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特朗普陷美总统惯例 对华一向先硬后软 /

特朗普陷美总统惯例 对华一向先硬后软

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有关美国未必要受“一个中国”政策束缚的讲话不仅发起了对中国的挑战,而且被认为对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实施了多年的这个政策也公开提出质疑。而台媒指出,美总统必是“先硬后软”毫无稀奇。

台湾 《中央社》 12月13日报道,美国候任总统特朗普最近不但接听台湾地区领导人的电话,更质疑是否须再受“一个中国政策”束缚,连连展现对华强硬态度,但历史学者指出,美国总统对中国往往是先硬后软。

《华盛顿邮报》认为,这通电话是美国改变新策略的开始,将与中国台湾交往,并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

不过,“中央社”援引历史学家的话称,这通电话固然前所未见,但对中国摆出强硬姿态则不然,几十年来,历任美国总统上任时几乎都对中国发出相当负面的言辞,但接下来的作法通常都可以预料得到。

约翰霍普金斯高等国际研究学院中国部主任蓝普顿(DavidLampton)说,美国政治人物对中国放狠话的传统由来已久,但“当他们担任公职时,会发现若是要维持原先态度,会造成非常大的害处。

特朗普造势无奇 对美套路中国或习以为常(图源:AFP/VCG)

以前几任总统为例:

里根总统(Ronald Reagan)

里根1981年就职时,美国与中国关系原已不佳,他在选战期间曾痛批当时的总统卡特在1978年与台湾断交而与中国关系正常化的作法,他一再承诺当选后会恢复与台湾的“官方关系”,以及达成新的武器交易。

不过,里根上任后,却与中国开展了比以往更密切的关系,美国军方官员首度与中方官员会晤,而且美国开始出口“军民两用科技”给中国军方,包括鱼雷与直升机等。里根更在1982年与中国签署“八一七公报”,同意逐步减少对台军售。

克林顿总统(Bill Clinton)

克林顿在竞选期间以谴责中国政府闻名。他承诺会迫使中国改变。

但克林顿也很快面临美国企业对这项策略的强大反弹,因为商界担心这会引发贸易战,他后来退让,最后不但延长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还协助中国谈判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此外,克林顿在1998年还提出对台“三不政策”,即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以国家名义才能加入的国际组织。

小布什总统(George W. Bush)

小布什在选战中曾表示中国是美国的“竞争对手”,不是“战略伙伴”。但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到恐怖袭击后,他发现需要中国支持他发动的全球反恐战争,因此态度丕变,形容美国与中国建立了“坦率和具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跳不出以往惯例(图源:Reuters/VCG)

奥巴马总统(Barack Obama)

现任总统奥巴马就和将接替他的特朗普一样,在竞选时承诺会把中国列为外汇操纵国,但后来也改变态度,甚至避免与分裂中国的“藏独”分子达赖喇嘛的会面。

蓝普顿表示,特朗普似乎可能成为大不相同的美国总统,他与蔡英文通电话,也许是超越以往的外交突破,但特朗普绝对不是第一位对中国先硬后软的总统。

麦凯恩:不要急于做出结论

《美国之音》援引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主席麦凯恩(John McCain)参议员的发告诫大家不要急于得出特朗普要放弃“一中”政策的结论。麦凯恩表示,他个人支持华盛顿实施了几十年的“一个中国”政策。麦凯恩指出,我不对当选总统川普的每一个评论做出回应,因为它可能在第二天就会逆转。

白宫:坚持一中 台湾不是筹码

宫发言人欧内斯特(Josh Ernest)的表态也显示,奥巴马政府也是这么解读川普的这个说法的。欧内斯特日前在例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美国致力于“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在与中国打交道时不会把台湾当作谈判筹码。

他称,美国不把台湾以及我们与台湾的关系看作是一个谈判的筹码。台湾不是杠杆力的一个来源,它是美国的一个密切伙伴。欧内斯特还表示,这届政府认为,把这个作为谈判的筹码而放弃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