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百余次背书 习近平频提命运共同体有何意 /

百余次背书 习近平频提命运共同体有何意

习近平2017年首次出访选择了瑞士,这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瑞士进行国事访问,还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也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到访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奥委会。

早在1月11日中国外交部的媒体吹风会上,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就宣布中方期待此次访问取得的成果,其一是习近平将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全面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蓝图。

习近平成为新世纪首访瑞士的中国领导人(图源:新华社)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后,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四个坚持”的实践路径。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习近平系统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路线图。

近四年来,“中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推动中拉关系实现更大发展,打造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

此次访问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再次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众多次阐述的一次。如果说周边命运共同体、中非、中拉等命运共同体只是具体地区事务的主张,那么习近平在联合国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对国际秩序提出的中国思路。

不过,不厌其烦地上百次背书,既是中国对这一理念提法的重视,也是这一理念还未被广泛接受的现实写照。

习近平将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发表重要演讲(图源:Reuters/VCG)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更多地继承自古代中国的传统理想。从《礼记》、朱熹直到清末康梁变法和中华民国,对同一个理想国的向往在中国人的心底代代延续。2014年,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引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说,要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习近平没有对这几句话做出详细解读,但此前费孝通曾亲自解释,这几句话意为既承认自己的传统价值,也承认其他族群的传统价值,从而“全人类建立起一套大家愿意共同实行的价值标准,达到全人类和平共处”,由此形成“美美与共”,实现“天下大同”。有理由相信,“命运共同体”正是“天下大同”的现代表述,毕竟,以“天下为公”为宗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才是中国人最容易认同的终极社会形态。

然而,这种理想并未在国际社会引发太大反响,第三世界国家除了参会时对“相互尊重”之类措辞表示一下支持之外再无其他,掌握着主流话语权的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对此置若罔闻。建国六十余年以来,中国的类似表态始终被世界视为一种应付场合需要而祭出的空话,如同美国每到重大场合必谈世界和平,俄罗斯则反复强调尊重国际法的习惯一样,几乎变成了一种有国家特色的外交辞令。

一直以来美国代表的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老大就是老大,老二就是老二,阶级结构是非常强烈的,本就不是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而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架构和愿景,其给各国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空间,而谋求尽可能地减少相互冲突,是包容的,开放的,会有很多不同的人和国家参与起来,有大的,有小的,有尖的,有圆的。这种多元的涵义从美国那个角度看就不是这样的。中美乃至中西有很多很深层次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从“天下大同”到“命运共同体”,中国在逻辑和认知上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之间本就存在深刻隔阂。“天下大同”千年来始终只是一场梦,即使儒家自己,也不得不舍“大同”而逐“小康”。如果不能实现对这一构想的全面论证,那么正如同有关“不称霸”“不动武”之类的许诺在武力面前只是一句空话一样,在崇尚实力与征服的现代国际关系法则面前,中国人的理想恐怕最终也只能被当做一场美好的乌托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