡,一架因发动机故障迫降,烧毁机库。伊-180项目被叫停,设计师、制造厂长长、航空工业总局局长被逮捕,波利卡尔波夫因斯大林力保才幸免。

形势不等人,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苏联高层很是焦急。决定打破垄断,让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参与到新式战斗机的竞标,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设计局。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的米高扬与古列维奇建立了米格设计局,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彼特利亚科夫和苏霍伊也都分别建立了别里也夫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未来的苏联两大战斗机设计局米格、苏霍伊都在1939年建立了。

值得指出的是,米高扬成功与他的高官哥哥存在一定关系。当米高扬的的设计方案抵达斯大林案头时,高达670公里的时速令斯大林大为吃紧,阿纳斯塔斯·米高扬向斯大林保证这绝不是天方夜谭,并提出要实现这样的设计需要一个团队。这才有了斯大林亲自签署命令允许在第1飞机制造厂设立米格设计局的前身第一实验设计局,米高扬为主任设计师,格列维奇为副主任设计师。也正是由了斯大林的命令,米高扬名正言顺地从波利卡尔波夫设计局抽调走了四成的设计师和大部分设备。当波利卡尔波夫提出异议时,得到的是波利卡尔波夫设局调往第51飞机制造厂

有了自己的设计局,米高扬和古列维奇夜以继日,短短三个月就拿出了自己的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方案,在投产前定名为米格-1。由于米高扬曾在飞机制造厂担任军代表的缘故,他不但长于设计,对飞机制造也极其熟悉,生产极为顺利。1940年4月5日首飞时,米格-1在7000米高空时速达654公里,创造了苏联飞行纪录。

传奇的殿堂已经为米格打开了大门,但路途却并不平坦。由于米格-1在生产中陆续发现一些问题,自首飞后就开始改进,仅生产了100架。经改进后的米格-3,是米格设计局第一款成功之作,但仍只生产了470架,其中仅270架装备苏联空军参加卫国战争。整个二战期间,米格设计局设计的米格-7、米格-8都未能量产,米格-5甚至都未定型。直到二战后,米格设计局才迎来第一款量产飞机——米格-9,该飞机最大时速825公里,创造苏联活塞式飞机纪录。

战争是军事工业发展的最大催化剂,迫于战争的压力,苏联鼓励年轻设计师成立自己的设计局,这才有了米格设计局,然而米格真正的辉煌发生于二战后。

米格传奇

二战结束后,在其他设计局仍然热衷于螺旋桨飞机时,米高扬敏锐地意识到喷气式飞机的时代即将来临。这一跨时代的预见,奠定了米格设计局的辉煌,米格设计局终将主导苏联战斗机设计。

在苏联缴获的德国BMW003发动机基础上,米格设计局成功研制出米格-9战斗机,开辟了苏联战斗机的喷气式时代。1946年,在米格-9设计定型的同时,跨时代的米格-15开始设计。

1947年,米格-15原型机首飞降落时发生事故,机毁人亡,米格设计局不得不推倒重来,当年12月第二架原型机才首飞成功,次年服役,成为苏联空军主力战斗机。在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米格-15一战成名,装备米格-15的中国空军,被西方誉为一夜之间成为空军强国,堪与美国空军匹敌,朝鲜半岛上空的米格走廊举世闻名。

米格-15不但大量装备苏联空军,还大量出口到东欧各国、中国、越南、朝鲜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并授权这些国家制造,制造、仿制米格-15是众多国家航空工业的起点。据统计苏联共产生了16500架米格-15,是苏联生产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中国以仿制米格-15起家,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工业体系,仿制米格-15生产歼-5、米格-19生产歼-6、米格-21生产歼-7,严格说歼-8也未脱离米格战机的范畴,直到1980年代研制歼-10战机时才摆脱米格对中国战斗机设计的影响。

此后米格设计局再接再厉。1948年设计出米格-17,北约代号“壁画”;1952年设计出米格-19,北约代号“农夫”,该机是苏联第一款超音速喷气式战斗机,最大速度超过了美国F-100“超级佩刀”的1.09马赫,达到1.46马赫;1955年,米格-21首飞,北约代号“鱼窝”,至今仍在近50个国家空军服役,经历了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等实战的考验,直面美制战斗机的挑战。以色列曾为获得一架米格-21而开出数百万美元的悬赏,直到1966年在摩萨德策划下,由一名伊拉克飞行员驾驶一架米格-21叛逃以色列,才得以如愿。

1960年代,根据越战经验,苏联急需长航程、多用途战斗机。米格设计局研制了米格-23战斗机,北约代号“鞭挞者”,1967年首飞,1968年定型。这是苏联第二款变后掠翼超音速战斗机。以米格-23为基础,1969年米格设计局改进设计出米格-27战斗机,北约代号“鞭笞者”,实际上米格-27更像是攻击机或者战斗轰炸机,而并非单纯的战斗机,其2500公里的航程也是当时米格战机中最大的。

与此同时,鉴于美国U-2、SR-71“黑鸟”等最大速度超过3马赫、飞行高度超过20000米的高空高速侦察机的威胁,苏联将战斗机发展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机种——强调高空高速性能的截击机。1964年首飞的米格-25是其开山之作,同时也是传奇设计师阿尔乔姆·米高扬参与设计的最后一款战机,北约代号“狐蝠”。该机创造了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升时间的世界纪录,在高空最大速度高达3.2马赫(实际仅能达到2.8马赫),爬升高度最高达37650米。对于米格-27令人吃惊的速度、高度极限,西方各国给予极大关注,并据此推测苏联军用航空器制造技术已经走在西方前面。1976年,一名苏联飞行员驾驶米格-27叛逃日本,西方各国才第一次揭开了米格-27的神秘面纱。

在米格-27的基础上,米格设计局研制出米格-31,北约代号“捕狐犬”,世界上飞行速度最快的战斗机、截击机。该机1968年开始研制,1975年首飞,1982年加入苏联国土防空军服役。该机不但在高空具有2.83马赫的速度,在低空仍然能够达到1.23马赫的极速,最高速度超过4000公里每小时,还具有迄今米格飞机最大的航程,不带副油箱转场航程达3300公里。装备大功率雷达的米格-31,依靠其高速、大航程的优势,通常一架飞机就能控制大片空域。

转折

1969年,苏联获知美国正在展开下一代战斗机“FX”研制计划,意识到如果不能有所应对,苏联将落后于美国。于是,苏联也展开了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制。鉴于当时无论是米格-21、米格-23存在的缺陷,苏联希望下一代战机是一款各方面性能较为均衡的战机,具有优异的机动性和高性能的航电系统。

在苏联空军的协调下,新战斗机空气动力设计由苏联空气动力研究所负责,成果与苏霍伊分享。后经预研发现,同时兼顾运动性与航程过于困难,先进战机必然价格昂贵,生产数量将无法满足需求。于是在米高扬的建议下拆分为两个计划,由米格负责轻型战斗机研制,苏霍伊负责重型战斗机研制。

这一决策在当时无疑是明智的,美国的“FX”最后也一分为二,重型战斗机F-15、轻型战斗机F-16,但这一决策无疑也是米格设计局命运的转折点。

在同样的空气动力学成果下,米格设计的米格-29,苏霍伊设计的苏-27,毫无疑问都是一款优秀的战斗机。但是米格固有的短腿的毛病仍在,这在当时苏联的空军体系中并没有问题。苏联空军分为国土防空军和空军两部分,在苏联各军种排序中国土防空军还在空军之上。国土防空军将全国分为若干个防空区,各区分片包干,在这样的体制下,防空军航空兵实际承担的是截击任务,对于飞机航程要求并不高,米格的高速性能反而很重要。而苏联空军,称之为前线航空兵更为恰当,实际作战中大多配属陆军执行野战防空、对地支援等任务,航程同样不重要。

然而,当苏联解体,俄罗斯地主家也没了余量,在短腿的、多用途能力并不出色的轻型战机米格-29与长航程、多用途能力出色的重型战机苏-27之间二选一,能够留下的只能是苏-27。1990年代,当中国空军前往俄罗斯采购战机时,俄罗斯空军推荐的是米格-29,但中国空军选择了苏-27,并大量进口了苏式战机。当时俄罗斯与中国的情况较为类似,只能将有限的军费用在刀刃上,米格-29无奈被抛弃。

中国选择苏-27,不但拯救了苏霍伊设计局,也使米格设计局雪上加霜,只能靠着维护、改进米格-29艰难度日。值得庆幸的是,后来印度选择了米格-29K作为舰载机,算是拉了米格一把。

最后的米格

1980年代初,美国开始第四代战斗机研制,也就今天的F-22、F-35,苏联同时启动第四代战机研制计划。经过几年的准备,米格设计局提交了自己的MFI多功能战斗机设计方案,设计代号“1.44”,并顺利通过论证,并于1989年完成了MFI全套图纸的设计工作。

此后苏联轰然解体,局势动荡,但米格设计局仍然没有放弃,缓慢地按照设计图纸制造第一架原型机。1994年初,MFI战斗机第一架原型机组装完毕,被运往茹科夫斯基进行飞行试验,同年12月完成了快速滑行试验。但由于经费短缺,研制工作搁浅。米格设计局一再申请经费,都未能如愿,直到1998年才在筹集到少量经费后重启。两年后的2000年2月29日,MFI战斗机实现首飞,技惊四座,因其研制代号“1.44”,外界称之为米格-1.44。其宣称拥有的等离子隐身技术,极为高大上,全球首创。

与之相比,美国的F-22战斗机,1985年招标、1991年选定洛克希德公司方案,1997年进行首飞,米格-1.44首飞仅落后三年。当时的中国,1998年才实现三代战机歼-10的首飞,四代战机很可能才开始研制。米格设计局,俄罗斯航空工业,并未落后世界先进技术太远。然而,又一个钱字难倒了米格,造假高达7000万美元的米格-1.44仅生产出一架原型机就被束之高阁,寻求国外的合作伙伴也未能如愿。

十几年后的今天,美国已有两款四代战机装备部队,F-22服役已经十几年。中国也有两款四代战斗机在研,歼-20首飞已经五年多,据传已经定型量产,即将服役。因为都是鸭翼布局,西方多猜测歼-20的设计曾参考米格-1.44。而俄罗斯,米格-1.44搁浅后,2010年由苏霍伊研制的四代战机T-50才实现首飞,比米格晚了近10年,并且至今仍在试飞中,服役遥遥无期,西方甚至认为其根本达不到四代战机的水平。

再看看俄罗斯的航空工业,自米格-1.44搁浅后,米格设计局实际已经是苟延残喘。苏霍伊靠着改进苏-27,倒是赚得盆满钵满,从苏-27、苏-30、苏-33到苏-35热闹非凡,但在关键的下一代战机上,已经落后,吃了二十多年的老本,已经所剩不多了。

最后的米格,米格-1.44是苏联航空工业最后的余晖,也是俄罗斯航空工业最后的荣光。第二代米高扬的去世,预示着一个时代即将过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