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源于宪法超越司法 文化维度下的一国两制 /

源于宪法超越司法 文化维度下的一国两制

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基本法实施近20年来,香港与大陆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从“占领中环”到“立法会风波”,一系列社会运动使得“一国两制”的底线遭到冲击。针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在成立仪式上举行了以“一国两制的历史经验与管治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

姚中秋教授发表演讲(图源:多维新闻网)

面对愈发复杂的香港问题,很多人习惯于从政治与法律的维度来评析。而这次会议上,儒家学者、北航教授姚中秋(秋风)对这些问题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题为《没有文教,何以一国?》的发言中从宪法第一段“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展开,指出中国的宪法是从历史和文化定义中国的,必须从这个角度理解“中国”,而在处理“一国两制”乃至台湾问题的时候,更应以这个角度去理解“一国”。

他认为,造成香港如今的乱局,最大问题在于宪法的第一段未得到认真的对待。在香港社会争论政改与民生的同时,文化却成了一个盲区。文教被严重忽略,各大学府的中国文化水平持续下降,使得大批接受过较好教育的青年精英,离心离德,缺乏国家认同,甚至以反中国为荣。

如今反思“一国两制”,将两种制度定义为八十年代冷战时期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分,固然没错,但这引发了香港的社会撕裂。若延续这种以意识形态和政治为中心思维,则香港社会与中央政府以及香港社会内部将长期处于对抗之中。

秋风指出,今天有必要重新思考、重新阐释一国两制,最为重要的是,把一国两制实践、把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圆满解决,放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框架中处理,超越意识形态,超越主义,超越法律,而中华文明复兴的角度寻找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这就必须把文教香港的建设,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政改不是关键,民生也是低一层级的议题,最关键的问题是在香港复兴中国文化,尤其是教化精英、青年。

秋风所提出的从文化角度重新思考“一国两制”,既是对中国宪法的一种尊敬,也是一种超越了司法本身去解决法律与政治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一种新尝试。从政治上的两制回归到文化上的一国,让港人形成归属与认同,这或许是化解矛盾的最佳方案。

田飞龙教授讲话(图源:多维新闻网)

对此,“一国两制”法律研究中心的执行主任田飞龙表示,中国因为其文明根基、使命以及抱负,已经不可避免在四个层次上同时开一种超国家的缔造。 一是治理现代化意义上的民主法治意义的缔造;二是政治决断、政治宪法结构意义上理性的推展;三是超国家的,区域的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比如“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最后就是这些年中国哲学界对于新天下主义的构造,但目前还面临如何让东方智慧成为各语种、各种族、各文明地域之间通行的语法的问题。

当人们更加习惯用这样一套更成熟的天下理论的概念以及思维去思考政治、秩序以及相关价值关系的时候,其实中国已经表达了一个世界。在今天中国已经是一个浓缩的世界,中国要把这种浓缩的世界重新表达于世界,这就是21世纪中国梦核心的内涵。

田飞龙表示,当前二战后的成果基本被侵蚀一空,日德重新列强化,美国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中主动撤退,退化成回归现实主义传统,争权夺利的列强之一。与100年前的世界格局唯一不同的是,中国从积贫积弱的东方国家一跃成为一个主要列强,并且具有非常强的潜力来塑造21世纪的世界秩序。未来这个世界必须要有新世界观。如果中国能赢得世界的信任,一定能赢得港台的信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