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中纪委抛出一颗定心丸 王岐山锦囊暗授 /

中纪委抛出一颗定心丸 王岐山锦囊暗授

中共党内反腐,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举报,越来越被重视和鼓励。

近日,中共反腐的最高执行机构中纪委官方网站发布题为《想举报,还在犹豫要不要实名?带你认识实名举报》的文章。文章提出,实名举报不但优先受理、优先办理,还能得到反馈处理结果。并称,对于检举控告的内容失实,先区分是诬告还是错告,认定诬告必须经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党委或纪委批准。

观察人士称,针对中共高层反腐的利器已经在六中铸成,《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两个文件已经达成最高层对政治局层面的反腐预防机制,而对中低层一下的党内领导干部的监督,除了建立更为严苛和管辖权宽泛的监察委员会外,调动领导干部身边“知情人”的举报热情是不二之选。

一颗定心丸

中纪委在网站上发布文章,标题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诱惑力——《想举报,还在犹豫要不要实名?带你认识实名举报》。这一反中纪委在中共系统的神秘、刻板、严肃的面孔,反而透露出些许亲民的色彩。

“鼓励举报”是人类社会组织中有足够历史的管理手段,中共建政后一直鼓励举报官员和党员,甚至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鼓励“群众举报群众”的言行,由此来判断公民是否有“反革命”、“右派分子”、“落后分子”的嫌疑,甚至可以根据举报内容不经法庭审判而直接判断是否“有罪”。

不过,现实情况下,在中共大陆实名举报所承担的风险却是显而易见的。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民讨论政治话题已不被认定为是“有罪”的情况下,被举报人往往涉猎的是贪腐的官员或既得利益者——掌控资源的人。

分析指,中纪委在网站上发布文章,“与时俱进地让举报者吃了一颗安心丸”,文章实际上预设了阅读者群体都是有“举报欲望”的观望者,只不过没有足够的内心安全感,忌惮于被举报者可能施加的报复,而不敢向中纪委举报。

中纪委在抛出这颗“定心丸”的同时,还鼓励举报者实名,“实名举报不但优先受理、优先办理,还能得到反馈处理结果。”

王岐山的一举一动成为舆论判断中共官场某官员会否落马的前兆(图源:新华社)

观察人士称,这是中南海在向举报者进一步显露党内反腐决心和立场,并且给出足够的承诺,以吸引举报者提供反腐线索和证据。王岐山主持中纪委后,反腐奇招不断,此次中纪委发表文章“安稳举报人”的思路,很可能是来自于“老王”的暗授锦囊。

反腐的制度魅力

因中共十八大以来的反腐清洗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纪委在中共党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优势和权位优势。经济学者出身的王岐山被习近平主政后委以重任——舆论已经将中纪委与反腐等同起来。

有观点认为,中共反腐的制度建设层面还远未到达预期的理想状态,因此,在“举报,犹豫”之间徘徊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制度上的缺失,“人治色彩”未能完全消除。

分析指,中共自1949年建政后,“毛时代”就已关注到党内腐败以及预防腐败的严重性。毛泽东当年和黄炎培谈到历史周期律已经清晰地知道跳出周期律的路径——“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制度反腐赋予的“人民权限”中当然包括了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监督党。

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两个重要文件被认为是中共内部制度反腐的标志(图源:新华社)

作为制度反腐的一个历史节点,六中全会被中共认为是完成了制度反腐的关键性步骤,特别是对中共高级领导的制度约束达到了“党史的顶点”。随之而来的监察委员会的设立,将中纪委、检察院的职能合并,并且不单是对党内的反腐,已经扩大到了对“事业编制的公职人员”的监察。

观察人士称,中共最高层有意推进制度反腐的力度和范围,自然有承接“毛时代”的跳出周期律的理念,但更寄希望于利用制度本身的运行机制达到反腐的目的。

有观点认为,“举报”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手段,作为“后置手段”反腐,中共还需要在制度反腐的设计环节上下功夫。近期,正在北京、陕西、浙江进行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或也应该考虑到制度设计理念的前置作用。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