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闹市连排窑洞 39户只剩老人和蜗居客 /

闹市连排窑洞,39户只剩下老人和蜗居客苦捱

85岁的张华强是窑洞里的房客之一。老人是棉纺厂退休工人,从上世纪60年代搬进这个窑洞,没想到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刚进来时是两口子,后来孩子在这里长大成人。如今老伴和儿子都去世了,媳妇带着孙子改嫁,只剩下自己一个人住在这里。”

窑洞的面积只有15平方米左右,张华强老人说,这窑洞建设于1958年,据说是按照苏联模式建造起来的。当时全国大炼钢铁,钢材与木材都十分稀缺,为了节约木材,房子都就采用了拱形顶的建筑方式,整个房子没用一根木料,墙体全部是红砖垒成。图为一个老人躺在床上取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年代久远,如今的窑洞门前全部被房客们自建的偏房遮挡起来,远远看去,与四周的普通棚户房没有任何区别。图为张华强老人的窑洞里,墙面已经粉化剥落。

踏进张华强老人的窑洞,犹如进入另外一个世界,阴暗潮湿。“这窑洞冬天冷,夏天热。平时还可以忍受,最难挨的是雨天,外面下大的,里面下小的,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都动员上了。最害怕的是顶棚常常会脱落泥土,真担心哪一天会不会整体塌下来。”图为一个老人在窑洞里看电视。

进入胡锡康老人的窑洞,境况与张华强家没有什么区别。幽暗的窑洞里,尽管已经是上午9点多,老人还窝在被子里。

胡锡康今年75岁,也是棉纺厂的老工人。儿子23岁去世,老伴去世20多年,现在独自一人,守着窑洞依靠退休金生活,一般每天下午出去和左邻右舍的老人唠嗑,下棋或者打麻将。

目前,在窑洞里居住着的除了像张华强和胡锡康这样的老退休工人外,还有少量外来租住的房客,年轻人因为不堪忍受这里的生活环境而搬出去居住,租房者则看中了这窑洞租金的廉价。图为窑洞外晾晒的衣服像蜘蛛网一样,不少窑洞门前没有阳光,晒衣服是件很头痛的事。

82岁的丁勇祥老人躺在床上还没有起床,老人也是退休老工人,目前和老伴蜗居在窑洞里。

窑洞唯一的好处,就是邻居紧挨着,谁家有什么事,可以互相帮助,白天没事,老人们坐在一起聊家常。

82岁的李开珍老人在窑洞前晒太阳。老人有5个孩子都在合肥生活,自己独居在窑洞里,孩子们周末都会来看她。

几十年的风雨侵蚀,窑洞的墙体已经开始剥落。

65岁的徐芳英和老伴带着孙子租住在这里。说起孙子,徐芳英直抹泪,她说孙子患有白血病,儿子去世了,媳妇走了,只剩下老两口带着患病的孙子,住在这里,是为了看病方便一点。

窑洞面积小,不少住户都在前面自己加盖了一间矮房,用作厨房。

87岁的童家勤,丧偶18年,两个孩子年长的已经60多岁,自己独居。老人因为腿脚不便,走路必须推着车子佝偻着身子,连上菜市场都有些困难,邻居常常为她买菜,孩子们抽空也会来看望他。

窑洞里的居民,生活都很简陋。

每次踏进这片窑洞群落,老人们都会问同样的一个问题,这窑洞是不是要拆了?眼光中流露出惊喜和期盼,当得到模糊的答复后,他们又转而失望。图为早晨,窑洞的居民在窄窄的巷子里生炉子,经历几十年的变迁,窑洞的居民生活方式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寒冷的冬天,窑洞里的确很冷,摄影师相机在手中都已经没有了感觉,时不时需要将手贴近正在烧水的煤球炉暖一下。窑洞很陈旧,2010年胡锡康老人家的窑洞在雨中曾经突然整体塌下2个多平方的土,至今印记尚在。

随着城市大建设的不断推进,棚户区逐渐被高楼大厦包围,在包围中不断陷落。如今棚户区不断在改造,这些窑洞的房客们在等待,等待下一个属于他们的春天。图为夜幕下的窑洞群。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