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风雨紫禁城:五百年皇权统治的中心 /

风雨紫禁城:五百年皇权统治的中心

故宫,旧称紫禁城,坐落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曾是中国明清两朝24位皇帝的皇宫。她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全人类的珍贵遗产。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历经五百年兴衰荣辱的帝王宫殿终于向公众敞开了大门。这座几经风霜的皇家宫殿,与中国的历史进程紧密相系,不仅见证了八国联军入侵、清帝退位,更经历了日寇侵华、文物南迁,国共内战,文物迁台,最终形成一宫两院格局。09期《多维CN》及06期《多维TW》,曾推出专题《故宫:铺陈两岸历史卷轴》,这是第一篇《风雨紫禁城:五百年皇权统治的中心》。

北京故宫神武门(图源:VCG)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气势恢宏的北京城,凝聚明清两朝的威势;森严壁累的紫禁城,红墙黄瓦透出天子的尊严,如天上的星辰参北斗般接受万民的伏地膜拜,成为皇权的象征。

悲欢离合,王朝更替,城头变幻大王旗,紫禁城也是一座舞台。24位皇帝,491个年头,围绕皇权,多少宫人泪,多少臣子悲,掩映在干清宫自鸣钟的钟声里、金銮殿的御座上、太和门外的方砖间……

皇权的象征

公元1403年1月23日,农历癸未年正月初一,夺取侄子帝位、已经登基半年的明成祖朱棣,将年号改为“永乐”。然而,在先父朱元璋强势阴影笼罩下的南京城,头顶篡位者标签的朱棣并不快乐,在外有北元,内有建文余党的情势下,格外怀念早年封地、千里之外的藩镇北平城。12天后,朱棣下旨升北平为北京。4年后,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燕王府老臣上奏,建议在北京营造一座新的宫殿,朱棣欣然应允。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大幕,一座伟大的宫殿即将诞生。

上好的金丝楠木,来自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崇山峻岭,经嘉陵江、湘江、汉江、长江顺流而下,经大运河直达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耗时往往需要三四年,伐木工“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晶莹剔透的汉白玉、质地坚硬的青白石,来自北京西郊的房山,每块重达百吨以上。停泥城砖、细泥澄浆砖,来自山东临清,途经临清的运粮船必须搭运一定量的砖才能北上;两尺见方的金砖,来自江苏苏州、松江等地,由御窑烧制。屋顶的琉璃瓦、黑瓦则就地取材,在今琉璃厂、陶然亭一带开窑烧制,琉璃厂因此而得名,陶然亭的湖泊就是因挖泥制瓦而来……

在内忧外患,财政困难情况下,准备材料断断续续持续十多年。1416年11月,“复诏群臣议营建北京”,文武百官上疏曰:“陛下重于劳民,延缓至今……今漕运已通,储备充盈,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造之辰,天实启之”。次年6月北京城及宫殿开工,1420年紫禁城建成,朱棣宣布迁都北京。1421年正月初一迁都完成,朱棣祭祀天地后在紫禁城奉天殿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北京营建,凡社郊祭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高大壮丽中,处处透出皇权的威势。明朝以前皇宫或称为宫城,或称为大内,或称为禁宫,直白而形象地表明皇权所在。明朝时,空前强化的皇权与神秘主义相结合,宫城有了新的名字“紫禁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极星被称为紫微星,为帝星,皇帝是紫微星下凡。以紫微星为核心的星群为紫微星垣,传说天帝的居所紫宫就在其中,于是皇帝便效仿天帝以“紫”命名禁宫大内,是为紫禁城。高高的城墙,宽阔的护城河,森严的戍卫,将紫禁城与尘世区隔开来。

紫宫有10,000间房屋,紫禁城有9,999间半,既以视对天帝的敬畏不敢逾越,更显示出天子在人间的至高无上,朱棣对此很是满意。与元朝皇宫中轴线相比,紫禁城中轴线向东移“一里许”,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以克制前朝的王气。在紫禁城四周挖掘宽52米深5米的护城河,挖出的泥土,在紫禁城神武门以北垒成万岁山,作为镇山。由此,紫禁城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周礼》有云:“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

血腥的权力

朱棣是明朝第一个登上皇帝宝座的藩王,但不是最后一个。迁都北京一百年后的1521年,朱棣六世孙明武宗朱厚燳病逝,没有子嗣也无兄弟继承皇位,内阁援引朱元璋《皇明祖训》,武宗堂弟朱厚熜入继大统,年号嘉靖。

朱棣朝服像(图源:VCG)

按照礼制,朱厚熜登基后将尊伯父明孝宗朱佑樘为父——皇考,父亲朱佑杬为叔——皇叔考,朱厚熜对此坚持反对,要求加封父母为皇父、皇母,与内阁、群臣严重对立,酿成左顺门事件,史称“大礼议”。

左顺门位于紫禁城太和门外、文华殿旁,是文武官员上下接本之地。1524年7月12日,朱厚熜下诏命礼部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群臣被激怒了。此时正值早朝结束,吏部左侍郎何孟春牵头六部九卿大臣两百余人集聚左顺门,跪求改变旨意。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翰林院修撰杨慎高呼:“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正在文华殿的朱厚熜听闻,先命令众大臣退去,但直到中午大臣们仍跪地不起,企图仿效宪宗朝旧事迫朱厚熜让步。朱厚熜震怒,命令锦衣卫逮捕为首8人下诏狱,大臣们更加激愤,冲至左顺门擂门大哭。朱厚熜下令将五品以下官员134人下狱拷问,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4天后朱厚熜下旨,为母亲上尊号“章圣慈仁皇太后”。8天后,朱厚熜下令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处以廷杖,16人不堪廷杖而死,杨廷和受儿子牵连被迫致仕,群臣纷纷缄口。9月,朱厚熜改称孝宗为皇伯考,父亲为皇考。为期三年的“大议礼”,以众多前朝旧臣被扫地出门而告朱厚熜获胜,他赢得的不仅仅是一个称谓,而是至高无上的权力。

紫禁城是权力的象征,也是一个大舞台。权力的大小取决于与皇权的距离。明朝中晚期,距皇权最近的一批人——太监得势,人称“内廷宰相”,太监头子魏忠贤更被号称“九千岁”。围绕皇权,以紫禁城为舞台,内廷宦官与外朝东林党人激烈争斗。

当明思宗朱由检处死魏忠贤,力图中兴时,明朝与紫禁城已经进入暮年。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攻入北京,朱由检在逼迫皇后周氏自杀,砍死几个公主后,在万岁山自缢身亡。6月3日,李自成在紫禁城称帝,次日因清军入关逃往西安,临走之际一把大火将紫禁城烧毁。6月7日多尔衮进入北京城,紫禁城仅武英殿、建极殿、英华殿、南熏殿、四周角楼和皇极门尚存,直到康熙中期才完全恢复旧观。

皇权的余辉

二十多年前尚处部落阶段的满清,二十多年后入主紫禁城。如何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满清自然而然地学会运用中原王朝的封建皇权。

以紫禁城为中心,外朝的文武百官,皇城的中央官署,内城的八旗子弟,遍布全国的八旗驻防,由外而内,等级森严地拱卫着皇权。在八旗内部,也仅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作为皇帝的亲兵,有资格戍卫紫禁城。紫禁城内,服务于皇权的内务府中,多为皇家的包衣,自称“奴才”。

满清入关之前,还保留着浓厚的部落痕迹,清太祖努尔哈赤时的四大贝勒议政、皇太极时的八王议政,沈阳故宫内的八王亭即为这一制度的遗迹。入关后,八王议政对皇权多有掣肘,雍正时,甚至有八王入关议政迫雍正退位的事发生。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终将皇权一统,并空前强化。

皇权得以空前强化,一方面在入关初期的暴戾之后与民休息,“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一方面于入主紫禁城的第二年即开科举,笼络人才,同时却又屡兴文字狱。文化高压下,明代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或退居书斋皓首穷经,或科举汇聚于皇权之下,金銮殿上天子看着殿试的士子们,也要如唐太宗般发出“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的感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脉相承,中国封建皇权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降临。经济的盛世,文化的倒退,皇权的复兴,紫禁城再次成为皇权的中心、象征与壁垒。

光鲜的背后是一个饥饿的国度,清乾隆五十九(1793)年抵达中国晋见乾隆的英国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在回忆录中道出了另一个中国。一面是普遍贫穷的民众,“极端的贫穷,无助的困苦,连年不断的饥馑。”另一方面,皇帝被神化,“高踞于凡人之上……极少公开露面,仅保留崇高身影……一声令下都俯伏在他的足下”;“中国完全被鞭子和板子统治”,官僚蛮横,“人人都沦为奴隶。只要官员哪怕最小的官一点头,人人都得挨竹板,而且挨了打还得被迫亲吻打他的板子,跪下感谢暴君纠正他们的过失。”通过这次访华,马戛尔尼洞察到了中国衰败之势:“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几艘三桅战舰就能摧毁其海岸舰队。”

嘉庆年间,白莲教起义骤起于湖北、四川、陕西边界,历时9年,波及数省;祸起萧墙,天理教林清在太监的里应外合之下,攻入紫禁城,直奔御前,酿成“癸酉之变”,举国震惊。然而,红墙内,歌舞升平,一切如常,皇权仍然高高在上。对于普通百姓,对于紫禁城城内的嫔妃、宫女、太监、侍卫,千年的封建惯性之下,皇权仍是他们的天,决定着他们的生死。

但这座紫禁城,仍然是普通中国人的禁地,仍然有很多人想要跻身其中,有人白发科举,有人净身入宫,从来没有人怀疑过这座皇宫主人的统治基础已经开始崩塌。对皇权的些微冒犯都不能容忍,戊戌变法时,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将光绪帝囚禁于一墙之隔的西苑瀛台,再次临朝训政,捕杀六君子。

恢弘的紫禁城,一次次毁于火灾,又一次次花巨资重建。你终究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年复一年,天子们高高在上,躲进皇宫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建立在暴力强权基础上的皇权,必将为更加强大的暴力打破,打破他们的江山,打破他们的紫禁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