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无忧资讯 /
  2. 全球 /
  3. 戚本禹——中共权斗中的一块抹布 /

戚本禹——中共权斗中的一块抹布

由于能力远逊张春桥和姚文元,戚本禹在毛泽东和江青那的信任与好感,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修复,最终只能陷入“越做越错,越错越做”的连环套。他在毁灭道路上无法自拔,这就是中国政坛上小人物的命运与下场。这种小人物,套用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形容,就是一块抹布。本文摘自《亚洲周刊》,作者章海陵,原题为《戚本禹回忆录细诉罪与罚》。

2008年,晚年戚本禹重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戚本禹回忆录》映照出文革年代中共高层的政治生态,同时也精确地揭示政治小人物多桀命运的苦难根源。戚的垮台是政治斗争结果,但与他“僵化性格”也有关系,江青与叶群才是戚的真正噩梦。

二零一六年,《戚本禹回忆录》在香港出版。近八百页的上下两大卷,不厌其烦讲述乏味的文革陈年往事,在一般人心目中,属于可读可不读一类读物。但是,在中年以上读者看来,这部大谈文革的回忆录却是难得的必读之书,甚至赢得“亲近感”。毕竟,作者戚本禹与读者是拥有共同记忆的同时代人。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有关文革研究和文革回忆的出版物如雨后春笋,其中也包括当年红极一时的风云人物、文革悍将的着作。这些人写书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表述文革时多少流露追悔和反思之意,碰到评价高层领导人时则尽量回避。而《戚本禹回忆录》基本上做到口无遮拦、率性而言,这也是戚着给人一定好感的原因。不过,书中字里行间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史观,在反右运动及文革过来人那儿无法受到恭维,更产生骨骾在喉的驳斥冲动。

比如,书中不止一处写到,彭德怀在中南海批斗其他将帅时大爆粗口,用词“极其下流”。作者声明,自己并没在现场,骂声是飘到会议室窗外被他听见的。可是,作为一个冲锋在前、出生入死的元帅,彭德怀脱口而出三字经有何奇怪?苏联的朱可夫元帅、美国的巴顿将军难道是不骂脏话的谦谦君子吗?再比如,作者披露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住所奢华,连周恩来、陶铸也在追求生活享受。对领导人生活奢华不满,若受到中国底层百姓斥责可以理解,但由多年生活在中南海的戚本禹出面揭发,分明是诛心之论了。

至于刘少奇等人究竟奢华到什么程度,戚本禹又语焉不详。记得延安年代人人苦于营养不良,中共基层党员对领袖们每天吃鸡十分不满,而陈云知名的封口之说是,领袖们并不想吃鸡,但革命需要他们吃。其实,戚本禹也明白刘少奇等人再怎么奢华,都受益于也受制于制度。倘若“奢华”出了问题,就应该追究制度。俄谚“奶酪糟糕始自牛奶”、西谚“鱼从头上烂起”,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戚本禹敢于打破砂锅追问到底吗?

同样,戚本禹在书中痛批中国知识分子无勇气、无担当、无独立人格、“也没有什么脊梁骨来承担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历史重担”,却不追问造成这一痛心现状的原因,以及自己在其中该负的责任。

读者大多对戚本禹倒台感兴趣。一九六七年夏末秋初,毛泽东反省武汉“七二零”事件,彻悟“大抓军内走资派”是自毁长城,多数军方将领惶惶不可终日绝非好事,军队不能乱。于是,毛泽东拿积怨甚多的中央文革开刀,而抛出的替罪羊就是笔杆子王力、关锋和戚本禹。不过,毛泽东又下令暂缓处罚戚本禹,以观后效。戚本禹写道,“江青那时还跟我开玩笑说,你躲过了一劫”。但不出数月,戚本禹仍被打倒,他解释,“在王力、关锋被隔离后,我就听到有人说,只抓王关,不抓戚,等于没抓。陈毅说,不拿掉戚本禹,党心不稳,军心不稳,民心不稳。可见我们在中央文革的工作得罪的人太多了”。

倒台全因得罪江青

戚本禹在书中声称,导致他倒台的真正原因是得罪江青,他实际上完全无辜。事情真相是:戚本禹领导下的文艺组打报告提议开放图书馆,他批示同意并说,“文化革命是搞文化的,连图书馆都不开放不成了笑话吗”?他还规定,凡是内部材料必须凭革委会的介绍信才能查阅。无论在当时、在今天看来,戚本禹同意开放图书馆没有错,行事也慎密周全,无懈可击。但北京图书馆开放后,有人从馆藏报刊上看到江青当年在上海滩演艺界的报道。戚本禹得知后,派人把这些资料封存起来,但没报告江青。后来,此事在高层会议上被公开,戚本禹称已下令将资料封存,“以免扩散”。江青很不高兴地说,“有什么好扩散的?我有什么事情可以扩散的”?“扩散”二字分明已惹恼了江青。

没过多久,上海市革委会也派专人把图书馆中关于江青演艺旧闻的报纸,送到中央办公厅代理主任戚本禹手中,要求处理。戚本禹本想把这些资料交给毛泽东或周恩来,但担心打扰领袖,事情拖了下来。江青知道了此事,见戚本禹这边没动静,就亲自追问是怎么回事。江青咬定戚本禹想给自己留后路,悄悄收集她的“黑材料”,将来可借此卖身投靠别人。如此一来,江青与他之间本已脆弱的友情彻底告破。这是戚本禹失势的真正原因。

固守组织原则遭算计

作为中共党史的参考资料,《戚本禹回忆录》弥足珍贵。它作为一面镜子,难得地映照出文革年代中共高层的政治生态,同时也精确地揭示政治小人物多桀命运的苦难根源。戚本禹垮台当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与他的“僵化性格”也大有关系。北京图书馆发现江青“黑材料”时,戚本禹没有主动上报,是林彪夫人叶群设计逼他当众向江青汇报,这样做可视为邀功,要江青明白这是一种效忠和爱护,当然也可被视为警告:你江青有见不得人的不光彩过去,往后要好自为之。至于戚本禹原本在江青那儿的好印象受到怎样伤害,叶群根本就无所谓。政治官场的残酷,可见一斑。

后来,上海方面把有关江青演艺界旧闻的报纸送到戚本禹手中,他也仍没有告诉江青。同样的“错误”连犯两次,戚本禹无非是顾忌中共关于“任何党员不得接触自己档案”的组织纪律。戚本禹何尝不知江青对他恩重如山?他也可把“黑材料”呈送江青,这该是千载难逢的邀功机会,但他要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在“党大或是江青大”的两难问题上,戚本禹选择了前者。上海方面也没把“黑材料”交给江青,戚认为,这也是遵守组织原则做法。

但戚本禹没想到,上海方面虽然没有把“黑材料”面交江青,但却有过知会,而且对戚本禹隐瞒。这难道也是组织原则吗?更有甚者,“黑材料”当事人江青打上门来兴师问罪,这又是哪门子的组织原则?可悲的是,《回忆录》直到完稿和出版,戚本禹也没意识到,毛泽东发动文革,一开始就违背和践踏了中共的组织原则,其严肃性也好、神圣性也罢,已经荡然无存。而他戚本禹在毫不设防的情况下,一次次被设局、被“摆一道”,情何以堪!

更可悲的是,“黑材料”事件原本就是闹剧。回看所谓的江青“黑材料”,不过是几份旧报纸,几段平淡历史而已,其中也没有什么腥膻丑闻,而江青心生莫大恐惧,并引发无穷的被迫害妄想。这是任何人都笑不出来的大笑话。可是在中国大陆,多少无罪、无错的合法公民,被各种各样莫须有的“黑材料”逼得走投无路,家破人亡!文革悍将们大多也因“黑材料”,最后落得剃头者亦被人剃的悲惨结局。这也是文革浩劫的由来。

戚本禹一直看不清自己命运不幸的必然性。在文革中无论自己怎样大红大紫,哪怕毛泽东还慈爱地对他说过“你写文章,我替你看”,而他终是根底甚浅的“新科首长”。他的真正噩梦是“第一夫人”江青、“第二夫人”叶群,天分不高、才情不够,却偏要在政治官场中打拼表演及互别苗头,“宠臣”戚本禹实在力不从心、神经紧张、昏招频出。戚本禹还靠什么智慧来平息和消除江青的多疑?又凭什么能力来抵挡和防范叶群的心计?

戚本禹只是一块抹布

戚本禹的成熟与干练,本来就远逊张春桥和姚文元,在毛泽东和江青那儿好不容易赢得的信任与好感,一旦遭到破坏,就无法修复,只能陷入“越做越错,越错越做”的连环套,在毁灭道路上无法自拔,这就是中国政坛上小人物的命运与下场。而小人物,套用俄国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形容,就是一块抹布。

别了,戚本禹!别了,一块抹布!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 51.CA 立场。
x
x