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经济形势扑朔迷离 人民日报专文藏玄机 /

经济形势扑朔迷离 人民日报专文藏玄机

北京时间12月14日,中共官媒《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经济新方位”的专文。由于时值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当下,这篇专文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值得留意的是,从该文的诸多表述方式来看,中共高层已就先前诸多关于经济问题的讨论达成共识;可以说,这是自中共中央授予习近平总书记“核心”称号后,中共内部首度在“习核心”斡旋下就中国经济所面临的综合性形势达成的关键性共识。

人民日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刊登重要文章引发关注(图源:VCG)

认清形势才能决定方向

从这篇文章的表述来看,中共高层间就短期经济走势的LV之争已画上句点。自今年开年以来,中共高层间对于宏观经济走势究竟是呈L型走势或是V型走势展开激烈辩论。今年3月,国务院总理张高丽首次以“开门红”来形容第一季度中国经济表现;到了4月,李克强总理在主持经济形势座谈会时再次引用“开门红”,并进一步表示中国经济已进入“触底反弹”阶段

但这股乐观情绪并未维持太久。5月9日,《人民日报》刊载了题为“开门首季问大势”的专文,在文中更引用“权威人士”的专访表明:“中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走势。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各方推测,这位“权威人士”正是习近平口中“很重要的”刘鹤。

从最新进展来看,中共高层间似乎就LV之争达成共识。在“中国经济新方位”一文中提到:“展望未来,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从文章发布的时间恰巧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来看,中共高层间已就中国经济的基本形势形成共识。可以预期的是,对于经济形势的认识被写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议文件的可能性极大。

既然L型是一个阶段,也意味着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与之前有着性质上的不同,而L型走势维持多久端赖于中国经济转型所需时间长短。从内在逻辑来看,中共暗地里承认,当前经济增长内在动能即将耗竭,而经济何时触底反弹则与当前推动的供给侧改革攻坚、深化进程密切相关。

“新方位”指向何处?

在“新常态”之后,中共高层使用了“新方位”更进一步地诠释当前中国经济状态,而“新方位”又会将中国经济的发展引向何处?

从性质来看,这两者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语境开展上有着序位的递进。“新常态”意指于中国经济既有的内生性增长动能力道正日渐疲软。自2012年至今年第三季,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7%、7.7%、7.3%、6.9%、6.7%。当旧的增长动能逐渐消失而新的动能正在形成之际,中国经济顺势进入换挡阶段。

在换挡阶段,相对高企的负债率使得企业很难再通过增杠杆来拉动投资;此外,累积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也让经济体量难以维持过去动辄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也因此,这种中长期适度增长的步伐也被称作中国经济“新常态”。

然而,人的行为模式与习惯息息相关。过去三十年间,通过投资释放生产要素的增长模式,中国经济累积的令人惊艳的成就,但也积累了极为庞大的债务。根据一项官方统计显示,中国的企业负债率已达到160%,较OECD国家的90%高出许多。对企业来说,相对高企的负债率使得通过增杠杆来拉动投资,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到了强弩之末。这也意味着过去三十年养成的习惯以及对经济发展所做的预期必须发生变化。

在中国政府强势主导下,经济增长的动能也从投资转向消费,而通过释放“消费”来拉动内需也成了“新方位”。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估计,截至2015年底,消费对于GDP的贡献率已达到66.4%,中国正顺势成为一个通过内需来刺激经济增长的经济体。

新一轮经济发展仍存在不确定性

从方向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乃至于“亚洲四小龙”留下的经济起飞都沿着这条既有路径,这也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路径。然而,消费能否延续势头最终带动中国经济跨越转型的高原期仍有不少疑虑。

当前中国存在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所谓生产过剩的另一面意味着需求不足,这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例下降有关。近年来,实体经济萧条使得绝大多数依赖“工薪”收入的民众收入增长速度放缓;此外,生产力增速放缓、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都使得薪资收入增速赶不上因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长此以往的后果便是生产过剩、需求不足。

中国政府对此心知肚明,然而,如何让企业盈余更多地流向一般民众便成为新的不确定性。首先,在实体经济萧条之际,企业缺乏长期投资的意愿与计划,越来越多的企业“脱实入虚”,通过资产炒作来追求利润。这对企业体质好转造成严重窒碍。

再则,受到运营成本上涨,企业运营风险正快速上升,如果处理不好,中国可能迎来一波企业倒闭潮。倒闭引发的失业将导致薪资水平增长停滞,连带也对刺激消费带来负面影响。最后,当前生产要素市场存在严重错配现象,资本蜂拥进入资产市场的后果便是消费受到结构性排挤,如果不能有效抑制这股风潮,不仅可能给金融带来结构性风险,更会造成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停滞。后果将是中国陷入极力避免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难以自拔。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