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本地 /
  3. 52年价格翻60倍 华人老太太卖旧居 /

52年价格翻60倍 多伦多百岁华人老太太卖旧居

在今年的一月份,多伦多市中心老城区,位于King W和Dufferin附近上的Cowan街上又有一幢老屋挂牌出售了。在房市行情极度火爆的今天,一幢旧宅上市实在不算什么新闻,但是它背后的故事却不寻常。其屋主是一位108岁饱经风霜的华人老太太,而她的房子在过去的52年里,价格已翻了60多倍。

据本地英文媒体《环球邮报》报道,现年108岁的林女士(Foon Hay Lum),祖籍中国南方的一个村庄。她18岁的那年,嫁给了在在加拿大做劳工,回国找媳妇的林先生。婚后一个月,林先生就回到了加拿大。当时的林女士并不知道加拿大在哪里,只是很遥远,是个能赚大钱的“金山”。

林先生结婚的时候,已经移民了加拿大。他是借了500元,也就是当时两幢房子的钱,才付清了“人头税”。正因为如此,他必须在婚后立刻赶回去,好继续干活,还清欠款。

几年之后,还清了欠款的林先生再次回中国探望妻子。他冒着失去移民身份的危险,尽可能地延长在中国居留的时间,直到有了两个孩子才返回加拿大。他们并不知道,这一分别就是32年之久。

同当时加拿大的大多数华人一样,林先生和太太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的日子。林先生定期给太太寄钱,还有三文鱼罐头、巧克力和香皂等“稀罕货”。有的时候,林先生会将整本的辛普森百货的邮购目录寄给太太。只要太太看中什么,就把那页撕下来寄回加拿大让先生买,然后再寄到中国来。那时候邮包走得慢,这一来一回往往要好几月的时间。

林女士还用丈夫寄来的钱在村里买了一些田,为此林先生还很不高兴,认为反正全家人都要来加拿大的,何必再在中国置办资产。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的联系中断了,林女士和丈夫失去了联络,也没有钱寄来。幸亏林女士早买了田地,这才养活了一家子人,还有余力帮助其他村民,一直熬到战争结束。

在1947年,加拿大政府终于废除了排华法案。又过了12年也就是1959年,林女士和孩子来到加拿大同丈夫团聚。

来加拿大以后,由于林女士的女儿嫁了一个餐馆老板,于是老夫妇俩决定在餐馆的附近买房。一来能帮着女儿照看孩子,二来还能帮女婿在店里干些杂活。

在1965年,林女士和丈夫买下了Cowan街69号,那是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红色全砖半独立屋。两人花了一万块钱,仅用了一点点的房贷。当年房价尽管不像今天这么夸张,但是能做到几乎全款买房,也是很了不起的事,夫妇俩为此感到十分骄傲。

令人惋惜的是,为家人劳碌了一辈子林先生并没有在这幢房子里住很久,1971年他就去世了,而林女士则一直住在那里直到2016年。

林女士的外孙女海伦,还记得小时候常来外公外婆家住,记载了很多童年的乐趣。当时这个街区由于离唐人街较远,中国人很少,移民倒有不少,多是东欧过来的。外婆喜欢在后院的土地里种植水果和蔬菜,有一次她们收获了一个大西瓜,足足有14公斤重。

即便是进入了21世纪,林女士的身体还是很硬朗,经常参与社区活动。林女士的女儿李林霞英,是一位知名的社区人士,积极为人头税平反而奔走,并成为人头税家属联盟副主席。在这些组织的推动下,联邦政府终于在2006年就人头税道歉并赔偿。林女士还以九旬高龄,前往渥太华作证,并被时任总理哈珀接见。

过了百岁之后,林女士仍然能爬楼梯,直到最近几年才有些力不从心。她只好很不情愿地搬了家,去老人院居住。

在一月中旬,林女士的房屋已经69.9万元的价格挂牌上市。在过去的52年里,价格已翻了60多倍。

尽管时间过去,但是老屋仍然保留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特征,例如硬木地板,以及很多上个世纪早期和中期的设施。代理经纪来转了一圈,建议林女士不做任何装饰,因为新房主肯定要重新打翻修的,何必多此一举。据他估计,将这幢老宅彻底翻新,要20万元以上。

挂牌仅十多天之后,林女士的房屋就卖出了。在52年之后,老屋又迎来了一个新的主人,它将记录一个全新的家族、全新的故事。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 @ 2017-01-27 23:53
    您已点过赞
    谈房产对于这个幸运的中国老太还有意义吗?即使人头税那么贵,也算值得了。看看与她同时代的,她的同乡,同学或者亲戚,在中国生活的,还有活人吗?尤其是经历共党七十年折腾,能活下来几个?如果她有文化,又具有调查能力,能把自己一生的朋友的人生写成书,必然是最好的历史。如果从100年的历史来看,加拿大比起中国,绝对是个小风险的国度。所以,如果对后代负责,回流是没有意义的。
  • @ 2017-01-27 22:40
    您已点过赞
    "林先生是借了500元,也就是当时两幢房子的钱,才付清了“人头税”。"

    现在明白了些“人头税”的份量。
  • @ 2017-01-27 22:56
    您已点过赞
    祝阿婆身体健康, 长命百岁!
  • @ 2017-01-28 12:31
    您已点过赞

    "林先生是借了500元,也就是当时两幢房子的钱,才付清了“人头税”。"

    现在明白了些“人头税”的份量。 ...

    是啊,如此重的“人头税”份量,那么多的华裔自由党议员都视而不见,却提什么春节,南京大屠杀的议案,实实在在的事情不做,却搞那些哗众取宠的玩意,太无聊了
  • @ 2017-01-28 10:31
    您已点过赞
    小编用心良苦,昨天一篇税局查炒房,今天一篇老太房赚钱.房价离不开历史环境.
    你不知老太还借钱和交地税等等的艰辛.
    有吃肉的时候,就有挨饿的经历.
  • @ 2017-01-28 01:13
    您已点过赞
    老人家的一辈子就是一个传记。人头税,47年大陆买田地,59年夫妻团聚移民。子孙后代开花遍地,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故事,有心人如果成书的话,就是我们华人的加拿大历史画卷。但他(她)是谁呐?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