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台湾读不懂大陆眼中的“两岸关系” /

台湾读不懂大陆眼中的“两岸关系”

2月13日,台湾媒体透过“北京消息人士”率先爆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周志怀退休,由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杨明杰接任,由于杨明杰的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中美关系及区域安全,并非传统两岸学者出身,让两岸都有些诧异。

台湾在探讨两岸关系时,难免将视线局限于“台湾与大陆”,台媒在评价涉台学者时往往用“对台温和”及“对台强硬”当作评判指标,因此“对台温和”的周志怀退休才会被部分媒体误读为“大陆转变态度,台湾要当心”。这样的解读,显然将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布局局限在“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实际上并非如此。

新任台研所所长杨明杰并非台湾研究出身,接掌台研所属“非典型”人选,这与昔日“中国日本通”王毅执掌国台办主任有些类似。要明白大陆为何有此安排,先从2008年时、“日本通”王毅接掌国台办主任探讨起。

先来简单回顾一下王毅的个人经历,2004年9月,王毅赴日担任中国驻日大使,那时中日两国的关系处于冷冻时期,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东海油气田等棘手问题使中日之间陷入“经热政冷”的情况,王毅当时面对棘手问题时的态度连日本媒体都给予不错的评价。2006年10月日本首相访问北京,算是 “破冰之旅”,紧接着2007年温家宝访日,在王毅任职的期间中日两国逐步打破了“政冷”的情况。

同一时期,台湾处于何种情况?当时扁政府指派的驻日代表许世楷是资深独派,和王毅就台日免签议题有过小小的交锋,那时与大陆交恶的扁政府在各方面对日本依赖甚深。2008年6月,台日在钓鱼台海域发生了摩擦,马政府召回许世楷,几乎在差不多的时间,王毅出任国台办主任。

区域关系,成为大陆考虑两岸议题时的重要因素。马英九与大陆修复关系,主张外交休兵,后续想必会谈“国际参与”议题,台湾独派很可能与日本保守派大做文章,而与台湾独派交锋过、对日本各方面了解甚深的王毅遂成为最佳人选。随着大陆在世界的脚色吃重,在涉台议题上看见的是“亚洲布局不出意外”,而非“谁了解台湾”或是“谁对台湾友好”。

在这种区域战略思维的权衡下,此次由专精中美关系的国际关系专家接任中国社科院台研所所长的位置、而非传统的“对台专家”出任,也就不让人意外了。为何选择杨明杰?

首先,大陆明白此时两岸关系的核心症结在于美国,未来智库主要的责任不是与台湾打关系、在台湾认识多少人,而是在中美的互动谈判中就“台湾问题”给出建议。

当前川普一下子说“一中政策”可以谈判,一下子又表态“尊重一中原则”,非典型政治人物的性格不得不让大陆慎防,维持台海和平,中美关系是关键,台湾内部的种种“小动作”倒是其次。

再者,目前美中台三方中,有两方已经推举出新领导人,两岸呈现新局面,中共对台虽然有“不论谁执政,大方向不变”的长远规划,但在细节上还是会有所改变,能与美国应对的杨明杰上任就是其中一个小转变。

从2003年到2017年2月,中国社科院台研所历经两位“台湾专家”所长余克礼及周志怀,如今蔡英文与川普相继执政,大陆自会担忧若仍推举“台湾专家”担任台研所所长,难免受到限制,在涉台议题上过于乐观或过于保守,毕竟若只看台湾,则很难看懂台湾。

从这样的脉络下看,杨明杰上任是意料之中,并非部分媒体担忧的“大陆因为蔡政府对台转变态度”,因为大陆在王毅出任国台办主任时,就已经开始调整对两岸关系的思维。

大陆对当今的两岸局势到底怎么想?不论两岸情势如何变化,在两岸民间交流部分大陆只会更推进、不会后退。大陆对台思维,以务实为准,少有意识形态式的情绪思维。

就算不喜欢、仍要去面对这个“中国课题”,这是台湾青年在当今局势下无法绕过的道路。至于大陆要面对的课题,就是台湾社会对于大陆的“务实”仍有诸多顾虑,那些“务实”是否是“糖衣毒药”仍是许多人的疑虑。

两岸要化解这些“鸡同鸭讲”,有赖民间不间断地交流。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