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膜蛤吃瓜赵家人 三大流行语透析中国 /

膜蛤吃瓜赵家人 三大流行语透析中国

拥有全世界最多网民的中国,网络文化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主体反映和塑造力之一,千姿百态的中国在网上汇聚又千姿百态地发散出去,中国的复杂和多样在快节奏中表现力极强、更迭极快,以个体有限的注意力,通常只能观察到中国的某个侧面。

这成为“丰富”中国的一个重要部分,不同视角、不同阅历、不同立场……中国被折射出无数碎片,或褒或贬,或扬或抑,其中当然也有戏谑和曲解,但也不乏思考和深度。

而流行语或许正是一个描述网络文化的不错工具,它简单直接地涵盖了某种网络文化及其背后的社会现象。日本每年的流行语大赏,台湾的“年度汉字”,均成为文化和社会意义上的风向标。

2016年中国也有不少网络流行语,通过剖析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几个,或也可借此一窥这个日趋多元的广阔国度。

赵家人

“你也配姓赵”,这是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赵太爷怒斥阿Q的一句话。因其极有语气上的优越感而成为刻薄和轻蔑的绝佳表达。由此引申出的“赵家人”,成为在2016年使用率颇高的网络流行语。“赵家人”虽不是在2016年出现的,但传播范围在这一年得以极大扩散。

在宝能和万科的资本大战中,宝能在事件之初被称为“野蛮人”受到外界抨击,但很快舆论场中出现反对的声音。人们将万科掌门人王石对于民间资本的不屑及其发迹的背景相联系,调侃王石其实同样是操弄资本的“赵家人”,双方的支持者就此相互论战,延续至今。

“赵家人”的含义有特定指向,它指在中国可以操控公权力、调动政经资源的某个阶层或某类人,具体而言如开国元勋们的后代,尽管很多就后者的传言看上去都似是而非,但并不妨碍人们对彼此间的引申联想乐此不疲。

“赵家人”的戏谑背后,是不满郁结之下的无奈,这通常也是无能为力的,但恰恰也成为使之流行风传的动力。

膜蛤

“膜蛤”一词也非出现在2016年,它的流行至少已有两三年的时间,该词来自于对中国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外貌的调侃。

玉渊潭公园展出的充气蛤蟆(图源:AFP/VCG)

在《纽约时报》等海外媒体对“膜蛤文化”作了报道之后,很快便“出口转内销”,使该词在中国国内得到愈发广泛的传播。人们通常将江泽民过去比较知名的几段影像作为素材,从中提取或提炼出短句和短语,以一种会心一笑式的默契调侃别人或是自嘲。

比如“当时我就念了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too young,too simple”、“作为一个长者,有必要告诉你一点人生的经验”、“你们有一个好,全世界什么地方,你们跑的最快”……

而由此还生发出其他的一些流行语,把江泽民叫做“长者”,形容某人跑得快是“跑得比香港记者还快”等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是一个颇为奇特的现象,由嘲弄本意而造出来的词,到现在不少使用者实际上对江本人已经没有具体褒贬,他们甚至可能都不清楚这些词汇到底来自哪里,而只是看做某种简单的流行文化,除了“笑果”,再无其他。

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一词的来源多种多样,没有定论。其中的一个说法是,在某新闻节目中,记者就一公路新闻采访在场的一个老伯,老伯说我什么也不知道,我当时在吃西瓜。后有人评论道,“我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于是流传开来。

“吃瓜群众”在2016年成为中国网络上使用率极高的一个流行语,网民们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来表达一种事不关己的围观状态。

该词背后体现出的社会心理有一些自认卑微,却又自得其乐,是网络时代中国庞大网民群体的生动描绘,“吃瓜群众”并不是所谓“沉默的大多数”,相反地,他们十分活跃,是网络文化真正的创造者。

网络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和快节奏是“吃瓜群众”的主要根源,面对目不暇给的网络信息,很少有人能对每一个热点都清楚地了解来龙去脉,而通常此一热点未及冷却,彼一热点已经铺天盖地。

“吃瓜群众”追逐的只是热点,是围观过程中的放松,是忙碌紧张的工作生活中的调剂,这让他们满足于“不甚了了”的状态,因本就没有追根究底的动力和必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